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世紀健康飲食-2009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第二屆) 周泳杉老師主講
2009/10/26 11:57:31瀏覽7536|回應1|推薦2
.
 
 
新世紀健康飲食-周泳杉老師主講 (1)

新世紀健康飲食-周泳杉老師主講 (2)

從YouTube看:
.
2009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第二屆)-新世紀健康飲食
周泳杉老師主講
(下載:請將滑鼠指標移到檔案名稱上,按滑鼠右鍵,選擇“另存目標﹝A﹞”)
點播 64k mp3下載 64k mp3點播 170kwmv下載 170kwmv
52-377-01.mp3
52-377-02.mp3
52-377-01.mp3
52-377-02.mp3
52-377-01.wmv
52-377-02.wmv
52-377-01.wmv
52-377-02.wmv

第1集影片文字Word檔:【52-377-01】、第2集:【52-377-02
第2集文字內容:(第1集貼在本文回應裡)

各位嘉賓,還有來自於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剛剛我們從疾病的源頭,我們去跟大家做一些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很多平常我們忽略的細節,可能它都決定了非常關鍵的一些因素在裡頭。譬如說我們每天吃三餐,都覺得三餐沒有什麼,但是很多的科學報告已經在告訴我們,三餐都能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每夾一口菜,都覺得說這個菜吃什麼都沒關係,好像把我們的肚子給騙飽,肚子餓,不管吃什麼只要把它騙飽,好像任務就結束。其實不然,吃有相當大的學問在裡面,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從大腸癌、乳腺癌還有糖尿病,我們看到肉食跟現在的疾病、慢性病,都有非常顯著的關係。我們再來看下面這個實驗,也是一個美國醫生做的實驗。他找了五十位體重沒有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剛剛那不是糖尿病患者,現在這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二十五個是一型糖尿病的病人,另外二十五個是二型糖尿病的病人,所謂一型跟二型怎麼區分?一型的病人是他的胰臟完全的壞掉,二型的病人是他的胰臟沒有問題,它還是可以分泌胰島素的,但是不起作用。

這兩種病人,他先讓他們吃一週的美式膳食,什麼叫美式膳食?就是把他們的飲食條件都調成一樣的,先吃一個禮拜。完了之後,完全改為素食,我們看到剛剛那個實驗是少吃肉食,現在這個實驗是完全不吃肉食。結果很令人驚訝的,是一型的糖尿病病患,我們知道他是完全沒有胰島素的,他是不可能治癒的,在醫學裡面看到。但是他三週之後,他光吃素,胰島素的劑量,平均居然下降了百分之四十,而膽固醇居然下降了百分之三十。而二型糖尿病病患,二十五個人當中,有二十四個三週之後就不需要再施打任何的胰島素,而其中有一個為什麼他還要打?因為這個病人他的狀況比較嚴重,他是二十一年的糖尿病病患,每天用三十五個單位,八週之後也停用了。所以治療糖尿病我們都聽過一句名言,叫做「管住嘴,邁開腿」,不但是要管住這張嘴,不能吃肉,要吃素,而且邁開腿要運動。今天聽彭博士講,好像還要管一管我們的私生活,這也很重要。

再來心臟病,是另外一個我們覺得很棘手的疾病,這在美國每二十四個小時當中,就有三千個美國人心臟病發作,這對國力也是很大的影響。我們來探究為什麼會有這個疾病?跟飲食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們看到血管本身,如果我們長期吃的是這些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飲食,它不久之後,我們血管本身血管壁會沉積一層脂肪。本來血管是有彈性的,它就會變成沒有彈性,我們叫做硬化,動脈硬化,這個時候血壓會上升。如果還沒有留意我們的飲食,最後我們的血管會徹底的被塞住。當我們抽取動脈硬化病人的血液,跟正常人的血液來做比較,我們看到這兩管試管,這血液抽出來之後,我們靜置一段時間,血漿跟血球它會沉到底下,上面的叫血清。正常人的血清是液體狀態,可是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到,如果是一個動脈硬化的病人,他上面那個部分是個濃稠狀,半固體狀的東西,這個東西它一定會把我們的血管給塞住。如果塞住的地方發生在心臟,我們叫做心臟病;如果塞住的地方發生在腦部,我們叫做中風,它是同樣的一個原因所造成的。而科學家發現,調查二十個國家,五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男性得心臟病死亡的比例,發現橫軸是吃肉的量,縱軸是心臟病死亡比例,我們看到很熟悉的疾病模式又出現,這個模式一再的出現,就肉吃得愈多,因為心臟病而死亡的比例就愈高,一直以來都是這個模式。

再來結石,很多人覺得結石是因為吃豆腐造成,其實不然。我們可以看到橫軸是吃雞鴨魚豬牛羊的克數,縱軸是結石的排出率,也是這個比例,這是再三出現飲食跟疾病的模式。攝護腺癌,男性的攝護腺癌,這是1990年的研究報告,橫軸一樣是飲食,縱軸一樣是疾病的發病率,我們可以看到都是呈現正比例的狀態,我們能排除飲食跟疾病的關聯性嗎?透過這些科學的證據,我們看到這都是數據在說話。因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認識到,飲食確實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到底它背後真正的原因在哪裡?我們舉兩個體質來做說明,一個是酸性體質,一個叫低鉀高鈉的體質。什麼叫做酸性體質?大家看到這裡有個酸鹼表,在各位的左手邊,靠近黃色的地方是酸性的,靠近綠色的地方是鹼性的。酸鹼表我們從零到十四,中間七,我們定義成中性的,而人體的體液是七點三五到七點四五之間,也就是中性偏什麼?偏鹼,這是正常的體質。可是如果我們的體液偏到七點零到七點二,你說可不可以?不可以。因為在這個環境底下就在養癌細胞,癌細胞就在這個環境當中被養出來的,所以,中性偏酸的體質是養癌細胞的環境。

再來,我們可以看到在前幾年,SARS流行的時候(非典),現在流行的是新流感。非典流行的時候,很多的病理學專家把非典的病毒,拿出來之後在培養液裡面培養,後來他們發現SARS的病毒,只能在酸鹼度是七的培養液當中存活。什麼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他的體質是正常人的體質,這個人他不會罹患非典。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已經在為疾病怎麼樣?先鋪好溫床。鋪好得病的溫床,那就是中酸性的體質,這是得病的溫床。我們叫行有不得還得怎麼樣?反求諸己,不管是中西醫都是在講這個。所以中西醫其實是沒有衝突的,這要跟大家講它到了頭講的都是同一個理,只是它的角度不一樣。我們說角度不一樣,就是說譬如大家看到這個鐘,你們看到是鐘的背面,我看到鐘的正面。你說鐘是什麼樣的狀況,很多人就描述它是有兩個鈕,我在這裡看,我說沒有兩個鈕,它明明是兩個指針,那我們兩個就打架。其實我們在講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我們看的角度怎麼樣?不一樣,並不是說這個東西是兩個,不是,它是一個東西。所以如果再往下走,一個人就死掉了。因此酸鹼度是決定血液當中微生物,我所謂的微生物是病源菌,是否致病的環境因素。這是第一條,我們得到的結論。

第二條,酸鹼度每降低零點二,積體輸氧量就減少百分之六十九點四。什麼意思?我們裡面的血液一滴都沒有少,可是因為我們的酸度提高,我們攜帶氧氣的量就不足,所以人會怎麼樣?老化得比較快,還有會比較疲倦。因為單位時間當中,攜帶氧氣的量就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缺氧,我們知道組織缺氧是癌症非常大的什麼?主因。再來,我們的體液決定了酵素,所謂消化酶的作用環境。我們知道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機器,在三十七度這種室溫,非常低的溫度,要讓這麼複雜的化學反應去作用,我們知道它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生物酶。而生物酶對酸鹼度怎麼樣?敏感的,它對酸鹼度非常的敏感。只要一有波動它作用就不好,效率就下降,因此人就容易怎麼樣?百病叢生,它有很複雜的機轉、機制在裡面。您說那怎麼樣才能夠維持身體的體液?跟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有關,我們如果吃得太多酸性物質,我們的體液就會偏酸。那您說什麼東西是酸的?告訴大家,您可以看到雞鴨鵝豬牛羊,沒有一樣不是酸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動物性食物都是酸性食物。還有少數的植物性食物為什麼也偏酸?它共同的一個特徵,是它經過了精細的加工。如果沒有經過精細加工,基本上來講,所有的天然植物性膳食都呈現鹼性的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謂健康的狀態。

因此大家就了解到,吃肉它會讓我們的體質怎麼樣?漸漸的偏酸。當然吃素的過程當中,就能把這個體質給矯正過來。所以我們就想來檢驗,看看我們的體質到底是酸性,還是鹼性?醫師告訴我們,目前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屬於偏酸性的體質。您說我到底是酸性,還是鹼性的?其實不要問別人,問我們自己就知道。如果您平常很喜歡吃魚、喜歡吃肉、喜歡喝牛奶、喜歡吃雞蛋、喜歡抽煙、喜歡喝酒、喜歡吃精緻的西點(精緻加工的西點),您很有可能就是這百分之七十的人。而酸性的食物不但造成酸性體質,而且為身體的慢性病製造環境,而且它更是老化的指標。一個人體液愈酸他老得愈快,皺紋長得愈多,這是很重要的基本觀念,因為代謝的能力變差,身體機能變差。如何改善酸性的體質?非常非常的簡單,只要您開始調整您的飲食,您的身體機能馬上就在做轉變,多吃天然的、鹼性的食品。什麼是天然的鹼性的食品?像是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海藻類,幾乎所有的植物類。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沒有經過精細加工的植物性膳食,都是屬於鹼性的。但是告訴大家,不是嚐起來酸的東西就是酸性,你說檸檬很酸,而且您拿石蕊試紙去試,沒有錯是酸的,你怎麼說是鹼性的?各位朋友,這要跟大家說明的,就是鹼性跟酸性的定義,是它吃進去肚子之後,它消化之後所產生代謝物的性質。檸檬雖然是酸性的沒有錯,它是酸性的,可是它吃到我們肚子裡面消化之後,它所產生的代謝物是鹼性的,所以它是屬於鹼性的食品,是這樣定義的。所以醋雖然也是酸的,您拿石蕊試紙去試,確實它是酸的,可是吃進去之後它也會產生鹼性的代謝物,因此它也算是鹼性的食品。

酸性體質有若干的特徵,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也給大家做評量。第一個,如果一個人常常經常性的疲勞,怎麼睡都睡不飽,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如果有這個現象的話,各位朋友,您很有可能已經是酸性體質。再來,影響兒童智力,頭腦的發育還有記憶力等等,都會因為酸性的體質而影響。過敏、結石、癌症、口臭、動脈硬化、高血壓、感冒,尤其是感冒,一再的感冒好不了,這不是因為經常接觸病毒,不是的,而是因為我們的體質太差,就是酸性體質。再來,糖尿病、痛風、虛胖、關節痛、肌肉的鬆弛、鈣的流失、容易產生皺紋、皮膚容易感染,治癒速度非常的慢,容易留下疤痕,這都是酸性體質的徵兆。您說我有這些那怎麼辦?各位朋友,我建議不妨把您的素菜比例增加,把肉食的比例先降低,您先試試看。再來,每一週您拿出一天的時間來吃素,您可以感受看看,因為我們自己做實驗最清楚,不要去問別人。自己做實驗,您拿出一天的時間吃素,吃看看,您會發現精神狀態特別的好,因為這些體質本身就在往好的方向在走,非常的簡單。

