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媒體要Facebook為新聞連結付費,那媒體引用臉書內容當新聞有付費嗎?臺灣媒體沒資格比照澳洲歐洲!
2021/02/22 16:31:22瀏覽1455|回應2|推薦16

澳洲將立法要求Google、Facebook等平台付費給新聞媒體,理由是他們吃了多數廣告收入,媒體快餓死了,臺灣媒體也紛紛贊成:自由時報社論平心論社群平台「新聞付費」爭議開第一槍,聯合報蘋果日報也有投書,我看了之後很納悶,Facebook這種搭便車發大財的行為不可取,是因為他們沒有自身生產新聞的能力,那臺灣各媒體一天到晚轉載臉書內容賺點閱率,難道就有付錢給臉書?

認為Facebook應為新聞連結付費的意見,也在搭臉書便車

就像自由時報社論平心論社群平台「新聞付費」爭議說:「新聞媒體必須為製作新聞而付出龐大成本,但是在廣告收益上,社群平台卻居於主導的優勢地位,由此獲取不成比例的利潤」,那自由時報轉載臉書網友意見時,你們「為製作新聞而付出龐大成本」也不過就是copy paste,複製貼上就可以撈點閱率,然後流量可以換來廣告主青睞,你們怎麼不說這是「不成比例的利潤」?

也不只自由時報,就像我曾經談過聯合報與其他媒體酷愛轉載網紅律師呂秋遠的發言,你們各媒體因此付錢給臉書過嗎?是不是頂多取得呂的授權就算了?(SEE 聯合報報導呂秋遠談感情,請鬼拿藥單

其次,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副主任趙哲聖在蘋果日報投書「臉書跨界打劫,新聞媒體一一倒掉」指出「許多媒體過去為了曝光內容,心甘情願的把新聞PO在臉書,一開始的動機,是想讓使用人都能看到自家媒體的新聞」,這也奇怪,媒體如果這麼愛惜自己的新聞要收費,何不先把可以傳送超連結的快捷按鈕取消?

之前蘋果日報搞會員制,還說禁止轉載,你們不會故技重施嗎?還是說這樣流量會大減,沒種這樣搞??

坦白說,是你們這些媒體想搭「習慣且被餵養」於臉書這類的社群平台讀者的「便車」吧!?

至於東吳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章忠信投書聯合報「網路新聞付費分享背後的精靈」指出:「平台業者透過鏈結他人的新聞內容,獲取廣告費、大數據等重大利益,卻造成新聞媒體經濟利益的流失,並不公平,因此利益必須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如果歐盟各國的新聞媒體辛苦採製內容無法獲得適當回收,營運無以為繼而倒閉,歐洲各國觀點的多元新聞自由將被摧毀,危及民主制度發展」云云,值得討論一下。

首先,臺灣不是有中央社嗎?所謂的「多元觀點」也未必受臺灣價值認同及臺灣政府保護,就像中天52台被關,民進黨不是提出了「防衛性民主」理論,臺灣人不是認為並非每一種意見都值得被保護?

如果臺灣各媒體倒閉光了,還有官營媒體中央社啊,就像中天52台仆街後,公廣集團華視不是補上了?過去系統商從過去付幾億元授權費給頻道,結果替代品華視一年還要付新台幣1800萬元的上架費給中嘉數位,這等於現在系統商天上掉下來1800萬納稅人的「賞金」又有一個內容充實的頻道,不是爽死了?

退萬步言,就像臺灣的私立大學如果因為少子化有倒閉危機,政府把私立大學全買了或任由私立大學倒閉,從此個個臺灣人都能上公立大學,能說各公立大學就都一樣然後沒有特色嗎?

本文是簡評上述三論,至少,在臺灣各媒體還沒有撤下臉書推薦連結前,在各媒體還沒一天到晚轉載網紅臉書發言前,真的沒有資格要求臉書付費!

