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4 02:59:28瀏覽895|回應1|推薦11 | |
每逢周五, 有ㄧ個中文老師會來家裡教中文. 一個老師對三個學生. 孩子們上課時, 隔著一道落地窗簾, 在廚房裏準備晚餐的我, 總會豎起耳朵, 聽聽她們正在學些甚麼?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 窗外下著大風雨, 這首孟郊的<遊子吟>在風雨天裏讀起來有種特別的味道! 三個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小孩, 此刻正專心的聆聽老師解釋甚麼是遊子? 密密縫是甚麼意思? 寸草心跟三春暉又代表甚麼? 三個孩子(其中一個是好友的小孩)自去年暑假回台灣上國語日報課後(註1), 中文程度雖談不上突飛猛進, 但是聽與說兩方面卻有明顯的進步. 有ㄧ次載小朋友去超市買菜. 到了超市, 準備下車時, 老大很苦惱的用中文對我說, 「媽媽, SEAT BELT <卡>住了! 」以為自己聽錯了, 要她再說一遍. 「寶貝, 你剛說甚麼? 」「我的這個SEAT BELT <卡>住了! 媽媽!」她用很誇張的聲音重覆了一遍, 懷疑媽媽是不是年紀大了有重聽的毛病? 我欣喜若狂, 連連稱讚她這個中文的<卡>字用得恰到好處. 秋季開學後, 中文老師開始在課堂上介紹唐詩. "This boy is traveling to a far, far-away place. His mother who is very kind and sweet, is making some clothes for her son....." 介紹一首新詩時, 帶著大家讀一遍之後, 老師會先用英文、再用中文解釋一遍. 「孩子就要去很遠的地方了, 母親仔細地、一針一針地縫著給兒子的衣服, 又一面擔心她不知道甚麼時候才回來....」 美國長大的孩子, 你怎麽跟她們解釋<寸草心>與<三春暉>呢? 當初開始念唐詩時, 我其實對女兒理解的程度抱持觀望的態度. 跟老師討論這個問題時, 這位教了十幾年中文的老師給了我一個全新的看見. 「每個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同. 對於吸收知識的方式, 每個人也因為個性的關係而有所差異. 比如說你們Bridgette, 她這個階段對於聲音特別感興趣. 所以當我們念到<密密縫>與<遲遲歸>時, 她的眼睛會亮起來, 語調也會跟著飛揚起來. 因為她對這詞有興趣. 先不管她懂不懂詩的內涵, 這就是她目前念這首唐詩最大的收穫. 」我想到Bridgette 最近寫學校作業時, 對押韻的短詩特別有興趣. 字彙豐富之後, 作文時遣詞造句她會琢磨半天.這是過去沒有的現象. 老師又舉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為例.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ㄧ層樓. 」 「這個年紀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 給她們的東西, 完全吸收進去. 隨著年紀的增長, 領會更深. 把這首詩背起來, 哪一天你帶小朋友去登山, 站在山頂上念這首詩, 學著讓她們體會<欲窮千里目, 更上ㄧ層樓>的感受! 」 我開始想像, 在餐桌上吃飯時, 與其嘴裡碎碎念, 「非洲衣索比亞的小孩窮得沒東西吃. 我們這麼幸運, 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 所以不可以浪費食物!」我可以用李紳的<鋤禾>, 來提醒她們農夫頂著中午大太陽耕田的辛苦. 「鋤禾日當午, 汗滴皆辛苦.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 帶著她們到公園操場跑步時, 來背背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羅隱的<蜂>簡單易懂, 是另一首可以朗朗上口的唐詩.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忙? 」想像著有一天帶孩子們遊蘇州, 體會當年詩人張繼進京趕考, 名落孫山, 夜宿楓橋, 觸景生情而寫下「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媽媽! 媽媽! 我們可不可以看電視? 」 「啊? 甚麼?」孩子的叫聲把我拉回現實. 中文課早已結束, 與中文老師的一席對談卻在耳際間迴盪著.... 對孩子們學唐詩, 從<被動>的學習, 到<主動>的發展成有高度興趣, 可能尚有一段長遠的距離. 但是這不是我的目的. 如果透過唐詩, 能為孩子們開啟另一扇看世界的窗, 視野因此而寬廣, 那些個黃昏或夜晚, 在燈下帶著她們一個字一個字念唐詩的日子, 就沒有白費. 用鉛筆<描>完之後, 老師鼓勵她們再用不同的彩色筆重覆寫幾次. 一回生, 二回熟. 慢慢的, 這些圖像一樣的中文字, 就會進到她們的腦子裏. 註1: 延伸閱讀<天堂在哪裡? > http://blog.udn.com/blssdrptr/3028945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