再來,身體正常的細胞,鉀是比較高的,鈉是比較低的這是正常的細胞。可是如果鉀比較低,鈉比較高的時候,正常的細胞就往癌細胞的方向在發展。科學家指出,細胞裡面的鉀,大概是鈉的十倍左右,鉀不足很容易造成細胞的癌化,如果鉀增加的話細胞又會恢復正常。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箭頭是什麼?是雙向的,所以癌症是不是絕症?各位朋友,不是絕症,它是可逆的,這是可逆的過程。但是問題,就在於我們有沒有掌握怎麼逆回來的關鍵。我們來看,怎麼樣多攝取鉀?怎麼樣少攝取鈉?答案就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鉀鈉的比例,如果這比例愈高,表示這個食物裡面鉀含量就愈高,鈉含量就愈低。我們看所有的蔬菜水果,這個數字都高達兩百、三百甚至於到四百,什麼意思?它的鉀很高,所以它是健康的食品。但是再下來,我們看到雞鴨魚豬牛羊,它的鉀鈉比例都不超過三到五,很多人說那也不錯,肉品的鉀含量也比鈉還要高。可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請問誰在烹調肉的時候不加鹽巴?幾乎沒有人不加鹽巴。鹽巴是什麼?鹽巴是氯化鈉,所以一加鹽巴之後,這個比例就顛倒,鈉就比較多,為什麼叫我們不要吃太鹹的東西,道理就在這裡。再來,龍蝦牠是鈉比較高的,鉀比較低的,所以我們在評量食物的價值,絕對不是看它的價格,評量價值不是看它的價格。再來,罐頭食品都在一以下。

飲食的誤區,我們看到了白糖,這是飲食的誤區。白糖會破壞我們的牙齒,掠奪我們的維生素B,破壞我們的新陳代謝的能力,對我們神經系統有傷害。所以孩子常常吃糖他就會怎樣?好動、過動,神經系統不穩定,還有常常感冒,容易暴躁;成人喜歡吃糖,他的情緒也會不穩定。所以糖對我們不是個好的東西,它只會燃燒我們體內的養分,降低我們的免疫力。再來,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糖之外,人工香精、人工色素還有防腐劑,這四個東西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在美國有個單位,它把這四種東西拿掉,學校把這四種東西拿掉的營養午餐讓同學去吃,結果拿掉這四種東西之後,兒童的過動得到了百分之七十九的改善。有十二所我們叫做少年監獄,它把這四種東西拿掉之後,八千多個孩子的特異行為,減少了百分之四十七。維吉尼亞州的拘留所,把這四種東西從食物當中拿掉之後,減少了百分之七十七的偷竊行為。還有洛杉磯的監護所,也就是監獄裡面,把這四種東西拿掉之後,罪犯的自殺率居然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四。再來,在紐約八百零三所公立學校改變營養午餐,就把這四種東西從營養午餐裡面拿掉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紫色的部分,是拿掉這四種東西以後,學生成績就怎麼樣?年年在上升。什麼意思?因為他定得下來!各位朋友,飲食對孩子的學習也是有影響的,但是我們來想想看,把這四種東西拿掉,容不容易?太難了。您到超市裡面去隨便拿一個飲料,隨便拿一個飲料下來,請問有沒有糖分?有。有沒有防腐劑?有。有沒有人工香精?有。有沒有人工色素?有,統統都有,一樣都不少。請問怎麼能夠保證我們下一代的健康?而我們又在鼓勵,就變相的鼓勵,我們的媒體在廣告這些東西,甚至於把這些飲料放到校園裡面,讓孩子無度的索取,沒有節制的索取。這是很嚴肅的問題,我們要去思考。

再來飲食的誤區,我們講白米不能吃,你說不吃白米那吃什麼?我們可以吃糙米。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字念什麼?糟粕的「粕」,糟粕的粕是哪兩個字組成的?白米。告訴我們白米是什麼?是渣子。它的精華在哪裡?它的精華就在白米外面的那一層什麼?糠裡面。結果我們現在把米糠拿掉給誰吃?給豬吃。我們真是對自己很刻薄,把精華給豬吃,然後糟粕留給誰?留給自己。確實人他不明理的時候,他幹很多糊塗事,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糊塗?因為白米比較漂亮,白米看起來比較賞心悅目。但是它卻帶給我們這麼大的問題,因為幾乎米裡面所有的營養成分,大部分的營養成分都在那一層米糠裡面。再來,不要吃白麵吃什麼?吃全麥麵;不要吃白糖,可以吃糖蜜,這些都是沒有精細加工的。我們剛剛一直在強調,不是說吃素就好,吃素還要選擇什麼?不要精細加工的。現代人覺得說好像我愈有錢,我要加工得愈細愈好,錯了,反而把怎麼樣?把精華都給去掉了,我們都吃到糟粕,因此這是選擇飲食的智慧。我們來看這個表,大家看到藍色的部分,是精白麵的營養損失,損失掉的,也就是說精白麵,已經有百分之百的維生素E都不見,百分之百都不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維生素B也不見,它留下什麼?留下的就只剩下橘色的部分,那我們不是吃渣子吃什麼?各位朋友,我們拿渣子來填飽肚子,久而久之,當然失去我們的健康,這是肯定的。所以很多人聽了我的課之後,他說「周老師,完了,我買不到糙米,只能買到白米。」所以這是整個社會的什麼?價值觀的偏頗所致,但是三餐我們每天都要吃米,居然這樣重要的事情,從來沒有人提醒我們。
牛奶也是個誤區,我們不做評論,我們只告訴大家事實的真相。就是牛奶當中有百分之八十七的酪蛋白,它是不容易消化,因為牛奶它很濃稠。酪蛋白在人體裡面不容易被消化,因為我們知道牛是四個胃,人只有一個胃,牠是可以慢慢的去消化這些酪蛋白,但我們人是不可以的。所以很多人喝了牛奶以後胃會脹氣,因為它不好消化,它確實是不容易消化的。很多人說那是一時的不習慣,再多喝一點就習慣。當然我們的身體會被馴服,可是我們要知道,那會增加它非常重的負擔,因為牛奶當中至少有二十五種的異類蛋白。異類蛋白就是我們身體不認識這個蛋白,這個蛋白跑到我們的身體裡面的時候,我們身體就會啟動免疫系統,把它當成是外來的入侵者,去攻擊它。所以有很多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現在都已經被證實,跟牛奶是有相關的。因為我們人體是把那個東西當成是什麼?過敏原去攻擊它,當然這有個體的差異,我們不一概而論。可是這一點已經告訴我們,講老實話,飲品它有所謂適應性的問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的,抹煞這個適應性。反而我們一概而論的去抹煞適應性,反而顯得我們不科學。

再來從牛奶本身的營養成分,我們來看,牛奶的總蛋白是母奶的三倍,很多人一看到這個數字,那牛奶比母奶更營養,這叫科學的簡化主義。為什麼?因為三倍的蛋白質,到底是什麼成分?其實牛奶是以酪蛋白為主,這是人類沒有辦法消化得很好的蛋白質。而母奶則是以白蛋白為主,兩個是不一樣的東西,就等於是香蕉跟蘋果在比,沒得比,因為適應性不一樣。人類需要的是白蛋白,而牛奶缺乏母奶所提供的碘、鐵、磷、鎂,這是牛奶所缺乏的。母奶裡面的色胺酸跟胱胺酸,是其他動物的乳汁所不及的,而這兩個正是嬰兒發育所需求的。再來,母奶的卵磷脂跟牛磺酸,也是牛奶裡面找不到的,這兩個東西正好參與兒童腦部跟眼睛的發育。各位朋友,牛奶可以取代母奶嗎?這個問題已經很清楚,事實上是不可以的,因為它有太多的東西怎麼樣?缺乏了。所以我們真的冷靜在思考一個問題,講老實話,有很多的事實,是我們沒有明辨。古代我們的祖先沒有那麼多的牛奶可以喝,但是他們用什麼來取代,現在綠色的牛奶,豆漿。豆漿沒有牛奶的壞處,可是牛奶的好處它卻佔了不少,這是我們忽略的。我們把傳統的飲食也怎麼樣?也一併在對西方觀念的接受過程當中,也一併的給它否定掉,但是我們發現到,現在西方很多人在喝豆漿,返回來了。這也是給大家做參考,它有非常多的益處。

再來,肉類也是一個飲食的誤區,因為一般人認為說,我沒有吃肉就沒有動物性蛋白,沒有動物性蛋白對不對?對,沒有吃肉當然沒有動物性蛋白。可是下一個問題,沒有動物性蛋白,對您的健康有沒有影響?答案是毫無影響。為什麼沒有影響?各位朋友,在1967年的時候,德國有一個生物研究的研究所,非常權威的研究單位,已經證實了植物的食物裡面所含有的蛋白質,我們說蔬菜水果,還有五穀類所含的蛋白質,它分解之後產生胺基酸,已經可以完全的滿足人類營養需求,就是人類需要八種必需胺基酸。什麼叫必須胺基酸,就是人類自己沒有辦法合成的胺基酸,這八種必須胺基酸,在植物裡面統統都有。所以得到一個結論,人類可以不靠、完全不依靠吃肉來攝取必須胺基酸,也就是說肉類的蛋白質不是人類所必須的。我看到一個報導,它寫得很驚悚,讓人覺得很驚悚,就是如果您沒有吃肉類的話,您會缺少動物性蛋白。可是他並沒有告訴你,缺少動物性蛋白,並不會對您的健康產生任何的影響。這是我們專業人士應該對大家怎麼樣?坦白的事實,也是因為我們專業人士沒有做好,讓社會大眾不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大多數的同胞,都會覺得沒有吃肉營養嗎?都會有這個問題,其實講老實話,科學已經告訴我們。

現在我們在教科書裡面,還在提倡四大類的食物,這是美國人在半個世紀以前,歸納出來的一個過時的科學結論。它告訴我們四大類的食物,叫做肉類、五穀類、蔬菜類、蛋奶類,而這四種當中有兩種是來自於動物,也就是百分之五十必須來自於動物。可是我們經過大量的科學數據的證實,這些動物食品只會給我們的文明病,雪上加霜而已,因此顯然這個分類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也很慶幸有良知的醫生,有良知的科學家還是有的,在美國前幾年,這大概就是二、三年以前的事情,有三千名美國責任醫藥內科委員會的醫師,他們聯署了一個方案,提出了新四大類的食物,新四大類。他說過去傳統的分類,明明是有問題的,不應該叫人吃那麼多的肉,喝那麼多的牛奶,吃那麼多的雞蛋。這三千名的醫師提出來新四大類,是哪四大類?第一個是水果;第二個是豆類;第三個是全榖類,就是我們說沒有經過精細加工的榖類;第四大類叫做蔬菜類,這四類當中沒有一樣是來自於動物的,沒有。而這三千個醫生異口同聲的告訴您,只要吃這四種您就活得下來,而且可以活得很健康。這是新四大類食物的分類,這是我們最近得到的訊息。

