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統觀和務實觀
2006/02/04 13:11:11瀏覽475|回應0|推薦3

http://www.ylib.com/sango/soton/soton030807.asp

蜀漢建興七年(公元二二九年),吳王孫權稱帝,同時派使者通告蜀國,提議兩國並尊二帝。

  蜀漢以正統自居,但實力不足。接不接受?兩難。在正統論和務實觀之間,諸葛亮這位戰略家如何看待兩國的關係?如何定奪吳國的要求?

  《三國志》並未記載諸葛亮的回應,但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諸葛亮有一段精闢的析論,精彩的程序不下於隆中對策。透過分析,諸葛亮向世人展現他的宏觀視野,以及合縱連橫、損益評估的思考過程,並啟發後人怎樣以戰略眼光去作整體布局,展現務實外交。

  起初,蜀漢群臣大都認為孫權僭位叛逆,而且和吳國結盟,沒有好處,不如彰顯大義,和孫權斷絕關係。

  丞相諸葛亮卻抱持不同的看法。他首先從現實利害來考量,分析和孫權合作的利,以及和孫權決裂的害。

  諸葛亮說:「孫權早有僭號篡逆之心。我們不追究,是有求於他的犄角之援。現在如果公開斷絕關係,吳國必然怨恨我們入骨,我們必須調動兵力,防衛東方。」

  和吳國針鋒相對,會有什麼結果?諸葛亮繼續說明:「我們對抗吳國,先要兼併他們國土,才能進取中原(曹魏)。可是吳國賢才仍多,將相和睦,不可能一朝平定,勢必僵持不下,師老兵疲,反而讓北方賊寇(曹魏)漁翁得利,這不是上策。」

  到此,諸葛亮已經點出重點,但是為了強化觀點,不免以古證今,抬出先皇先帝來背書。他以漢文帝時對匈奴謙恭,劉備和孫權結盟為例,說明委曲求全其實是深謀遠慮的權衡之計,不是匹夫之勇,感情用事。

  諸葛亮先明說和孫權結盟的好處,以及不得不如此的苦衷,繼而又引述史事,把主張和吳國斷交,貼上匹夫之勇的標籤。但群臣一定還有疑慮,諸葛亮不等別人提問,就先設問自答:「有人議論說,孫權據守長江自保,只想鼎足,不想北伐。這種說法,似是而非,為什麼?孫權不能越長江北上,猶如曹魏不能渡漢水南下,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於是,諸葛亮總結和孫權繼續交好的前景:「如果蜀漢大軍伐魏,孫權的上策是分占曹魏的土地,下策是擄掠曹魏民眾,開拓疆域,對國人顯示軍威,不會端坐不動。就算他們動都不動,和我們和睦相處,我們北伐時沒有後顧之憂,曹魏黃河可以南的軍隊為了防備吳國不敢全部西調來對付我們,光這點利益就夠了。」

  於是,諸葛亮派使者到東吳祝賀孫權稱帝,雙方並協商約定,將來擊敗曹魏後領土的分配。兩國再度恢復友好同盟關係。諸葛亮無後顧之憂,繼續進行北伐大業。

===================================

黑雨評:

即便台獨當局並不和大陸爭正統,但是其採取正面對抗大陸的態勢,也足証台獨是不夠務實的.”國小兵弱”又不能在大國之間經營,卻不斷的給自己製造一個極端的對抗形勢,過份的倚靠著不可靠的,遠水難救近火的美國.而面對著不斷強大的大陸,當政者今日的作為只會加速台灣實力的消亡.

若說獨立或維持現狀間能有數種策略可供驅策的話,那麼台灣今日的處境無疑証明了我們正處於最差的情況之中,採用的當是下下之策.夾在大國的角力中間,面對著強大隣接的”敵人”,化逆境為順境,虛與委蛇,左右逢源從中漁利當為上策,但我看台獨除了先天環境困難,連在策略的運用上也是乏善可陳,那麼不敗何待?時間早晚的問題.

若對台獨信心不夠堅強者,勸早早改變心意放棄對抗,以寬廣的心態擘劃未來,台灣也不用再浪費數年,到頭來仍一事無成.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ackrain&aid=1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