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
2020/11/27 22:16:46瀏覽1393|回應0|推薦0

民國103年(2014)6月26日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

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原被歸類於鄒族,因居住地相對於阿里山鄒較南,與阿里山鄒族分稱為北鄒、南鄒。

拉阿魯哇族(Hla’alua)現居荖濃溪上游兩岸,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及桃源里、那瑪夏區瑪雅里,昔日漢人稱其為「內優社」、「內悠社」、「美壠社」,清末稱之為「頂四社」,日治時期沿用其名稱為「上四社」,故又稱為「四社群」,有排剪社(Paiciana)、美壠社(Vilanganʉ)、塔蠟袷社(Talicia)、雁爾社(Hlihlala)。

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現居高屏溪支流楠梓仙溪流域,高雄市那瑪夏區的達卡努瓦里南沙魯里,清代稱為「干仔霧」、「簡仔霧」。

        鄒族的分類始自日治時期,鄒族並沒有一個統稱全族的族名,日本殖民政府的官員和學者為了族群分類和統治的需要,將北鄒語裡指稱「人」的稱呼Cou作為族名,翻譯成曹族或鄒族,成為之後鄒族民族認同使用的族名。

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的分類和定位從日治時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們和阿里山鄒分居於三個地方,語言與社會組織也有差異,究竟要合為一個族群或分成三個族群,官員和學者們各有主張。

伊能嘉矩和粟野傳之丞(1900)在所著的「台灣蕃人事情」中,根據語言和風俗習慣的異同,將鄒族視為單一的族群。

鳥居龍藏1910年綜合語言、體質和習俗的研究,分台灣原住民為九族,Niitaka(鄒族)之內分為鄒、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三群。

佐山融吉1913~1921年出版的「蕃族調查報告」,依物質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異同分「蕃族」為八族,曹族為其中一族。1915年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曹族:阿里山蕃、四社番、簡仔霧蕃」,於曹族內分阿里山蕃、四社番、簡仔霧蕃三群,就是鄒、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

小島由道、河野喜六、安源信三與小林保祥1915~1922出版「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根據風俗習慣異同將「蕃族」分為八族,鄒族為其中一族,由鄒、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和Takopulang四群組成,阿里山區的Takopulang首次被分類為鄒族,是這個分類系統的特色。Takopulang,是現在已經消失的布農族蘭社群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1935)根據族群起源與氏族歷史將原住民分成九個族群,鄒族為單一族群,依彼此相異程度分為北鄒與南鄒兩個亞群,北鄒指阿里山四大社,南鄒包括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但強調北鄒與南鄒的差異很明顯,將來或許有必要將其分成獨立的兩個族群。

小川尚義和淺井惠倫1935年出版「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從比較語言學的觀點,將鄒、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三群並列,認為都是獨立的族群。

鄒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三者的差異如下表:

 

鄒族

拉阿魯哇族

卡那卡那富族

分布地區

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

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及桃源里、那瑪夏區瑪雅里

高雄市那瑪夏區的達卡努瓦里南沙魯里

語言

四個方言群:久美、Imucu、特富野、達邦

拉阿魯哇語

卡那卡那富語

族名由來

原本鄒族沒有統稱全族的族名,曹族、鄒族是官員和學者命名,逐漸成為普遍使用的名稱。

Hla’alua為族人自稱,其意不明。

Kanakanavu意為住在Kanakanavu的人。

另稱

曹族

四社群

干仔霧、簡仔霧

起源傳說

達邦社:天神Hamo從天降至新高山,創造了人類,繁衍的子孫各自覓地居住,某年洪水氾濫,到處一片汪洋,分居各地的人登上新高山避難,眾多動物也因洪水聚集到新高山,洪水退去後,眾人才下山回到居地。

知母朥社:女神Nivnu從天降至新高山,創造了人類,繁衍的子孫各自覓地居住,某年洪水氾濫,到處一片汪洋,分居各地的人登上新高山避難,洪水退去後,眾人才下山回到居地。