WHO就是我們說的世界衛生組織,它在2000年以後,也公布了一個所謂十大垃圾食品,中間有一個叫做加工肉品類,這是非常毒的東西。但是我們卻把它視為盤中的珍饈,就是非常好吃的東西。其實都在騙我們的舌頭,騙我們的眼睛,還有騙我們的鼻子,為什麼?因為它這個東西致癌物含量非常非常的多。有位十四歲初二的學生,這是台灣的例子,得了一個疾病然後就死掉,結果一檢查是大腸癌末期。十四歲就得到大腸癌,大家一定很驚訝,為什麼他那麼小的年紀就會大腸癌?很多人就覺得那大概是遺傳!後來排除家族的病史,把它排除掉。才發現說這個孩子怎麼樣?因為在小學階段,他每天都吃大量的香腸。父母嬌慣,他想吃,父母都講想吃我就給你吃,沒有想到這個孩子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得到了大腸癌,這個病例很值得我們去思考。

燒烤類也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一般的研究發現,一隻烤雞腿等於六十支香煙的毒性。醫學報告顯示350克的牛排吃一客,等於抽兩百支的香煙。我們就想到,為什麼婦女吸煙的人口比男性還要少,可是婦女的肺癌並沒有亞於男性?為什麼?各位朋友,因為煮錯了。這些燒烤類的東西不是只有吃進去才有毒,連味道本身都致癌,我們是覺得好香有沒有?錯了,那是致癌物。所以各位男同胞們,我們的男同志們愛太太,我們就不要讓太太冒著生命的危險,替我們烹調不對的食品。讓她去烹調這些肉品,我們的太太是曝露在高危險的環境裡面,在幫我們做這件事情,這個現代的醫學也得到了證實。當然不是鼓勵太太以後就不要煮飯,不是,而是換一換東西,您煮蔬菜、煮植物性的東西,沒有這個副作用,它出來的是水蒸氣,沒有這個副作用。所以忽略膳食所導致的健康問題,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嚴重。各位朋友,我們看到這裡得到一個很小的結論,就是文明病的研究,傳遞什麼樣的訊息?就是解決健康問題的捷徑,不在醫療而在餐桌。如果我們的國策,能夠把飲食的定位,健康的定位,定位在這個高度,各位朋友,我們國民的健康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為什麼?因為病從口入。正確的預防疾病,減少醫療的風險跟患病的痛苦也是從餐桌開始,所以我們每夾一口菜,就在決定我們健康的方向。很多人覺得我夾一塊肉好像沒什麼關係,這已經在決定我們健康的方向。

所以很多人說,但是我還是覺得不吃肉不行,各位朋友,我們想想看,你是為舌頭而吃,還是為健康而吃?再怎麼樣的人都會覺得我是為健康而吃,我怎麼是為舌頭而吃?有人就說,們人都是為脖子以上而吃,不是為脖子以下而吃。你看我們吃飯講求色香味俱全,色是給誰吃的?給眼睛吃的;香,鼻子吃的;味,給舌頭吃的。就是沒有一樣是為我們身體健康吃的,你看這麼顛倒的飲食的理念,請問我們能有把握不得癌症嗎?我們能夠僥倖認為自己不會得癌症嗎?我們對飲食的觀念,這麼樣的匱乏的過程當中,我不得癌症那誰得癌症?所以我們為什麼這麼樣積極的,要告訴大家這些訊息,就是因為這些訊息它是比較專業的領域,我們可以觸碰到最新的這些研究報告。像這一篇研究報告很有價值,這是坎貝爾教授他提出來的,他告訴我們,其實思考癌症,他必須用比較複雜的角度來思考。因為我們過去很多人說,我抽了一輩子煙,很多人抽一輩子煙也沒得肺癌,那我可以大量抽都沒關係,我不會那麼倒楣,這是不了解事實的真相。

在癌症的階段裡面,它分成一個是啟動階段,一個是促進階段,另外一個是發展階段。什麼叫做啟動階段?我們拿種莊稼來做比喻,啟動階段就是這個種子把它放到土壤裡面,就是把種子種到土壤裡面這叫啟動。本來我們身體沒有得癌症的種子,結果把致癌物,我們講很多的東西叫致癌物,像剛剛講的亞硝酸鹽、黃麴毒素等等,這叫致癌物,這個致癌物就是癌症的種子。就是我們只要把致癌物攝入人體裡面,我們就已經得到癌症的什麼?我們就可能會得癌症的因素,就到我們身體裡面來,它已經具備了得癌症的條件,我們這叫主要條件。再來,請問一片土地,我們把它撒滿種子,保不保證這個種子一定會發芽?不保證。你只要不給它澆水、不給它灌溉,你把它撒在沙漠裡面,它幾千年都不會發芽。所以有致癌物並不代表會得癌症,因為它還要什麼?它還有次要條件來協助它。什麼是次要條件?坎貝爾教授他經過了三十幾年的研究,將近四十年的研究,他告訴我們動物性蛋白。在他的研究領域當中,他發現了動物性蛋白就是次要條件,他給它一個名詞叫做促癌劑。各位朋友,促癌劑不等於致癌物,不要聽回去之後說,動物性蛋白是致癌物,那是周某某講的,那就冤枉了,我沒講,我不是這個意思。動物性蛋白為什麼叫促癌劑?因為它不是致癌物,但是它會促進致癌物發芽、成長,長成癌症,它是次要條件。

最後我們要管理癌症怎麼管理?兩個關鍵,第一個我們不要攝入致癌物,第二個我們不要攝入促癌劑,哪一個比較容易?當然是不要吃促癌劑比較容易,因為有誰敢保證自己沒有接觸過致癌物?因為很多的化學家告訴我們,現在連喝水,水裡面都有致癌物,我們的環境已經惡劣到這種程度。各位朋友,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我們要控制什麼?促癌劑。這是非常科學的狀況,就說我們可以看到癌症的三部曲,第一部是什麼?第一部就像種子種下去一樣,我們在中國人的話叫做什麼?因,就是主要條件。第二部是什麼?促進它發芽這叫緣,我們叫次要條件。然後得癌症這叫什麼?果,因緣果簡稱什麼?簡稱因果。所以因果是什麼?因果是科學,因果不是迷信,因緣果相當科學。有種子、有條件才會怎麼樣?成長。那要控制它成長,從哪裡控制?從源頭控制,或者從條件控制,相當科學,再科學都不過。所以我們看到這幾位老師,在台上講了這麼多的道理,都在講什麼?都在講因緣果,相當科學。它是可以論證的,而且可以預測的,可以重複的,重複驗證的,這就是科學。我們今天來講科學發展觀,從這個圖片我們就可以發現講科學發展觀,應該提倡什麼?提倡因果,這是非常正確的思惟邏輯。癌症的三個階段給大家做參考。

很多人就說好,你既然講了這麼多的學理,好,你拿出證據來給我看,有沒有證據?有。大規模的數字實驗,發生在一次世界大戰,歐戰的期間。丹麥這個北歐的小國遭受聯軍封鎖,結果封鎖之後,因為德國人佔領它,封鎖之後沒有辦法運糧食進去。所以當時丹麥的國王就下令,所有的丹麥人,三百萬的人口於1917年到1918年,一年的時間全部吃素。各位朋友,我們說這個好倒楣,沒肉可以吃,這一年日子怎麼過?各位朋友,老祖宗告訴我們禍跟福常常怎麼?常常是鄰居,所以「禍福相倚」,這是《老子》的話。看起來它是非常的不幸,可是最後的結果,發現這一年以後,丹麥人的死亡率,比過去十八年,有記錄的十八年都還要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四,這叫因禍得福。整個死亡率下降,三百萬人,這是大規模的數字實驗,1920年的流行病學報告指出來的。

再來,很多人說你再拿一個證據來給我看,植物裡面的營養成分,真的比動物的還要優良,這也是科學儀器所測量出來的。在很多的植物面前,其實鈣質的含量都比肉類還要高,而且高出很多倍,像紫菜、芹菜這些東西都是高鈣的東西。所以吃骨頭好像不能補骨頭,這是真的,這叫科學的簡化主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說,鈣很多的吃進去一定怎樣?補鈣,錯了。為什麼?因為鈣的吸收取決於磷的比例,鈣磷比這是現代的營養學,引入的新的觀念。什麼叫鈣磷比?就是我們看到萵苣這種植物,它的鈣質絕對值量很低,可是由於它磷的比例也很低,所以幾乎它所有的鈣都能被人體吸收。我們來看一下,豬肉、豬肝還有牛肉裡面,雖然它的鈣可能絕對值比萵苣還要高,可是由於它的磷含量也很高,所以它怎麼樣?不利於鈣的吸收。我們來看一下,像芥菜它的鈣磷比,如果是像摩天大樓一樣,這麼高的話,雞肉的鈣磷比,就像旁邊的狗房子一樣那麼低,就是少得可憐。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希望從肉裡面吸收鈣的這一個願望,會怎麼樣?會因為磷的含量非常高而落空。所以我們並沒有辦法得到那麼多的鈣質,就它擁有那麼多,可是我們未必能夠得到。所以這裡我們要給大家非常重要的提醒,就是很多人在論證鈣質,告訴我們牛奶的鈣質很豐富,請問這句話對不對?對,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可是他忘了告訴我們它的磷含量也很豐富,所以牛奶的鈣質吸收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二。而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蔬菜,鈣質的吸收率都可以到達百分之五十以上,這是沒有人告訴我們的。人只有告訴我們牛奶很OK,鈣很多,都沒有告訴我們,到底我們能用到的是多少?我們會被這些訊息給弄得頭腦判斷力會受影響。

鐵質,在很多蔬菜面前,肉品的鐵質含量也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說貧血要吃紅肉,紅肉的鐵質比較多,其實一看好像也不是這麼回事。而且肉類的鐵質,只有百分之十一可以被人體所吸收,植物的鐵質大部分都可以被人所吸收。再來,肉品鐵質的含量其實很低,奶製品也很低,就是您要得到同樣的鐵質,您可以選擇吃一碗菠菜,跟喝兩千公升的牛奶,請問您要選擇哪一個?我常跟朋友說,如果你有錢可以買兩千公升的牛奶,可能都沒那個肚子可以喝得下去。因此我們都覺得,這些東西原來這麼容易就可以怎麼樣?取得,很容易就可以取得。以卡路里來做單位,我們可以發現甘藍菜它的含鐵量,居然是牛排的十四倍,而且維生素C是可以促進鐵質的吸收。最後我們來看蛋白質,很多人說蛋白質大概肉比較多,也不盡然,很多植物的蛋白質都是肉的兩到三倍,蛋白質含量很高。過去根深蒂固,我們認為吃植物性的東西沒有蛋白質,正好相反,很多的植物食品裡面,蛋白質還挺多的,而且還挺豐富的,最重要的它不是促癌劑。植物蛋白它不是促癌劑,可是動物性蛋白是促癌劑,而且它還好消化。所以您可以從一口菠菜當中,得到這麼多的營養成分,我就不一一的念給大家聽,非常的豐富,吃一口菠菜就全部得到。