Blackjack 2021/2/22

社論》平心論社群平台「新聞付費」爭議 - 自由評論網.html

2021/02/22 05:30

社群平台不是新聞內容的生產者,連結新聞媒體製作的新聞,是否必須付費、如何付費,成為一大爭議。最近澳洲研擬立法規範,明確要求臉書、谷歌必須為新聞內容付費,而與臉書產生爭執;臉書在立法即將完成前夕,竟然祭出報復性的「鎖國封殺令」,無預警屏蔽所有澳洲媒體新聞,澳洲總理莫里森則矢言不會屈服於科技大公司的威脅,並且批判「這些行動只是證實愈來愈多國家的憂慮,那就是大公司自認比政府還大,這些規則不適用於他們。」而加拿大也跟進,聲稱將對社群平台的新聞付費議題採取強硬立場。類似爭議正在全球捲起風潮。

社群平台在網路世界具有無比強大的滲透力,非傳統媒體所及,因此媒體將新聞在平台上做連結,確實可以發揮擴大傳播的效果。然而,網路平台就是一種載具,媒體才是內容資訊的生產、提供者。換言之,新聞媒體必須為製作新聞而付出龐大成本,但是在廣告收益上,社群平台卻居於主導的優勢地位,由此獲取不成比例的利潤。不可否認的,傳統媒體在網路時代確實面臨發展瓶頸,而利益的分潤居於弱勢處境,猶如雪上加霜,無法支撐正常營運,對各國傳播業造成嚴重衝擊。加拿大之所以採取強硬立場,矢言即使臉書如同對澳洲般地關閉新聞服務,也不會退讓,乃在於若不及時採取行動,可能導致市場失靈,使得加拿大總計三一○○名平面媒體從業人員中,將有七百人失業。其實,愈來愈多的國家,不僅澳洲、加拿大,法國、西班牙與巴西也都出現類似爭議;而歐盟也針對隱私權與數位稅進行立法,期能建立完善的規範,兼顧國安、 產業與民眾的福祉。其實,台灣也無法自外於平台新聞付費風波。根據「二○一九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報告」,二○一九台灣全媒體廣告量達七六一億元,數位廣告部分則達四五八.四一億,佔比由二○一八年的五十四.六%,上升至二○一九年的六十.二%,成長速度驚人,幾乎囊括多數廣告收益。而數位廣告投放的標的,是臉書、谷歌等跨國性的社群平台。反觀傳統媒體獲得的廣告量則相對萎縮。由此可知,台灣不能不正視此一議題的重要性。

社群平台與媒體之間優劣反轉的關鍵,在於社群平台掌握巨大流量,傳統媒體為求增加瀏覽量乃有將新聞資訊與之連結的必要,但是如何付費卻成為雙方爭議所在。就媒體而言,經營成本龐大,廣告收益是支撐、成長的動能,因此提供新聞內容資訊給社群平台使用,不能不收取合理的費用。尤其,「網路流量」乃是網路時代的王道,而幾大社群平台掌握了龐大的流量,更藉著大數據得以了解使用者的新聞內容需求,因此能夠比較精準串接相關新聞及投放對象,可說壟斷了傳統電視、報紙、雜誌等新聞媒體的網路曝光通路,故而擁有優勢的議價能力,而傳統媒體則淪入任人宰割的處境。但平台方面卻主張,網路平台純粹扮演「新聞導流窗口」角色,多數媒體仍經營本身網站,可以靠著自己生產的新聞內容吸引流量與廣告,平台並無法直接由新聞內容獲利,因此不必為連結新聞內容而付費。反方的論點看似言之成理,實際上,新聞內容乃是媒體生產者的智慧財產,社群平台的連結,本質上是以別人的作品去吸引流量,進而提高廣告收益,因此付費乃是天經地義。再者,若是網路平台的立論成立,則保障智慧財產權的法律意旨將被徹底摧毀,可見社群平台新聞付費的道理,基本上是不辯自明、毋庸置疑的。

網路主宰一切的時代已經來臨,此一新生事物因為缺乏規範,以及前例可循,必然滋生許多爭議。有些係產業生態丕變,比如社群平台與傳統媒體的付費爭議;有些甚至牽涉人權自由的基本價值與生活方式之爭,例如民主國家對網路自由與隱私的保護,以及中共之類專制政權對網路的檢查管制,民主與獨裁孰是最後的勝利者,勢必影響人類文明的進展與福祉的保障。這些網路時代的課題,在在必須依賴全球政府、企業、民眾協力解決,始可建構多贏方案,讓民眾與民主制度成為網路世代的贏家,而不致淪為獨裁者或壟斷者利用網路科技操控的受害者。

