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2 02:24:40瀏覽1431|回應8|推薦59 | ||||
整個春節假期,扣掉吃喝拉撒睡,其餘大部分的時間,就是抱著電視盯著螢幕看。看得老眼昏花,視力大大受損。有幾天甚至不惜通宵熬夜,一場緊接著一場像看連續劇似地,不知東方將既白。這景況簡直跟通宵麻將的沉迷沒差多少。 說到麻將的魅力,懂得打方城之戰的高手想必了解那種欲罷不能的滋味。雖說搓麻將可以避避老人癡呆症,但是費時耗體力的廝殺拼鬥下,如果又不幸讓荷包失血,會令人頓足不已,所以這種遊戲還是偶一為之就好。 今年過節湊不齊人數,只好捧著遙控器做個「沙發寄生蟲」(couch potato)。從第2台開始轉起…撇開新聞台之外,體育台有澳洲公開網球賽的實況轉播、韓劇的錯愛、日製的電視冠軍王、卡通片的花田一路和海棉寶寶、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和動物星球台的動物笑料等等,全都在我一手主宰中出現,只要「沙發寄生蟲」一蠕動,立刻終止這台的播放權。 轉來轉去,其實我還是偏好外國影片。 可惜春節期間電影台強打什麼奧斯卡影片者,對我而言都不是太「新鮮」的貨…除了「香水」可以去去「星」味。 一年前看了《香水》這本書,就密切注意同名電影何時上映。我向來不愛去院線看,覺得舒服窩在沙發上比在電影院裡自在些。去年底突然瞟見電視上「香水」的結尾,葛奴乙卻已經上了刑臺,於全劇而言不對胃口,心癢得難受。 好不容易捱到春假,這回緊盯著Star Movie台,雖然錯過前半小時,劇情已經從巴黎香水師傅收葛奴乙開始,還算可以接受的「前半部」了。 說說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的書和電影的差別。(我不解:為什麼要將這位德國作家的名字丟掉而把姓翻譯成好像是個中國人的名字?翻成需絲巾如何?哈!這樣讓讀者選書時更有吸引力?) 書的文學意境多。電影的道德意義多。 葛奴乙Grenouille的出身就是一個「垃圾」,在外人的眼中分毫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他既骯髒又醜陋,雇他的皮革商簡直把他當作奴隸看待;巴黎香水師傅因著自身的利益利用他幫忙調出新的香水罷了。而這個「垃圾」葛奴乙,偏偏就像小強一樣有著不容易打敗的生存意念。 書中的葛奴乙是一種反諷、一種「貧與髒臭」和「富與潔淨香味」對立的意象。惟有這樣出身的踐踏和靈魂的扭曲,才愈發凸顯出,只有葛奴乙這樣劣質的人生才能調配最高貴的香水,而這個香水的完成,結結實實反映出人的富貴貧賤其實都是虛擬的。 以貴人自居的商賈、教宗、政客們,當他們追緝兇手時的急迫,和聞道香水時的心神蕩然比較之下,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葛奴乙? 電影傳神地將文字的香味用視覺的方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導演Tom Tykwer的著墨功夫很深!葛奴乙究竟是所謂的縱慾殺人犯還是藝術昇華的追求者?單憑個人發掘吧。 我個人覺得電影的旁白把書中難以言喻的表徵推向了道德的意境。「一個無法愛人也不被人愛的主角,終於覺察出愛是無法製造的。」這句旁白刷淡了觀眾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順便一提,我沒看出達斯汀.霍夫曼飾演那位厚厚白粉一張臉的巴黎香水師。 看完「香水」,聞到濃濃香郁的炸年糕,覺得餵飽肚子還是最要緊的。如果炸年糕的香氣改變了,縱使年糕就擺在我面前,說不定我還是不敢嚐呢? 鼻子?還是眼睛?對世界有較準確的評判呀?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