再來,我們來比較一下,現在人都要看科學數據,比較一下,就是在等量的植物食品跟動物食品,我們把它攪碎之後,我們用科學儀器來分析,我們發現植物食物,在中間這一行是植物食物,它的膽固醇沒有,這是指壞的膽固醇,動物食物裡面很高。再來脂肪,植物食物裡面不多,它提供人類需要的量;動物食品裡面超標,太多了。再來蛋白質兩者怎麼樣?相差不多,兩者差不多,這是人類需要的。但是質量上來講,是植物性蛋白的質量高過於動物性蛋白的質量。再來,下面這些才是關鍵,上面的我們叫巨量的營養,下面的我們叫微量的營養成分。大家可以看到,胡蘿蔔素乃至於到鈣,植物食物裡面怎麼樣?大量的、豐富的提供給您;可是在動物食品裡面居然怎麼樣?非常的匱乏。所以如果我們大量的在攝入肉品的過程當中,各位朋友,我們就在流失這些微量元素。而決定我們身體健康很重要的關鍵,離不開這些微量元素。我們看了這個表就可以發現,講老實話哪一個比較營養?當然是植物性的食品比較營養,怎麼會是動物性的?但是我們的觀念從以前到現在,可能都怎麼樣?想錯了。
再來,很多人說,你這樣講我們也沒有辦法反駁,可是我們人體的生理狀態到底適合吃什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各位朋友,你有這兩顆牙齒嗎?我相信沒有人有這兩顆牙齒,要不然實在是很嚇人。這兩顆牙齒是用來做什麼的?撕裂肉塊的,這是我們跟肉食動物第一個差異性。再來,這張嘴還有什麼差異性?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動物本身牠的臼齒是尖的。可是我們人類的臼齒是平的,為什麼是平的?因為我們要磨碎植物性的食品,因為它纖維質的含量比較高、比較韌,我們要磨碎它。可是動物性的產品,因為肉沒有纖維質,牠必須要用撕裂的方式,牠的臼齒長相也不一樣。再來,第三個地方,就是吃肉的動物牠的唾液腺是酸性的。可是我們人類或者是吃素的動物,唾液腺是很發達的,它是鹼性的,而且有消化酶它可以先消化澱粉。所以從這一張嘴,我們就發現了,我們跟肉食動物有三個差異,就已經有產生三個差異。

再往下走,走到哪裡?胃。胃我們看人體的胃液是呈弱酸性的;可是肉食動物的胃酸,居然是人類胃酸的二十倍強度。什麼意思?因為它是用來消化肉品的,動物性蛋白不好消化,它必須要大量分泌胃酸來消化它。那你說跟我有什麼關係?如果一個人喜歡吃肉,而且嗜肉如命的話,他一直吃肉,拼命吃,結果他的消化系統本身分泌的胃酸,不足以怎麼樣?提供他消化那麼多的肉品,胃就被迫要分泌更多的胃酸來消化它,結果肉雖然被消化,可是胃也被磨平。因此很多胃潰瘍,各位朋友,不是因為緊張造成的,是因為吃肉吃太多造成的。再來,胃酸過多大家注意到沒有,平躺的時候胃液可能會怎麼樣?逆流,現在有一種疾病也是現代病,以前沒有發生過的,食道灼傷,食道被胃液給灼傷。再來,喉嚨會痛,很多人覺得說好像是空氣污染,我喉嚨會痛;其實不是的,是胃液逆流。這種人只要不吃肉,您試試看,大概就一、二個禮拜不藥而癒,根本就不用吃藥,他的喉嚨痛就好了,因為胃酸被控制住。這是我們看到第二個特徵不一樣的,我們人類的胃不是用來消化肉的。

再來,再往下走,腸子,腸子的長度,人類的小腸攤開來的長度,是我們背脊的十二倍長度,很長,它塞進去非常的長。再來肉食動物,牠的小腸一攤開,腸一攤開是牠背脊的三倍長,就是牠的腸子很短,而且牠還是直腸子,什麼叫直腸子?就是沒有皺摺的。為什麼?因為牠希望很快速的把吃進去的動物食品怎麼樣?給排掉。牠很聰明,牠知道這東西不是好東西,這個肉在肚子裡面會腐爛,腐爛之後就傷害牠的消化系統,牠要趕快把它排掉,牠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腸子很短,適應牠吃肉。可是我們人拿這麼長的腸子來吃肉,等於是把我們的消化系統怎麼樣?用我們消化系統的缺點曝露出來,曝露出我們消化系統的缺點。因此我們為什麼消化系統的疾病,現在這麼樣的普遍?各位朋友,就是我們這一個機器用錯了,我們拿房車去怎麼樣?當賽車用,去當越野車在用,當然這個車子壽命就減短。所以從特徵上是這樣來看。

很多人說對,您這樣一分析,我們大概也都了解,可是好像吃素的人體力比較差,好像吃素之後,感覺沒力氣!各位朋友,這是假相。為什麼叫假相?我們來看一下,我們就先舉例再來講學理,運動家現身說法,十一屆柏林奧運馬拉松冠軍選手是一位亞洲人,他是韓國的選手叫孫基禎,這位先生他是終身的素食者。如果我們覺得吃素沒有體力的話,那為什麼他可以跑馬拉松!這位先生還活到九十歲高齡。我們都知道美式足球的隊員,平均壽命大致是五十四歲,為什麼?因為在大量的訓練、密集的訓練,還有他們大量的吃肉,都跟他們短命有關。可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位選手,他的訓練沒有比別人少,可是他的壽命卻比別人更長很多,為什麼?因為他吃素,他是吃素的。你說他是亞洲人,可能是特例,錯了不是特例。我們看到卡爾路易士這位田徑選手,他的成就可能很少人可以超過他,九面奧運短跑金牌。卡爾路易士他說,「我參賽表現最佳的那一年,正是我開始吃素的那一年。」而且這位選手他吃的是嚴格的素食,所謂嚴格素食就是沒有雞蛋、沒有牛奶的素食,他連雞蛋跟牛奶都是不吃的。
再來,傑出的運動員大衛史考特,他說「運動員需要動物性蛋白的說法,是可笑的謬論。」這位運動員他連續三年,獲得夏威夷鐵人三項持久賽的冠軍,包括二點四英哩的海裡長泳,一百一十二英哩的單車長騎,再跑二十六英哩的長跑,如果他沒有體力的話,他怎麼完成這樣的任務!而且還連續三年拿到冠軍,這位選手也是吃素的。再來,還有沒有?還有運動家埃德溫.摩西,他曾經在1976到1984年奧運的時候,連續這麼多年的奧運,囊括四百跨欄金牌,這是劉翔的偶像。而且在十年當中,我們知道運動家,尤其是短跑的運動家,他可能運動壽命都不會那麼長。他在十年當中締造了一百二十二場連續不敗的記錄,摩西他是素食者,他也是吃素的。最後跟大家介紹,因為時間的關係,太多了,不勝枚舉,我們再介紹一個。運動家穆雷羅斯,他在1956年墨爾本奧運得到三面游泳金牌的時候,他只有十七歲。而他兩歲就開始吃素,我們看到他的照片,我們看到他的肌肉,兩歲就開始素食的嬰兒、幼兒,到他十七歲的時候,他的體格發展完全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而且還得到三面游泳的金牌。我們能說吃素沒有體力嗎?

所以各位朋友,我們來看一下,好像體力很好、壽命很長的動物都是吃素,大象是吃素的、牛是吃素的、馬是吃素的,我們怎麼能說吃素的人體力不好?各位朋友,您說我明明吃素就比較沒有力氣,您告訴我這是什麼原因好不好?各位朋友,這是因為我們身體被騙了。肉品裡面在消化代謝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種興奮劑,就是動物性蛋白代謝的過程當中,它產生的興奮劑會麻痺我們的神經,讓我們的神經產生滿足感。所以吃肉的時候,你會覺得很滿足感,並不是因為那個肉本身好吃,而是因為它消化之後,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化學物質,它讓我們成癮,就像抽煙一樣,它讓我們成癮。所以您在忌肉的過程當中,您會覺得很難受,特別難受,就是那個東西在作怪,它會讓您覺得不吃肉真是很難受,並不是因為您真的很餓。當然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肉品因為它比較不好消化;植物食品它容易消化,消化之後當然您也會覺得怎麼樣?比較餓,這也是自然現象。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生理的狀態,我們都要去做解釋,大家比較能夠清楚。

所以告訴大家,所有的人都適合吃素,為什麼?我們舉一個人來做代表,這位女士今年一百一十二歲了,她是新加坡的國寶叫做許哲。許哲女士她是終身的素食者,為什麼這樣子講?因為她在她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吃素,為什麼?她媽媽也是吃素的。所以她媽媽在懷她的時候,自然也是吃素的,她是俗稱叫胎裡素。所以從這位長者的證明,就知道不但是胎兒可以吃素,嬰兒可以吃素,幼兒可以吃素,小孩可以吃素,青少年可以吃素,成年人可以吃素,甚至於老年人都可以吃素,因為她已經一百一十二歲,這是最好的典範。很多人問她,妳為什麼這麼長壽?她說沒有祕訣,就兩個開心加素食,她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女士。再來甘地,他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偉大和它的道德水平,可以用對待動物的態度來加以衡量。」這是講文明的指標,甘地是吃素的。再來,我們來看一下,吃素可以讓我們更為仁慈,史懷哲先生說「除非人類可以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史懷哲先生是吃素的。吃素讓我們更加聰明,愛因斯坦說「沒有什麼能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愛因斯坦是吃素的。各位朋友,為什麼我們心目當中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會講出,素食可以增加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這樣的話?各位朋友,我們要思考一下,他絕對不是沒有因素的,隨便亂發這個議論,一定有什麼?一定有他的道理。

素食跟我們人類生存的機會,到底有什麼關係?剛剛我們所講的是指人身體的健康。下面我要告訴大家,吃素不但關係人的健康,而且關係地球的健康。我國畜牧業每年產生的廢棄物、排洩物,高達二十七億噸,比工業的廢料總量高達三點四倍,各位朋友,這是因為我們吃肉所付出環境的代價。再來,我們看到這些糞便排到地下水裡面去,它會造成亞硝酸的污染,進而污染我們的水源。各位朋友,要花多少錢去清理這些水源?可能數億美金都還不能得到好的效果,所以明智的抉擇食物,也是在保護水源。各位朋友,再來,我們要認清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就是在美國有百分之八十的玉米,百分之九十的黃豆,跟百分之九十五的麥子,都是做成飼料去餵什麼?去餵這些牲畜。在種植這麼多作物過程當中,我們消耗了大量的水資源去做灌溉,但是這些東西長出來之後居然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給什麼?而是給動物吃的。我們知道這分配是有問題的。所以FAO世界農糧組織,在2006年的時候提出來,他去調查他發現在地球上,有百分之三十三可利用的土地,注意是可利用的土地,不包括沙漠、不包括高原、不包括高山、不包括瘠地,全部都排除掉,再把可利用的土地的百分之三十三,我們都拿來生產用來餵食動物的榖類、農作物,我們浪費太多的土地。再來,我們消耗太大的污染,來成就這些植物的成長,那就是什麼?化肥跟農藥。撒了太多的化肥跟農藥了,大規模也在污染地下水。

各位朋友,我舉這樣的一個例子給大家看一下,美國環境行動團體EWG,它在2005年的時候發表一個報告,它發現檢驗十組嬰兒的臍帶血,赫然發現有高達二百八十七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存在於嬰兒的血液當中,這個比過去任何時間的研究,都還要多出兩百種。也就說我們孩子還沒被生下來之前,他已經五毒俱全。各位朋友,這是我們對環境沒有經過思考所造成的後遺症,這樣的下一代會健康嗎?這樣的下一代能夠為國家提供什麼樣的發展?這個我們要去思考,要長期去思考的問題。再來,化肥造成的是我們當代也在受影響,譬如大家看到的這些圖片,這是在巢湖拍的,這是在長江拍的,藍藻污染的問題。這是什麼?化肥造成的,造成優氧化藍藻的污染。大家有沒有喝過的水是有魚腥味的?或者是您在拖地,有些水有魚腥味有沒有?那個味道就是藍藻的味道。它是過濾都過濾不掉的,藍藻就是那個味道,魚腥味的味道,那都是藍藻的污染。再來,青島2008年大家如果還記得的話,青島以前這麼多的滸苔怎麼來的?各位朋友,化肥跟農藥,就是這樣子造成我們非常大的一個困擾。

