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看石之瑜
2009/11/03 03:44:28瀏覽2720|回應3|推薦8
聯合報登了石之瑜教授寫的「打假球? 還是國王本沒穿衣?」,直覺想到另兩篇「石之瑜:國民黨的達賴政治值得同情嗎?」、「台獨沒有真,陳水扁哪有假?」,套用石之瑜教授常用的語氣「批假球是假,批假道學是真」。

 

觀其全文,石之瑜教授認為花錢買的「學術」、「外交」、「政治」是假,既如此,有何理由指責「假球」的「假」有錯,他在結語說「低級偽善,莫勝於此。」

 

如果說花錢不道德,那花錢買到假東西算「活該」嗎?

 

我花十元買了個麵包,一般行情是三十元的話,這個十元麵包偷工減料,正常嗎?

 

若是我花三十元買了個麵包,一般行情也是三十元,這個三十元麵包偷工減料,不該生氣嗎?

 

事實上,「花錢」不是罪惡,很多東西本來就要用錢買的,看球不用錢,自己打球還要花錢買球呢!難道中華職棒那破爛的球場與這麼多球員的棒賽應該是「義賽」?

 

再說了,奧運花的錢算是「五星級」,所謂「買票看球形同是看戲,就像藝人也拿錢演戲,演得好還賺人熱淚,觀眾不知道是假的嗎?」能成立嗎?

 

當然,今日運動的高成就是用錢堆出來的,奧運金牌費爾普斯的八金就是如此,但這就代表他沒有天份與付出努力嗎?

 

就算是演戲,也有分演的好演的不好的,也有敬業與不敬業的;當老師的,固然也有教學打混但卻是論文製造機,難道沒有相對好的?

 

石之瑜教授實乃求全責備,政治難道要像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那麼樣的純潔嗎?運動要像古希臘的奧林匹克嗎?教學難道要像孔子收點束脩就算了?

 

時代不同,所謂職業化的運動拿薪水、觀眾買票未必就是「演戲與看演戲」,這點道理教授豈會不懂。換句話說,此文的目的「批假球是假,批假道學是真」,當然就是指桑罵槐。

 

不過,石之瑜教授似乎標準極高,看政治人物都別有心機滿腹陰謀詭計,雖然台灣的政客們實在不像樣,但我實在好奇石之瑜教授心中的「理想國」究竟是什麼?

 

借用石之瑜教授的邏輯,既然知道台灣政客在演假戲,那批評他們假不是無聊嗎?

 

Written by blackjack 2009/11/3

 

打假球? 還是國王本沒穿衣?

【聯合報╱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2009.11.02 02:32 am

 

明星職棒球員一個個涉嫌打假球,社會軒然大波,檢討這個,檢討那個,但是怎麼都沒有先講清楚,為什麼不可以打假球?

 

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職棒球員拿了組頭的錢演戲,買票看球形同是看戲,就像藝人也拿錢演戲,演得好還賺人熱淚,觀眾不知道是假的嗎?政客擺明了講假話,選民群聚聆聽,不但不認為他們犯罪,還喝采。倒過來想,如果球員覺得教練可惡,某日賭氣故意輸球,算不算造假?愈想,愈覺得台灣凡事本都是在演戲。新聞報導用演的,議員質詢用演的,既然都是演的,為什麼有人可以拿錢,職棒就不行?

