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04 10:59:12瀏覽2663|回應8|推薦99 | |
福基診所面對青山,青山下,流水淙淙,是清澈湍流的汶水溪,劃破靜謐的黃昏光暈,追趕上後龍溪,一齊奔向海峽。 五一勞動節前夕,謝春梅醫師終於放下勞動的四體,闔上雙眼永遠安息了。 診所前院黑松兀自挺立,玫瑰尚自盛開,齊整的灌木葉片依舊晶瑩發亮,而修剪它們的主人在哪裡? 七十年前蓋的診所位於台六線臨汶水/後龍溪旁 從診所遠眺層疊的山林,有數不清謝醫師的足印;溪澗不生苔的大大小小石頭,都親炙過謝醫師的鞋痕。他揹著外診的醫療包,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為的是後山人們看病。福基鄉與鄰近鄉鎮每個派出所都有謝醫師的手機號碼,這已經超過衛生所的職權了,不是嗎!24小時on-call!這就是謝醫師一生的志業:醫病救人。 外出診療醫用包,換了第二個 常人言,摯友惺惺,氣質個性物以類聚.去年,陳時中部長造訪謝醫師三回,兩人就在診間暢聊,話聲笑語不斷。這情景歷歷如在眼前,座椅餘溫雖褪逝,斯人無憾矣。謝醫師兒子說完這段,對他倆的注腳只有一句話,「老實人啊」。『老實』在如今的社會是奢侈的品格珍寶,大人物的不凡,就在這兩字彰顯出與眾不同。 診療室 謝醫師橫跨兩個政治時期,身為佃農的兒子,家庭經濟一度無法供應他遠地求學,雖然在(現今)嘉義高商就讀時考試都拿第一名,讀了一年也只好輟學回家。「他的頭腦好,很會念書。」謝醫師的兒子讚嘆地說,手指比了三公分的寬度,「才讀了這麼厚醫科的書,邊學邊做,都是靠經驗累積起來的。」紮根的實務操作在那個年代是必須的。他描述爸爸收存了三百盒的病菌培養皿,與現在的醫學系學生,靠的是書本上的知識想比,不同的求知途徑,研究精神是大相逕庭的。 問及謝醫師留給家人甚麼回憶? 「爸爸就一直幫人家看病啊,家中的孩子都是他接生的。」停了好半晌,「他喜歡種花。」診所後面原本有很多蘭花,當住家改建成樓房之後,蘭花園就移往樓頂了。我們抬頭往上看樓頂,已經沒種了。診所前的玫瑰盛開得好美,前院都是謝醫師親手照顧。「前幾日玫瑰正艷麗!」他找出手機相簿,點出一朵紅艷盛開的玫瑰花給我們看。思念之情悠悠緩緩地漫溢在圍牆邊……。 診所前的花影 「爸爸很固執。」診所的內裝經過七十年歲月,原汁原味地擺置,因為老醫師堅持不能更動,候診的木條椅、門上的告示牌、工作的桌椅等等都不可以換新,除了漏雨的屋頂。「以前屋瓦是紅色的,上去踩有時會破,我小時候也上過屋頂。」於是,換成耐久的黑色屋瓦,保留日式房屋的造型,窗框重新油漆,遮雨門廊的天花板整理過,「可是燈不能換,還是舊的。」謝醫師的兒子指著燈笑著說。笑容裡對於老醫師的堅持有無奈、有回味。這就是一家人吧。 七十年的燈罩陪著進出的病患,照亮希望 原本來訪的目的是盼望與老醫師打聲招呼,傾吐敬仰之意。雖然晚了一步,在靈堂前行三鞠躬禮,由孫子秉告我們的來意,聽著家屬娓娓道來的故事,是難以言喻的親近與感動,想是老醫師彌補我們這趟撲空的善意吧。美善的精神在說故事的人身上讓我們看到了承傳,將近半小時的交談,謝醫師的兒子十分平實謙遜的態度,像極了訪問影片中的老醫師。未來診所是一個啟發點,家族有意願透過這個點將其精神傳世,頌揚給後世代一個發光發熱的典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打烊的醫病精神,終被肉體的耗損收納了,歲月雖不饒人,但歲月也是恩待人的。
左右門柱,似乎曾掛過甚麼嗎? 我們隱隱覺得,可以安上以下的對聯 【福澤四海】【基業長青】 (籠先生習作)
【延伸報導】 鏡人物(去年九月製作) 守護小鎮96歲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