再來,我們看到目前,全國污染最嚴重的三個淡水湖,昆明的滇池百分之七十已經污染,安徽的巢湖百分之六十,江蘇的太湖高達百分之三十五,農藥、化肥的比例。這張圖片我看到之後感覺到心裡非常的心酸,為什麼?因為可以預見我們的未來。各位朋友,如果我們再這樣糟蹋我們的水資源,以後我們的孩子出門不是隨身帶著水壺,不是隨身帶著飲用水,不是,還要隨身帶著一根什麼?過濾器,就是這樣喝水。以後家家戶戶可能都要買這樣的過濾器,我們想到這樣的場面,各位朋友,我們怎麼還忍心去幹這樣的事情?今天我們的政府提出永續的發展,這是高瞻遠矚的政策,但是我們怎麼做?怎麼樣用科學的發展觀來做這個問題?各位朋友,我們的飲食怎麼樣?比例錯了。就說如果都改變我們的飲食,我們根本不需要拿那麼多的土地去怎麼樣?去種植植物。因為我們有大多數的植物,都是怎麼樣?種出來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給牲畜吃的,飲食結構出了問題,你看這是一連串的問題。再來我們來看一下,吃肉還要污染更多,還有消耗更多的水,產生一公斤的牛肉保守估計,這是保守估計需要十萬升的水,一公斤的麥子只要九百升,也就是有一百倍的水量差異。一公斤的土豆只要五百升,也就是兩百倍用水的差異。所以我們選擇吃肉,相對的我們都是怎麼樣?在把我們的飲用水消耗掉。

很多人就說那飲用水,水不是循環的嗎?那需要擔心嗎?各位朋友,大家看看這個圖片就知道了。這在喜馬拉雅山1978年跟2004年,在同一個季節、同一個角度所拍出來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什麼產生變化?冰川融化,現在我們叫溫室效應。大家知道冰川是個地區的什麼?淡水的水庫。我們的長江也好,黃河也好,我們去看到長江跟黃河的源頭,都是什麼?都是冰川。它之所以可以源源不絕的流出水來,就是因為這些冰川。可是在將來,不久的將來,我們遇到的困境是什麼?溫室效應會把這些冰川怎麼樣?慢慢的給減少。大家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水量很豐沛,因為地球是個多水的星球。但是很對不起,只有百分之二點五的水,是人類可以直接飲用的淡水,剩下百分之九十七點五的水都是鹽水,都是不能夠直接飲用的。而這百分之二點五的淡水裡面,有百分之六十八的淡水是在冰川裡面的,而百分之三十的水是地下水,在地下。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經濟發展,還有我們的社會發展,正在消耗百分之六十八的冰川,就是溫室效應把它消耗,正在污染百分之三十的地下水。兩邊我們都在排擠,兩邊都在排擠,所以將來水一定會比石油還要怎麼樣?問題還要大。

有一次聯合國的主席,他接受媒體的採訪,記者問他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說「水的問題跟石油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是不是同等的重要?」因為兩個都是資源。結果聯合國祕書長就告訴他說,「你說得不對,不能比,為什麼不能比?因為石油有替代性,水沒有替代性。」各位朋友,這句話點到重點,水沒有替代性,石油可以替代,有替代能源。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水資源,一天一天減少的過程當中,我們非常的憂慮。這是在2009年就今年年初的時候,我看到一篇報告它講到,這是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冰河的一個學者,湯姆森教授他指出,「青康藏高原溫度上升的速度,比世界其他的地方還要快兩倍。如果這個現象沒有停止的話,有三分之二的冰河,就是青康藏高原的冰河,將會在2050年的時候消失。」到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不但是中國大陸淡水的供應出了問題,連印度、巴基斯坦這一大片,幾億的人口都怎麼樣?都受到了影響。各位朋友,這是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會很警覺國土的保護,很警覺,有二十億人口喝水的問題,可能都會受影響。再來,給大家看一個更震撼的照片,這是在2006年的時候巴西亞馬遜河拍的一張照片,我們知道亞馬遜河本來的流量是長江的好幾倍。各位朋友,有些地方已經乾掉,在枯水期的時候有些河床都已經露出來。各位朋友,長江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能有這樣的把握嗎?我們願意拿我們下一代的幸福,來押在這個賭注上面嗎?我們要思考的,這都是我們的借鏡亞馬遜河。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養活十四個吃素的,只能養活一個吃肉的。這是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因為我們拿大量的榖類去養什麼?去養牲畜,然後我們再吃牠的肉。所以在過程當中已經消耗很多的什麼?穀物。所以十四比一,請大家記住這個數字十四比一,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吃大量的肉,那意謂著什麼?意謂著十四倍的土地,要有十四倍的土地才有肉可以吃。各位朋友,哪裡來那麼多的土地?人類很聰明,把森林砍掉不就有了嗎?所以很多的森林被砍掉之後,做成了良田。看起來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是我們萬萬沒有考慮到,樹是地球的什麼?肺部!樹大量的被砍掉之後,只會讓溫室效應雪上加霜。大家可以看到,這是巴西熱帶雨林,1975年到2001年的狀況,從衛星上看的。這是1975年,這是2001年,您看到的一道一道的痕跡,就是森林被砍掉變成良田的痕跡。大家不要忽略,這是在太空當中看的,那一條一條的痕跡都是非常廣大的範圍。據專家去調查,他發現2000年到2005年,亞馬遜雨林消失的原因,我們從這裡看到,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森林被砍掉,拿來做小規模的農業;有百分之六十的森林被砍掉,拿來開闢成養牛的牧場。也就是說在這五年的過程當中,有百分之九十三的森林消失,直接或間接是跟畜牧業是有關的。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要把畜牧業這個行業的發展,定到一個國土安全的戰略位置,這樣講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我們從這些數據都大量的發現,應該要宏觀的去看這個問題,宏觀的考慮一顆雞蛋。各位覺得雞蛋不是什麼大問題,各位朋友,我們國內國民有十三億人口,如果保守估計,每一個人每年需要吃兩百顆的雞蛋,兩百顆不是每天一顆,兩百顆的雞蛋。我們要拿多少的糧食來養這些雞?我們一年就必須要花掉糧食的量,等同於加拿大一個國家出口的總量,這麼龐大的穀物,只能滿足我們國人,一年每個人吃兩百顆雞蛋。各位朋友,再多的地球,都生不出那麼多的糧食,提供給人類這樣的飲食結構,它是提供不了的。所以有專家估計,如果所有的人都要像美國人這樣吃肉的話,我們要五個地球才夠,四到五個地球。我們哪有那麼多地球?但是很多人說,憑什麼他可以吃肉,我不可以吃肉?各位朋友,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厚道的什麼?厚道的地方。中國人憑什麼在二十一世紀領導全球,就是這個雅量,就是這個肚量。我們中國人有沒有這樣的肚量,去做全世界最好的模範?告訴大家說「我們吃素,我們愛地球。」就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把它上升到戰略性的高度,這個問題確實就值得我們去反思、去思考,它是個影響全世界的一個議題。

再來,我們繼續再看下去,我們種那麼多的植物,我們發現說就在壓榨我們的土地。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每五百年才生成一寸的表土,一寸就是自然的腐植質,它才生成一寸的表土,可是我們現在每十六年就用掉一寸。各位朋友,這個地球不是我們承接於我們的祖先的,而是跟我們的子孫借來的,我們跟他借來的。結果現在我們把債留給誰?債留子孫。我們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嗎?我們對得起我們的子孫嗎?再來,過度放牧造成沙漠化,我們羊肉的需求量愈來愈多。十年前我進出祖國大陸的時候,沒有看到有那麼多的羊肉店,可是現在這麼多,那些羊怎麼來的?各位朋友,沙漠化。大家知道沙漠化怎麼來的?四月份的時候新疆、甘肅的沙塵暴,大家還記憶猶新,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再來,談到我們國土的環境問題,我願意引用2005年,我們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先生潘副部長的話,他告訴德國的媒體,他說「中國目前可居住跟可利用的土地,比起過去五十年以來,我們已經減少了一半。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下過酸雨,七大的河流,一半被嚴重的污染,四分之一的人民沒有辦法得到乾淨的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必須呼吸污染的空氣。經過永續處理的垃圾不到百分之二十,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有五個出現在中國,因為空氣、水污染,每一年我們國家必須損失八到十五%的GDP來彌補,而這當中還沒有計算,人民生存與健康所流失掉的代價。」這是有良知的官員!

我們看到了這些訊息的時候,我們想像到這一代一定不能當歷史的罪人。不能讓下一代的子孫,一百年後他告訴大家說,就是2000年前後的那一代祖先,害得我們怎麼樣?連乾淨的水都沒得喝,出去都要戴防毒面具,然後一片乾淨的土地都不留給我們。我們不能讓子孫怎麼樣?罵我們這一代的人。因為我們的祖先並沒有讓我們罵他們,這是我們要很有良知的去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敢隨便亂去糟蹋這個地球。再來,我們來看一下沙塵暴的問題,剛剛談到這個沙塵暴從太空當中去觀察,發現說從內蒙古起來的沙塵暴,四天就到日本。所以在前幾年我看到一個新聞,就日本有很多的人跑到內蒙去種樹。日本人你跑到咱們國家來種樹做什麼?這干你什麼事情?真的是有相關的。我們現在發現地球變小,地球變小來自於什麼?科技發達,互聯網,還有快速的飛機,快速的子彈列車,這些都讓地球變小。所以各位朋友,我們過去習慣性講區域性的問題,這個話我們要改口,在今天的地球沒有區域性的問題,所有區域性的問題,都是全球性的問題。什麼意思?我們今天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各位朋友,你要做現代人,您必須要具備基本條件,就是您的心中至少要把這顆地球放進去。不能再思考這是區域性問題,這我家的事,對不起,已經沒有你家的事,都是咱家的事。這是一個國際公民應該有的心量,應該有的氣度。我們今天要做二十一世紀領導全球的國家,我們的國民沒有這樣的素質,這恐怕會成為口號,這是我們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環境議題,我們要特別的重視。

我們再來看吃肉比例的關係,因為我看到這個很希望跟大家分享,就是我們不能看個別的量,我們要看總量。在1961年的時候,新西蘭這個國家,是全世界吃肉吃得最多的一個國家,每人每年要吃掉一百一十三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t1937&aid=3438441

 回應文章

無量光教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第1集影片文字
2009/10/26 12:02
 
無量光教(bluest1937) 於 2009-10-26 12:04 回覆:

2009年第二屆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新世紀健康飲食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9/05/02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77-01

尊敬的劉總,尊敬的大會各位領導、各位嘉賓,還有各位來自於全國各地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能夠參與這麼盛大的會議,看到我們企業家的朋友們,精力這麼的旺盛,在連續上課好幾天之後還能夠神采奕奕,表示我們的企業蒸蒸日上。在大會的安排之下,今天早上參與彭博士的演講,突然在演講的過程當中,我感到大會安排得非常巧妙。怎麼說巧妙?因為孔老夫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有兩件非常大的欲望離不開,一個是飲食,一個是男女。彭博士早上分享男女的問題,下午我們就應該來談談飲食的問題。不過這兩個問題,在第一天劉教授的演講裡面,其實都已經談,那叫做「懲忿、窒欲」。可是大家看到這麼簡單的文字,沒有太多的感受,所以我們今天要把它展開來講。彭博士的演講當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因為我是學西醫的,我在下面聽愈聽愈歡喜,終於找到答案,其實中西醫它沒有衝突,沒有衝突。我發現就像兩個兄弟,本來就是同根生,會有爭執,都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把對方要把他壓下去。

