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新聞:技職教育要回春 應如此改革
2012/12/13 19:23:47瀏覽149|回應0|推薦1
技職教育要回春 應如此改革
中國時報 | 趙文華
 台灣過往五十年的經濟發展,早年成功的技職教育功不可沒。今日成功的企業家與各企業的中高幹部,很多是高職與專科學歷,或出身技職體系再修習更高學位;但技職體系發展,近年來面臨了很多問題,大家共同的認知是已到不改革不行之地步。筆者近日曾參與改革方案的討論,深覺目前試行的改革方案,尚未觸及問題核心,無法治此沉痾。
 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人生而秉賦各異,各人的性向、能力、專長各不相同。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下,學科成績成了評比的最重要指標,升學導向更加重了此種趨勢。尤其嬰兒潮世代父母普遍學歷不高,豐衣足食後因補償心態,而企求子女受高等教育,使得社會與學生競求高學位而忽略如何學以致用。
 但是在目前的升學競爭條件下,技職體系的學生,除了升學率高的明星高職學生外,一般都是國中時期學科的中後段,升入高職後除了少數例外,普遍國英數理科學習效果不佳。又因幾乎沒淘汰留級,這批學生三年期滿一樣畢業,畢業後幾乎全部進入技職院校當大學生,甚至更上層樓進研究所。但因原本基礎學科不佳,四年六年下來,雖具學士碩士學位,但基礎理論及人文課程沒有融會貫通,雖勉強靠重點整理填答一些試題及格升級,但技術及專業課程,則因師資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技職體系與一般大學一樣強調博士學位,普遍缺乏實務經驗,故無法落實專業技術傳授。而學生也學習意願不高因而所學有限。
 以致後段技職院校生畢業以後,首先面臨的就是求職困難,但是對企業界需才孔急的專門技術工作,又認為本身已具高學位應作白領工作不願低就。其次便是學非所用,對所學沒信心。任職以後,也往往因國英不佳,基礎理論欠缺,而致進修困難,缺乏進修新領域知識之能力,致發展有限,成長不易,甚至眼高手低,無法適應工作環境,不斷更換工作,久而久之失去工作信心與工作尊嚴,成為啃老族無法獨立謀生。
 因才施教,人盡其才,本為教育之理想。技職教育體系決不能辦成相似於一般普通中學及大學,如此將以技職生之弱項與一般大學生強項競爭。筆者建議依以下方向調整強化現有技職教育體系。
 一、學制:保留現有三年高職、四年大學學制,但課程設計整合為三年高職加四年大學一貫;前五年(高職三年加大學前二年)以基本學科國、英、數、理、化、人文、法制、職業倫理、職業認識等課程為主,後三年即大二至大四,以專業應用學科及實作為主。
 二、定位:將技職院校定位為融合教育與訓練功能之學習單位。
 三、課程:每一基礎學科課程內容務求降低難度使簡明易學,並延長修習學分,所有學科之教學不求深,但求簡明易懂,務使學生徹底了解,且務必完整教完所有章節,作為學生在校研習專業學科及未來因應產業變動時,有機會修習新領域知識之基礎。
 四、產業結合:高職僅分大類群,技職院校入學亦分大類群不分科,至大二方分系組,所有系組最好依產業及專業特性各有所依屬之目的事業產業,如此課程與教學目標明確,所學得以所用。
 五、師資:技職教育既以實用為主,應多借重企業界有實務經驗之人力。目前社會上有大批五十歲以上,有數十年工作實務經驗且具相當理論基礎之退休人力,應建立遴聘任用制度與管道予以有效運用,使好的經驗可以傳承,人力不致斷層。
 目前很多技職院校畢業生,所學不精,致空有高學位,但基礎不佳,當其年歲稍長因工作需要必須再學習,但因基礎理論不佳而無法銜接學習。如果在校時授予較簡明但紮實之基礎理論學科,則未來亦具有終生學習的基礎與能力,在科技及產業調整時才有安身立命之基。筆者出身技職體系,深深期待技職教育能健全發展,務使學生個個學以致用,企業有可用之才,社會上無失意邊緣之人。(作者為台灣省冷凍空調技師公會創會理事長)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og7493&aid=713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