 

有錢能使鬼推磨,何況是人?拿錢讓人改變行為,是台灣近廿年的規律。得不到的外交拿錢買,不然李登輝怎麼去康乃爾演講?呂秀蓮怎麼偷闖雅加達?陳水扁怎麼強握到蘿拉的手?台灣可說是國際政壇中的外交組頭,表面是為了國家好,結果都是為了自己好,有的炫耀自己,有的扣下暗盤。名嘴上電視不更拿錢?不更揣摩觀眾期盼他們的角色?講的豈都是自己心裡話?難道從來不會故意講些人家想聽的?他們愈是假吆喝,假生氣,收視率反而高。

 

台灣人不只花錢買而已,拿了錢也還能辦好事。在大學討生活的都知道,現在教育領導撥大筆大筆的錢,誘使教授們別再鑽什麼長期的基礎研究,改寫立即可以發表的論文;更拿錢吸引本來不會來台的國際學生來台求學;這樣國際評鑑機構就可以把本來評不上百名的評上去。如此用錢把原來大家做的事都改變了,來應和國際評鑑機構,評鑑機構不查,今年台大果然成功登百,不就是打假球?打得不也挺精彩?

 

在台灣,政治領導、學術領導、輿論領導都只懂得用錢來改變大家的行為與偏好,組頭照例也用錢來改變職棒球員的表演內容。整個社會的運作已然如此,不講人情,不顧道德,不照程序,不靠錢就萬事不能。

 

許多球迷覺得被騙,因為他們不知道內情,以為結局不到最後不該先有決定,因此覺得受到傷害。但他們如果去看戲的話,不到結尾也不知道劇情,可是劇本也早就寫好了,為什麼不覺得受騙呢?大概他們付錢想要看的是真的,但「真的」也是一齣戲,世界上幾乎已經沒「真的」這事兒了,台灣更不會有。

 

偏偏大家要欺騙自己,認為台灣是個有道德、有專業、有法治的高尚社會。明明不是卻要當作是,就必須不斷揭穿別人的假,來遮掩自己的假。今天職棒打假,無異於大聲叫出,國王根本沒有穿新衣嘛!嚇得大家群起圍毆,好像自己多麼清高。低級偽善,莫勝於此。

 

2009/11/02 聯合報】@ http://udn.com/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問題是他怎看待自己
2009/11/04 12:31
不是我們說他是不是邊緣人.
我風聞台大法律系是台獨的"鳳凰巢",
那不主張台獨的人棲此鳳凰枝, 苦惱可知.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09-11-04 13:48 回覆:
台大政治系還好,還有位中國統一聯盟的張教授當然是統派,至於各校法律系一向獨大於統。

有句話:做學術要耐得住寂寞。

俄羅斯數學家葛瑞哥里.裴瑞曼(Grigori Perelman)證明了「龐卡赫猜想」,但不領數學諾貝爾「費爾茲獎」、無意在主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美國學術機構懸賞的一百萬美元獎金也不領,不參加數學家年會,不與外界聯繫。

但裴瑞曼並不寂寞。

所謂「德不孤,並有鄰」,對的事不一定要找同伴,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魯迅說:「橫眉冷對千夫指」。

當然,這些話陳義過高,人類的需求包含被認同,但若想當不一樣的人就不要怕當獨行俠。

說實在,石之瑜當然還是有市場的,他的想法思維有影響力,在網路上的文章也隨處可見。

網路很多「孤臣孽子」的,無法上網的更多,我覺得石之瑜不算孤獨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媽常說不親不痛
2009/11/03 14:52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间無限丹青手,片傷心畫不成。 (唐, 高蟾, 金陵晚望)

不知為何, 我讀石之瑜文章, 總會想起南宋詞家辛棄疾.
一般而言, 求成愈殷, 失望愈重.
我常跟台灣網友說, 我要是生在台灣, 要不就成了尹清楓死得不明不白,
要不就會鬱鬱終日, 不是神經衰弱, 憂鬱症, 就是遲早會自殺求脫的.
實在是受不了那種社會生態, 我就連香港的環境都受不了, 才選擇自我放逐異鄉的.
眼不見為淨, 是消極懦弱的自我保存方法吧.
所幸是, 先父母選擇留在香港, 沒有去台灣. 於是我跟台灣有了一份疏離.