當我們睜開眼看到對方優點的時候,我們發現兩個學問,不但可以補充,而且可以增上,這是我們在今天早上意外的收穫。我從事醫學生物化學的研究也多年,在飲食這方面有一點點的體會,希望能藉由這樣子的機會,跟大家充分的報告。健康這個問題,在這幾天我在樓下看到一本小冊子,它上面寫到「健康不是一切,可是一切為了健康」。我看了之後我把它改了兩個字,哪兩個字?我把它改成「健康不是一切,但是一切都需健康」。都要健康一切才能夠圓滿,有了一切,但是沒有健康這是不圓滿的。因此我們談飲食,也是為了這樣的一個圓滿。很多人認為我天天要吃三餐,難道我對飲食還不了解嗎?其實不要說飲食,我們天天照鏡子,大家有沒有想像說,鏡子裡面那個人到底是誰?我跟他相處這麼久,我對他認識嗎?因此我們天天在吃三餐,但是我們未必對三餐非常的清楚。而且透過彭醫師彭大夫的演講,我們也發現一個很弔詭的現象,就是彭醫生所講的一些理念,好像我以前都沒聽過,為什麼他又講得這麼的有道理,又這麼的證據確鑿,可是我怎麼都沒聽過?因此我們開始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所接觸到的訊息,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或者是我們所接觸到的訊息,真的是事實的真相嗎?所以首先我們在還沒談健康之前,還沒談怎麼吃出健康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我們的社會現象。

在過去幾十年,我們這樣走過來,很大的感受就是有很多的疾病在過去並不常見。尤其我有很多的朋友,在醫院裡面服務,從他們的口中,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門診,在這幾年有很大的一個轉變。過去非常罕見的疾病,我們叫做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這些疾病過去我們都很難見到。尤其在我們小時候,如果我們還有記憶的話,我們會感覺到,好像聽到有人得癌症,那是非常大的新聞,因為很少聽過。可是曾幾何時,我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在醫院裡面的癌症病房,比感冒門診就診的人還要多。我們在思考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對健康很關心,可是卻沒有辦法得到,好像健康就成為口號一樣,離我們很遠。這是我在一本政府所出的刊物裡面所節取的,這是中國慢性病報告,它是我們衛生院發行很重要的刊物。在這上面我得到一個訊息,是二000年的訊息,並不是非常新的,也是最近幾年才出來的。它告訴我們,就是全國每一年死亡的人口,大概是七百三十一萬人,每一年大概有這麼多人死亡。而死亡的人口當中他們去做分析,他們發現說單單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就佔了百分之三十四,也就是有二百五十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有一百四十多萬的人死於腫瘤,也就是我們說的癌症,佔了百分之十九。

這個數字我當時看的時候嚇了一跳,因為這個數字大概在二00六年的時候公布的,不算是一個新的數字。為什麼嚇一跳?因為我們看心血管疾病,居然佔了我們國人死亡原因的百分之三十四,也就是說有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注定要死於心臟血管疾病,這是一個不得了的數字,三人當中有一個人必須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再來,癌症將近百分之二十,也就是五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必須死於癌症。各位朋友,人生有沒有偶然?或者是說人生有沒有僥倖?五個人一個人死於癌症,那一定不會是我;三個人一個人會死於心血管疾病,那一定不會是我。請問人生有沒有偶然?沒有偶然。人生的軌跡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因為聽了彭博士的演講之後,更讓我們感覺到,確實人生的軌跡,是自己選擇的。而老祖先的智慧,就在於它可以幫我們預測,預測這個選擇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所以彭博士就要鐵口直斷。突然我發覺他好像不是大夫,他好像變成算命先生,去找他,只要給他看看相、然後把把脈,他就說你一年之內必然會怎麼樣。聽了之後總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匪夷所思,其實這當中有大科學,這是科學的。科學就能夠預測,能夠預測代表它符合科學。

因此我們來思考這個問題,看到這兩個數字,我們感受到很沉重。慢性病的死亡,我們來看中國衛生部的統計,一九五七年死於慢性病的人口,佔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三,可是經過半個世紀不到,到二000年的時候,居然這個數字提高到百分之八十點九。我們思考一下,因為我是讀生物化學研究所,也就是現在最熱門的遺傳工程。我們的民族大部分組成是漢族,我們的基因在五十年過程當中,是不可能產生非常劇烈的變異,那基因沒有產生變異,也就是說這個民族是穩定的。但是為什麼在基因穩定的情況之下,人口疾病死亡的結構會產生這麼大的變化,原因在哪裡?原因就要排除基因的影響。那就是我們的什麼?後天的環境所造成的。彭博士還沒有講之前,我大概會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納成飲食,現在我還知道可能飲食、男女沒有處理好,這個比率就會不得了的上升。但是感覺到很幸運的就是說,因為聽了彭大夫的演講之後,才發覺他的課題為什麼排在前面,因為它有先後的次第,先把男女關係處理好,飲食的關係你就可以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上,也就沒有任何風險會讓自己陷入不健康,或者是不幸福的這種風險。這個數字,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到它的真正因素在哪裡,了解真正因素我們就能夠進一步的去掌控它,這是我們要的。

在美國我們很關心的一個健康狀況,就是高發展的國家,它的健康狀況如何?美國也是一樣的,它的狀況並不會比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狀況,還要好得很多。在美國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必須要死於心臟病,這是我們也很納悶的,就是在這麼樣發達的國家,醫藥各方面都很發達,為什麼他死於心臟病的比率,並沒有比我們少一點點。再來,癌症也是一樣三點八個,這比我們超出太多了,在北美洲每三點八個人,就有一個人必須死於癌症,這是二00二年的數字,也不是一個很新的數字。我們就要思考,醫院愈蓋愈大,請問人應該愈健康,還是愈不健康?我們應該認為醫院愈蓋愈大,人應該愈來愈健康,可是為什麼人愈來愈不健康?它一定有原因,那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再繼續看下去。在我們一般認為,醫療的進步必然會讓我們更健康,其實不然,我們舉出來醫療進步,並不等於癌症的減少,大家都能夠體會。在各種醫療手段提升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癌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怎麼樣?急遽的在增加。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二00七年世界癌症確診的病例,是一千二百三十萬例。我們拿計算機稍微算一下,發現每年全球死於癌症的是七百五十萬人,也就是每天有兩萬多個人死於癌症。這比世界上任何一場戰爭,我看死亡的人口,都還要過之而無不及。問題出在哪裡?這是一個我們叫做無聲的戰爭,在這個戰爭的過程當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的砲彈,可是人卻大量的,因為單一的一種疾病因素而死亡。我們想想看,如果我們沒有良好的準備,我們如何能夠倖免?我們如何能夠圖個偶然,或者是圖個僥倖?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再來,醫療的費用並不等於健康的改善,很多人認為說醫療水平的倒退,那是因為我們花的錢太少,其實也不盡然。我們在統計數字裡面看到,美國從一九六0年到一九九七年,醫療費用佔GDP的比例,上升了百分之三百,也就是說美國人每賺七塊錢美金,就有一塊錢美金要花在治病,或者是保健上面。可是很不幸的,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即使投入這麼多,可是他們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必須死於心臟病,四分之一的機會必須死於癌症,這是一件非常令我們覺得不能接受的事情,因為我們投入太多,可是我們的回收居然是不成比例。因此把健康的因素歸咎於金錢花得太少,這也不是主要的原因。再來,壽命的延長也不等於幸福的保障,有很多人說,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確實比較長。可是我們往往沒有思考到,還有另外一個概念更重要,叫做平均健康壽命,這是更重要的概念。在我們國內男女人口平均一下,他的平均壽命大概是七十一點五歲,而平均的健康壽命卻只有六十二點三歲。那我們要問,請問這九點二年跑到哪裡去了?我們叫消失的九點二年,專家經過調查,發現不是帶病就是殘疾而終,我們想想看,九點二年不是一個短的時間。而且更讓我們感到毛骨悚然就是晚年,人一生的晚年的醫藥費,在晚年居然佔您一生的百分之四十,也就是有很大的比例,您的財富很大的比例,在一個人臨終之前二十八天全部把它花光。

我們想想看,這是不是我們人生幸福規劃的方向跟願景?我想絕對不會希望我們的人生是這樣度過的。我們辛苦一輩子,我們的積蓄,我們一定不希望用這樣的方式把它用完。我們的人生規劃不應該走這樣的道路,可是很不幸的,也要很遺憾的告訴大家,現在很多人,都是在朝這樣的一個人生軌跡在發展。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我們不了解自己,我們不了解環境,我們也不了解應該怎麼跟大自然相處,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全部可以避免。因病返貧的情況也非常的嚴重,這也是二00六年中國慢性病報告裡面,我所節錄下來的。告訴大家你看惡性腫瘤,罹患惡性腫瘤的人,他一次的住院,在農村或者是甚至於一般的城鎮,一次住院花掉的費用,可能就是他一年收入的一半,年均收入的一半。我們就了解到這樣的人生規劃,不應該是我們的理想。所以這些問題,都在讓我們思考錯在哪裡?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讓我們整個社會變成有這麼樣的現象。

另外一個不當的醫療糾紛,也增加得非常的廣泛。在中國衛生部調查的報告裡面,我們看到每一年國內,因為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的病人,高達二百五十萬人,其中又造成二十萬個人死亡。我們一般現在感覺到很可怕的,這種流行疾病,現在叫新流感,在美國、墨西哥已經引起很大的恐慌。一般人覺得很恐慌,但是我們來算一筆帳就知道,醫療的糾紛所引起的死亡率,遠遠超過因為這些高傳染疾病死亡率的十倍。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認為吃藥打針,這是生病的很重要的理念,我們生病就要吃藥打針。可是我們往往忽略吃藥打針本身,也有它的風險,並不是叫大家生病不要去吃藥、不要打針,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們忽略醫藥本身也有風險。因此這樣子交互的去思考之後,我們發現說好像很多的病是治出來的,這也是違背了什麼?違背醫療的原則。

我也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報導,就是在七0年代以色列的醫生因為罷工,以色列的醫生罷工一個月,結果當月份以色列人口死亡的比例,降低了百分之五十。醫生罷工死亡率下降,這不是新聞,因為很多國家都發生過。所以我們在思考說醫療的方向對嗎?很多人可能會有這個質疑,你說醫療不對,那什麼是對的?其實我們不是說醫療不對,醫療它確實有它的價值存在,可是因為太迷信於我們的健康,一定可以被現在醫療給解決,所以我們把所有的保險全部押在醫療上面,這是不智的,這樣的選項是錯誤的。因為有很多的醫書裡面,這我們中國的醫書裡面告訴我們,理智的做法應該是走預防的路線,而不是生了病再來解決它,那已經太晚。我們就在想那怎麼預防?預防要從哪裡下手?在中國的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要來看看歷史的發展,就能夠知道我們的下手處在哪裡。誰是我們的歷史?發達國家是我們的歷史。因為我們現在所有的觀念也好,行為規範也好,全部都是以發達國家來做為我們的什麼?圭臬,我們把它奉為圭臬。那我們要來檢視一下,我們所奉為圭臬的價值標準,它引導我們走向哪裡?