(一)洪水傳說:太古時候的大洪水,所有的人都爬到去玉山逃難,洪水退下後才移住到現居地居住,雖然從來自地方不同,但因為言語、風俗相同,現在已經變成一家人了。

(二)祖居地在東方的Hlasunga:祖居地為Hlasunga,意即東方太陽升起之地,傳說位在新武路溪上游。各社祖先經過幾次遷移,經過不同路線來到現在居住的地方,依序形成美壠、雁爾、塔臘、排剪等四個部落。

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及鄒族的祖先是兄弟,太古時代一起住在Natsunga(利稻附近)。後來,有一位名叫Napaangana的人帶隻母狗出去打獵,母狗在行經老人南溪源頭的Na-tanasa(卡那卡那富族從祖居地遷移之後第一個定居的舊社)時生了小狗,他帶母狗和小狗回家後,兩隻狗跑到Na-tanasa,只好再去帶牠們回家,反覆幾次後,乾脆就搬到Na-tanasa,逐漸形成一個大聚落。

歲時祭儀(日治)

達邦社:播粟祭、播稻祭、除草祭。

知母朥社:播粟祭、播稻祭、除草祭。

美壠社:播粟祭、割粟祭、祭祖。

排剪社:播稻祭、播粟祭、祭粟神、割粟祭、獻酒祭、大祭。

初耕祭、播種祭、除草祭、拔摘祭、結實祭、收割開始祭、收割結束祭、收藏終了祭。

歲時祭儀(現在)

凱旋祭(戰祭)

小米收穫祭

小米播種祭

小米耕作祭

貝神祭

小米耕作祭儀

米貢祭

河祭

神靈

達邦社:

Pafafeoi人類守護神

Po’songfihi軍神

Ak’emameoi山神

Ak’ec’oeha河神

Hamo創造人類之神

Ba’eton’u粟神

Ba’epai稻神

知母社:

I’afafeoi人類守護神

Po’songfihi軍神

Ak’emameoi山神

Ak’ec’oeha河神

Nivnu創造人類之神

Ba’eton’u粟神

Ba’epai稻神

排剪社:

‘ihlicu神靈的統稱

雁爾社:

‘ihlicu神靈的統稱

美壠社:

tamu神靈的統稱

Tamu Mamarurang善神

Tamu Aka惡神

Kavuvulu山神

Tamu Maulan河神

命名

命名並沒有太多的限制,只要不跟父兄、母姊同名即可,同屬一個亞氏族,也不需避諱,因此祖孫、叔姪、姑姪或堂兄弟姊妹可能同名。名字決定後,除非是患病或遭遇其他不幸,必須禳祓而改名外,不能任意更改。

 

長子或長女必須以祖父母的名字來命名,其他的孩子則以叔叔、伯伯或姑姑的名字命名,有一套專有的名譜來配合此一命名原則,男、女有別,大多數的名字是卡那卡那富族專有,只有少數的名字亦可見於鄒族和拉阿魯哇族,因此命名也有辨識族群身份的功用。

婚姻

鄒族對結婚對象的限制極為嚴格,實行「氏族外婚制」與「部落內婚制」,前者主要在防止近親通婚,後者在求部落的團結。

傳統上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以從夫居的嫁娶婚為主,無多偶婚或招贅婚,近數十年來受到同聚落的布農人及平地人的影響,招贅婚亦被採用。

 

缺齒(日治)

男女十三、四歲時拔牙,拔除上顎的第二門牙和犬齒,族人認為笑時從牙縫露出舌頭是美麗的。

十歲左右拔掉門牙和犬齒。

十歲左右拔掉門牙和犬齒。

除毛(日治)

拔除鬍鬚和陰毛,婦女要拔掉一些眉毛,留下細長的柳眉。

男女皆拔除眉的邊毛,鬍鬚、腋毛和陰毛都拔除。

男人拔除額毛和鬍鬚,女子會拔眉毛,也有人拔毛或陰毛。

刺青(日治)

女子紋於手背男子刺於前胸或後背

不刺青。

男女皆在左右手腕刺青形狀是簡單的幾何圖形

 

 

資料來源: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6)。認識台灣原住民:與神木輝映的阿里山民族—鄒族。臺北市: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民104)。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http://www.tipp.org.tw/index.asp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539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