以石之年歲, 想他在青壯年時, 必有抱負作為的,
如今開始踏入暮年, 卻目睹愈來愈荒唐, 又跟他學法的認知日益遠離的世情,
我要是他, 我肯定吃不消的, 所以比較能理解他發而為文的偏鋒,
跟魯迅放下手術刀, 拿起筆當槍的心情, 有點相似.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09-11-03 17:20 回覆:
魯迅與李敖是類似的人,今之狂狷者。

所謂「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石教授還不到狂狷的地步,台灣也沒有到亂世的地步,之前台灣大嘆經濟衰退,許文龍說這樣算差,那五六十年前怎麼辦?

人命如草芥,我提過的,「在二次大戰諾曼地登陸,美國大兵的死傷慘重,由於種種錯誤,一些傘兵跳傘時掉進水中,又因裝備過重而淹死,這些年輕的士兵還沒在戰場上開一槍就死了,生命就是這樣而已?

現在美國人命可值錢了。

即使是魯迅與李敖的否定還是肯定一定價值的,我前幾天才看過張作錦的一篇舊作,他認為知識份子不應「邦無道,危行言孫」,二戰德國知識份子的集體墮落,海德格爾不斷的被批判,越亂的時代知識份子就該堅持原則。

石教授有台大教職,不算是邊緣人,也有點影響力,跟我們比力量更是大多了,我知道他是諷刺,但不必否定一切價值,他何必作孤臣孽子狀?

或許他在台大很「孤獨」,走學術這條路就不是交朋友,康德年齡很大時才提出他的三大批判,台大之前曾要頒給石教授終身教職,這樣應該夠肯定他的貢獻了。

劍走偏鋒的奇招不可慣用,諸葛亮也只一次「空城計」。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有一位台灣網友
2009/11/03 13:52
曾上過石教授的課, 據他說, 石就是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筆.
我也看石的文章很久, 的確的, 他的文章不是那麼好懂,
但從我網友指的這路數去再想, 就容易懂些了.

從這方面, 跟老銀討厭的黃創夏, 有點共通之處.
不過, 我認為石的論點不是你那樣的了解, 說打假球是可以, 或是政治應有一套道德.
我認為他的重點是在第三段! 就是廿年來台灣處於一個認為花錢就能買到的社會價值觀.
他所謂的"規律", 你想想, 是不是這樣? 

如果政治, 外交, 官商的"交易", 人人都視若無睹,
職棒的假球, 真的, 跟那些有什麼不一樣? 為何一夕之間, 又全台那麼認真
咬牙切齒的?  不就是帶點找軟柿子捏的味道?
只是他沒有正經八百的在說教, 假若職棒曰不可, 是不是大家宜將餘勇追窮寇?
把憤怒真正瞄準於社會較大的那些不正常的現象?

那些交易, 真的沒人知道嗎? 我不認為,
但為什麼就是永遠沒有人站出來吹哨子: 職棒不能打假球, 你們這也一樣"不可以"
No, we won't let you!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09-11-03 14:21 回覆:
「用荒謬突顯荒謬」固然是好的手法,但很多事都是有一定的尺度與標準,台灣社會的道德標準其實並沒有達到「崩潰」的地步,二十年來,台灣在最族群對立的任一刻,也不會出現本省人外省人大規模武鬥的現象。

族群仇恨存在於政客,他們又把這種情緒散播才是罪過。

拿文革來說好了,那種草木皆兵的狀況未曾在台灣存在過,一般平民的基本道德觀仍然存在,有老師父母被當街批鬥的嗎?台灣的社會秩序至少是相對穩定的狀態。

台灣電視就算整天殺人放火,但台灣的治安有差到上街就要被游擊隊危害的恐怖狀態嗎?

我覺得石教授這個比喻過頭了,有人說他政治上有「潔癖」,我個人認為凡事當然有界限,但沒必要變成童子軍。

台灣的亂象是特定行業特別嚴重,總是有個相對穩定的力量存在,不然,石教授他批評那堆事誰會在乎呢?一個社會都亂丟垃圾,貼禁止亂丟垃圾的標語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