我們來看美國,一九0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之間,美國人的疾病成長率,我們來思考一下,它是不是我們的歷史?它是不是我們的未來?在這三十年的過程當中,居然在美國這個國家裡面第一位的,我們剛剛講第一位死亡的原因叫心臟病,這個疾病居然在這三十年的過程當中,增加百分之六十,單一個疾病三十年增加百分之六十。癌症更可怕,就在這三十年的過程當中居然增加百分之九十。單一的疾病、單一的種族,居然有這麼強烈的增長,我們就了解到原因在哪裡?原因絕對不是出現在我們基因的層次,而是出現在環境。美國的醫療專家,他看到這個報告之後努力的,大家通力的去做一些研究,後來得到的結論,就是三十年來醫療,人類地球上醫療進步的速度,趕不上飲食變革所產生的危害,這是他們最後得到的很中肯的結論。所以我們看到的,這就是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繼續往發達國家的方向去走的話,我們必然會步上這樣的後塵,因為它已經演給我們看!所以聰明的人,看到這個現象,我們就要趕快怎麼樣?思考我們的方向,不能走這樣的一個方向。我們的飲食,我們的環境變革,嚴不嚴重?相當的嚴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想想看,我們的飲食跟生活那簡直是什麼?我叫天壤之別。天壤之別到底哪個是天,哪個是地?往往我們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可能會看錯。

怎麼說?在醫書裡面,我們還是藉中國文化的概念來思考這個問題,它講「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已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這個工指的是醫生,上等的醫生他做的是什麼工作?是預防的工作,下等的醫生做的才是醫療的工作。預防,我們早上聽彭大夫講,中醫是治人的,不是治病的。我有一個朋友他是西醫,他就深深有個體會,他說他們看病看到最後,忘了他所面對的是人,因為他只看到病沒看到人,所以這個病人有什麼痛苦,有時候連他都有可能會怎麼樣?會忽略掉。所以早上我坐在下面跟彭大夫交流的時候,我就請教他,我說您今天要講什麼題目,他就大概跟我講了一下。我說這是敏感話題,可是我看到彭大夫在這裡講,真的是氣定神閒,看到他神情自若,我們就知道這是醫者父母心。只有用一顆父母的心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能很嚴肅的跟大家分享這樣的話題。確實我們了解到一個醫生他的職責在哪裡?我們從事醫療行業的人,真的大家要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面對的是人,不是只有病而已。所以上等的醫生治未病,這個未不是消化的胃,是還沒有發生的疾病,未病,因為它好治,救萌芽它好救;但是救已成,用力多而成功少,成果非常的有限。

所以我們現在的思考觀念,是要把從疾病的治療轉為健康的保健,這才是真正醫療應該要思考的方向,是良知的醫者,有良知的醫者應該呼籲的社會價值觀。所以我們的全民教育,為什麼要把所謂的健康教育加進去,但我們現在的健康教育,到底是教我們健康,還是教我們不健康?我們彭博士也大聲在疾呼,我們現在的健康教育講性教育。講老實話這三個字,我們在經典裡面沒看到過,就在古典的中國經典裡面沒看到過。這是一種退後,還是一種進步?我們經典是一種進步,因為不必談性教育,只要有道德教育,這個話題是可以不用談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講的健康教育,如果沒有教我們怎麼吃出健康,沒有教我們怎麼樣活出健康,這個健康的教育,可能是在引導我們走相反的一個方向。

在相關單位的估計當中,發現說中國每一年花在醫療的資源,跟因病傷殘的費用上面,佔我們國家GDP總額的大概百分之十四點六,這還是二00一年的數字,現在只是有增而無減。我們在追求GDP的過程當中,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我們拿多少的盈餘花在健康的成本上。再來就是健康,難道是可以用GDP來買的嗎?有時候我們比較清醒的時候,我們發現健康根本不是金錢可以買的,我們是否花太多的健康在追求金錢。而預估所有的金額加起來,大概是一萬四千億人民幣,就光是花在醫療資源跟因病傷殘的費用上。所以預估在疾病的預防上我們投一塊錢,可以省下八點五塊的醫療費,跟一百塊的搶救費用。這個效率,我們現在講效益,企業界裡面講效益,這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為什麼我們不做?從預防的角度,很多專家累積大量的文獻,只可惜可能我們是比較專業的部分,我們能夠觸碰到。但是對一般普羅大眾來講,可能這些問題,好像都離大家的生活很遠。

在美國有一個流行病學專家,他也是美國健康學會的主席歐尼斯特懷特博士,他就曾經講到,男性的癌症,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男性的癌症,跟百分之六十的女性癌症,跟營養過剩有關。為什麼要談這個?因為我們敏感的人,一看到這樣的數字,我們就知道怎麼預防。因為預防癌症最簡單的方法,預防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癌症,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吃太好,這最簡單的。但是我們在想說,不要吃太好容不容易?各位朋友們,現在很多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也不想吃那麼好,不過每天晚上我總是有無數的應酬,逼著我一定要吃那麼好。所以懲忿、窒欲,在現在這個時代裡面,我們特別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它跟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美國癌症學會它是專門在研究癌症的,它建議美國人如果能採取低脂肪的飲食習慣,大概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十到九十的罹患癌症機率。一個人如果不幸罹患癌症,採取低脂肪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四十癌症的死亡率。很多人很有興趣,那請問一下什麼是低脂肪的飲食?下一次我們全部都採用低脂肪的飲食,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是的,問題都很單純,只要我們採取低脂肪的飲食,癌症的比率會下降非常的多。

不過恐怕很多人,對什麼是低脂肪的飲食,認識不夠,因為畢竟這是個營養學的名詞。很多人對它產生誤解,就是好像到了超市裡面,我們買脫脂的牛奶,這就是低脂肪飲食;然後到肉攤裡面,我挑精肉不要吃肥肉,這叫低脂肪的飲食。這是一個誤解,而且這個誤解我們叫做科學的簡化主義,我們把科學給簡化了。營養的思考它是一個整體觀,就像我們的彭博士說的,它是個整體觀,它不是一個機械論,並不是單一的思考。所以營養學家只不過是用脂肪來做總代表,不是只有看脂肪而已。做什麼總代表?營養學家把高脂肪的飲食定義為動物性的膳食,也就是我們所吃的這些雞鴨魚豬牛羊,在營養學的角度裡面,都認為是高脂肪的飲食。什麼是低脂肪的飲食?植物性的膳食,講得再清楚一點,就是素食,就是我們說的青菜蘿蔔,就是非動物性的膳食這叫做低脂肪的飲食。這個定義我們先釐清一下,對我們的飲食認識,我們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為什麼這樣定義?我們來看這兩個表就很清楚,大家的左手邊,紅色的部分是動物性的膳食,我們可以看到它跟脂肪的關聯性比較高。而右邊這裡叫做低脂肪的膳食,也就是說它跟脂肪的關聯性比較低,裡面脂肪的成分比較少。從這裡就了解到動物性的蛋白,專家告訴我們,跟脂肪的攝入關聯性,超過百分之九十,所以以脂肪來做為動物性膳食的指標,這是個初步的認識。

再來,在最近大家如果有留意健康專欄的話,有位專家叫坎貝爾博士,坎貝爾博士他從事於營養學的研究,已經大概將近四十年,他是很長壽的老先生。他最近出一本書跟我們很有關係,它的名字叫做《中國健康調查報告》,英文叫做The China Study,《中國健康調查報告》。這個報告他設定就是以中國大陸為研究對象,來發表的健康報告。這個健康報告很有價值,為什麼?因為從他的投入來講都是空前的。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七年,連續有七年的時間他調查二十四個省,找六十五個縣,總共六千五百個樣品量,這麼大的一個樣品做了七年,很了不起的毅力。這個實驗,他所找的人口,大概都是一生飲食的習慣沒有什麼太大變化,就在這七年當中沒有太大變化的。產生八千多組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的數據,連續追蹤七年的調查。結果這八千多組的數據,共同指向一個結論,他的數據很複雜,可是結論卻出乎意料的簡單。全部指向中國人膳食當中,肉吃得愈少,吃得愈素的地方,這些人他血液當中的,雌激素、膽固醇的水平就愈低。而他們相對的癌症、心臟病、骨質疏鬆症以及肥胖症,還有糖尿病的發病率也跟著下降。後來坎貝爾博士他們進一步去調查,發現說膽固醇,其實跟所有的慢性病有相當大的關聯性。

我們知道什麼東西膽固醇,我們講的這是不好的膽固醇,大家先了解一下。最多,我們看這個表,在各位的左手邊,紅色的部分,你看什麼東西最多,蛋最多,雞蛋最多,幾乎所有的動物性產品非常的高;植物性的產品裡面沒有,沒有不好的膽固醇。因此這個結論很重要,告訴我們飲食應該怎麼抉擇,植物性的膳食相當符合人體的需求。再來我們看最近這個,應該是前二、三年北京協和醫院的一個調查,也發現在北京,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九九年,這四十多年來一比較,他們發現光是北京市罹患癌症的比率,在這四十多年來還不到半個世紀,居然成長了五點二倍。結果這些專家們就去思考,得到一個結論,跟我們剛剛講的,美國得到的結論差不多,他們更精細,專家就指出這些癌症的升高,跟吃肉有明顯的關係,關係很密切。我們來看一下在北京,大腸癌比率的狀況,調查的狀況,發現七0年代大概每十萬個人當中,少於十個人得到這樣的疾病,在北京市裡面。到八0年代增加到二十個,九0年代增加到二十四個,可是讓我們非常驚訝的是到了二000年,居然增加到六十個。

各位朋友,我在各地跟大家分享這張圖片,我都會提醒大家思考一個問題,請問這個曲線,像不像我們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像極了。像不像我們國家的離婚率?像極了。像不像我們國家的犯罪率?好像也很像。你看當一個人失去理智,我們會發現光是在追求金錢的過程當中,失去了什麼?健康,失去了家庭的幸福,還有失去了社會的安定。各位朋友,請問財富跟健康,還有家庭幸福以及社會安定能不能同時得到?這幾個當中有矛盾嗎?各位朋友,沒有矛盾。為什麼沒有矛盾?我們學了中國文化就知道,都可以在老祖先的智慧裡面找到答案。為什麼這麼多的外國人,在思考一個問題,叫做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因為很多的外國人已經提早意識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將引領這個民族在未來的這個世紀裡面,得到空前的提升。可是我們意識到了嗎?這不是口號,也不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不是的,我們從很多的跡象裡面,都看到這個事實。這個給大家做參考。

但是我們對現在目前國內同胞的健康狀況,我們感到很憂心。現在預估在中國大陸有三億的人口超重,他的體重是超重的,有一億六千萬的人口是罹患高血壓的,有兩千萬的人是罹患糖尿病,那當然把早上那個因素排除,也有不少的因素是因為飲食所引起的,不完全是因為縱慾。所以我們就思考到,這兩個問題關係到什麼?關係到我們的命脈,國家發展的命脈。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強大的民族,一定有健康的下一代,所以為什麼我們聽到彭博士的演講,我們有這麼大的震撼,因為我們都關心下一代的健康,也關心我們的國力。我們的國力,絕對不是只有在GDP裡面反應出來,這是一個虛的。當然這個問題我沒有資格發言,在明天鍾茂森博士是經濟學的專家,可以聽聽他的看法。

脂肪的攝取跟大腸癌的關係,我們來看一下,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把這些投影片很快的過一遍。大家可以看到,橫軸就是肉吃的量,肉吃的量愈多,縱軸就是因為大腸癌的死亡率怎麼樣?成一個正比例的上升,也愈多,就肉吃得愈多大腸癌患的比例就愈多,那是大概有三十多個國家做的研究報告,我們把它匯集起來的。再來,它的學理基礎也已經被研究出來,在愛爾蘭有個醫師叫丹尼斯博士,他就講到,一個人他如果吃的食物,多半含有高纖維的話,這個食物大概在一天的過程當中,它不會超過一天的時間留在我們的肚子裡面,它會被排出去。那什麼是高纖維的食物?就是蔬菜水果。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肉品裡面都沒有纖維素,如果我們採取的是低纖維高脂肪的食物,當然也就是所謂的肉食,雞鴨魚豬牛羊都是的。吃了這些食物,大量吃進去,它在我們身體裡面排出去的時間就拉長,拉到多長?居然可以八十到一百個小時,也就是說要待四到五天的時間。各位朋友,我們思考一下,一塊肉我們擺在室溫底下多久會臭掉?我看半天就臭掉了。可是我們體溫是三十七度,居然在三十七度的過程當中,把這個肉放在我們的肚子裡面,放四到五天,這個我們都不敢想像。因為這個醫生他做了這個比喻,我們感受到什麼?確實我們的大腸很痛苦,它痛苦到什麼程度?它忍受了幾十年的折磨,最後終於告訴你說,「主人我受不了了」。

所以當過去我還沒學中國文化的時候,因為我是學生物工程,生物工程裡面有一本書叫做《基因叛變》。《基因叛變》它講的是什麼?癌症。因為癌症是基因叛變,後來我學了中國文化之後,我才了解到,人的思想真的決定了他的命運。怎麼說?我們學了中國文化之後,才發現哪是基因叛變,應該改作基因勸諫才對。為什麼它要勸諫?因為它受不了了。我們今天早上強調君火相火有沒有,這個主人他不了解民間疾苦有沒有?然後拼命的在折磨他的什麼?腸胃。所以有一天它就怎麼樣?受不了了讓你檢查怎麼樣?得癌症。原來是癌症在勸諫我們,而不是它叛變,它哪裡叛變!它是在勸諫。

後來我看到一本也是西醫寫的書,他是一個腦神經外科的西醫,他寫了一本書。因為這個人得了癌症,可是他得到是大腸癌之後,他是開腦的,他得了大腸癌。他居然沒有選擇用傳統的西醫療法,他放棄傳統的西醫療法,他不接受西醫的治療,他改變他的飲食,改變他的情緒,改變他的做人處世的態度,他想我會得到這個疾病,不是別人的錯。因為很多人得了癌症,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他在書裡面就講,為什麼不是我?我每天折磨我的身體,每天跟它過不去,當然是我,不是我那還有誰?這個人怎麼樣?聽勸,他已經受諫,我們中國人講「福在受諫」。所以他徹底改變他的飲食,改變他的情緒,改變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他不再跟他太太吵架,他完全的改吃素食,他完全的早睡早起,不再加班、不再應酬、不再抽煙、不再喝酒,完整的改變自己,他接受癌細胞的勸諫。結果兩年之後他去檢查,他就沒有癌細胞,一個癌細胞都沒有找到。結果他寫了一本書,他把他的經歷寫了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因為他受了勸諫,他不覺得它是在叛變,所以他很感謝它。你覺得它在叛變,那第一個念頭一定怎麼樣?剿滅叛軍。剿滅那就完了,你的身體就變成戰場,那就兩敗俱傷,即使會痊癒,那也怎麼樣?元氣大傷。所以我們就講觀念真的決定命運,而中國人的觀念叫做「以和為貴」,叫做「反求諸己」,你看都在影響我們的什麼?都在影響我們的思考邏輯,以及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如果一個民族的人口都有這樣的思想,這個民族的素質,我不相信以這樣的民族素質,不能夠於世界當中強大而立足,必然的。因此我們從醫學當中,也看到入道的基礎。

從北美洲婦女乳癌,我們也看到在一九六0年代,在美國百分之五的婦女會得到乳癌,到了八0年代增加到百分之九,到了二000年居然增加到百分之十二點五,也就八個美國婦女,有一個就注定會得到乳癌、乳腺癌。所以一個媽媽非常的焦慮,她打電話給她的家庭醫師,劈頭就問一個問題,她說「醫生,我的女兒現在正在發育,她需不需要接受乳房切除手術?」這是一個母親的焦慮。為什麼她會有這樣的焦慮?真的這在美國真實的狀況,婦女非常的擔憂,因為比例太高了。而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也在檢討為什麼?因為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愈來愈多,我們所謂的肉食愈來愈多。從什麼樣的角度我們來看到?這是研究報告一九六八年的,不是一個很新的報告。他去研究,一個日本人移民到美國去,結果他去探討移民家族一代、兩代之後,第三代乳癌的比例。他發現日裔的美國人,在經過兩代之後,他罹患乳癌的比例,居然比本土的日本人還要高出百分之五百,這樣的一個比例,基因沒有改變,所以很明顯的是飲食出了問題。很不幸的我最近得到這個數字,一九九一年這是復旦大學腫瘤醫院,二00七年公布的數字,它說一九九七年到二000年,中國城市婦女乳腺癌死亡的比例,居然十年當中上升百分之三十九,而且罹患率每年急遽增長百分之三點五,這是飲食結構發生問題所造成的。

各位朋友,能不能避免?可以避免的,因為我們說人生沒有偶然,它可以避免的。而且更不幸的是年齡層在怎麼樣?在下降。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數字,就思考到總脂肪跟乳腺癌的關係,這也是大概二十幾個國家去調查發現,橫軸是吃肉的量,肉吃得愈多的國家,縱軸就是乳腺癌,乳腺癌的比例怎麼樣?也愈高。你看這個飲食模式,跟剛剛我們看到的大腸癌是一模一樣的。骨質疏鬆,這個早上彭大夫也說到,骨質疏鬆很多人說是因為缺鈣,其實算對,也不能完全說對,為什麼?因為骨骼組織的流失,固然反應了鈣質的不足,可是我們光去鈣質上著眼,這就叫科學的簡化的主義,為什麼鈣質會流失這是重點。研究顯示吃得比較好的地方,骨頭比較弱,像是發達的國家,他的蛋白質吃得很多、鈣質吃得很多,可是很不幸的是,他們的骨頭比較弱,這是我們看到的,很多外國的老年人都是要坐著輪椅。那吃得比較差的地區骨頭比較強,很多中國農村的婦女,七、八十歲還在地裡面幹活,這我們看到很多。為什麼我們所謂的蛋白質吃得也少,然後也沒有補鈣,因為她沒有那個能力。為什麼她的骨頭還這麼的好?講老實話,我們不能光是從她吃的東西好壞來評量,而是種類才是最重要的。

研究顯示,這是一九八一年的研究報告,都不是新的研究報告,它說人體吃入動物性蛋白三到四個小時之後,有很多的鈣會從尿裡面怎麼樣?流掉。就是我們吃了一客牛排,三到四個小時我們去驗尿,發現尿裡面有很多的鈣怎麼樣?發現有很多鈣的濃度。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人體是弱鹼的體質,而肉品消化的過程當中,會產生酸性的代謝物,讓我們人體變成酸性的環境。而人體是非常精密的儀器,當它有一點點偏酸的時候,它就必須要分泌很多的鈣離子,來中和我們的體液。所以當它在分泌這些鈣離子的過程當中,就怎麼樣?鈣就流失掉。因此我們就看到鈣不在吃進多少,而在怎麼樣?留下多少。而我們要留多少鈣?我們知道很多人告訴我們,不要喝咖啡,因為喝咖啡可能會讓鈣流失。那我們告訴大家,一杯咖啡大概是流失二到三毫克的鈣。可是吃一個漢堡,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會流失二十八毫克的鈣。吃過多的動物性蛋白,會流失兩百到六百毫克的鈣,這是一客牛排的量,這沒有人告訴我們。過多鹽也會有相同的效果,這個我們好像也沒聽過。所以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好像訊息很發達,但是我們可能要提醒大家,您所收的訊息並不一定是您需要的訊息。再來,髖骨的骨折率,橫軸是牛奶喝的量,我們都知道好像牛奶喝得愈多,骨頭好像愈好,可是看到這個數字之後,我們改變這樣的想法。橫軸是牛奶喝的量,縱軸是髖骨的骨折率,大概將近十個國家它們去調查,發現牛奶喝得愈多的國家,髖骨可能愈不健康,這個給大家做參考。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也不去做評論,這都是有跡可尋的。我在所有投影片下面都有文獻,大家可以去參考。

再來,我們談到糖尿病,糖尿病死於心臟病跟中風的危險,大概是一般人的兩到四倍。百分之七十以上糖尿病患者會伴隨著高血壓,還有糖尿病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是晚期腎病發生的主要因素。有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糖尿病患者,有中度或重度神經系統損傷,百分之六十的患者將會接受下肢的截肢,也會導致牙周病造成牙齒的脫落。而很不幸的,是全球大概有二點四六億的人罹患糖尿病,而每十秒鐘,就有一個人必須死於這個疾病。目前在中國慢性病調查報告這本書裡面,我們看到,從一九九六年到二00二年,國內患糖尿病的患者,它的上升幅度高達百分之四十。光是在上海地區這六年的過程當中,就急速上升百分之十,這當然還是跟飲食有關,當然跟男女也有關,但是我們現在先把男女的因素排除,單單探討飲食的問題,為什麼?它還是有科學的依據。

有一個醫生挑選三千多名有糖尿病危險的病患,就是他的血糖在空腹的時候,血糖量比較高的水平,但他還並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標準。他選一部分的人來當對照組,所謂對照組就是不做任何的處理,他該過什麼生活還是過什麼生活,但是讓他吃安慰劑,就是這個藥品跟糖尿病治療是沒有關係的。第一組實驗組,他不干預他的生活,只是讓他接受藥物的治療。就第二組實驗組,他讓他接受低脂防的膳食,但是沒有完全吃素,他是吃大量的素食,把肉品的量降到最低,而且接受一些鍛鍊。結果三年之後,他也是追蹤三年,發現第一組吃藥的這一組,他的糖尿病發生率,比對照組還要下降百分之三十一,僅僅說明就是這個藥物是有效的。可是讓我們驚訝的是,居然沒有吃藥的這一組,吃更多蔬菜的這一組,他的糖尿病下降的比率,比對照組還要少將近百分之六十,這個結論告訴我們,吃素比吃藥更有效。這也是我們老祖先很重要的概念,我們現在講很偉大的概念,叫做什麼?「寓醫於食」。這個寓就是公寓的寓,把治療寄託在食物裡面,也就是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透過吃飯自然而然得到健康,這是個偉大的概念。也是我們現在人類走到二十一世紀,重新回頭思考老祖先智慧的過程當中,重大的發現,也就是說這是非常科學的概念。過去我們怎麼從來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老祖先不但他思考過,而且還提供總體解決方案。英文叫做total solution,就是所有的一套東西他都已經準備好了,我們感受到老祖先的偉大,跟他對子孫們的照顧。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被迫必須先休息一下,下一節課再跟大家繼續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