***

網路新聞付費分享背後的精靈

2021-02-22 04:23 聯合報 / 章忠信/東吳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台北市)

澳洲即將立法,要求Google、Facebook等網路平台付費給新聞媒體,引發世人關注。Google從一開始的抵死不從,進入妥協,Facebook則尚在頑強抵抗中。可以預見,只要使用報酬率計算合理,Facebook最終應該也是要面對現實的。

這個事件,背後隱藏兩個世人應該注意的精靈:一是利益必須合理分配,二是新聞獨立自由應被確保。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歐盟。德國與西班牙分別於二○一四年三月及二○一五年修正著作權法,要求平台業者必須針對新聞鏈結,取得授權,支付使用報酬給網路新聞媒體。西班牙採取強制付費,導致Google關閉Google News於西班牙的服務,造成兩敗俱傷。德國則是雙方變通和解,平台取得媒體授權但不必付費。這象徵國家力量未必能馴服跨國企業運用科技的利益豪奪。

二○一九年四月,歐盟終於出手,通過「數位化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要求歐盟各國立法,令平台業者針對新聞鏈結,向網路新聞媒體取得授權。歐盟的思維很清楚,雖然鏈結行為沒有重製或公開傳輸他人著作,不涉及著作權法所定義之著作利用,而網路流通之著作也不限於新聞內容,但平台業者透過鏈結他人的新聞內容,獲取廣告費、大數據等重大利益,卻造成新聞媒體經濟利益的流失,並不公平,因此利益必須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如果歐盟各國的新聞媒體辛苦採製內容無法獲得適當回收,營運無以為繼而倒閉,歐洲各國觀點的多元新聞自由將被摧毀,危及民主制度發展。除非境外跨國平台業者退出歐盟境內,否則必須接受歐盟規則。

澳洲的立法相較於歐盟,目標雖然相似,手段其實較為和緩,澳洲透過「新聞媒體議價法」,讓新聞媒體與平台業者在新聞鏈結的利益分配上,有較公平的談判地位,而不是在著作權法中賦予新聞媒體一項近似著作權的鄰接權。

Facebook目前的反對理由集中在他不似Google的主動全面鏈結,而是由使用者自行分享鏈結。不過,只要Facebook有因為使用者新聞鏈結分享獲益,造成新聞媒體利益受損,危及後續新聞獨立製作,就很難堅持立場。

看似單純利益重新分配的網路新聞付費分享機制,其實背後真正的精靈是確保獨立多元的新聞內容製作,這是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核心,不知在台灣是否受到同等關注。

*******

臉書跨界打劫,新聞媒體一一倒掉(趙哲聖)

13小時前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副主任

社群巨擘臉書蔽屏澳洲所有媒體之內容在其平台顯示,此事件遠因為「原生新聞」事業主反撲,加上澳洲政府主導新的付費法案,以及未來社群平台分享新聞內容拆帳等錯綜複雜的議題與發展,值得關注。

現代網路族群與手機世代,改變觀看新聞的方式。此次主角的臉書,它引以自傲,即是靠廣告策略與後台分析能力,控制你與朋友間資訊曝光的次序,加上它改變每個人展演自己的表態方式,從按讚、發文、打卡、系統標示地點、網路連結到各類多媒體,讓這個平台無限放大。

關注澳洲政府主持正義

於是乎,臉書在資訊社會的角色,早就擴大為無限大的「公地」,許多人靠臉書寫日記,將文字想法,輔以照片或直播佐證。臉書看似免費申請的平台,但每個發文、評論、分享的動作,甚至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是工作的印記。而此次澳媒的反撲,原因也無怪乎許多媒體過去為了曝光內容,心甘情願的把新聞PO在臉書,一開始的動機,是想讓使用人都能看到自家媒體的新聞。

然而好景不常,臉書社群會讓人使用中毒,臉書世界中的每個使用人既是工作者,更是生產者,那些費心寫成的內容,產生的動作,都被匯入這樣科技公司的大數據中。大量的「數位勞工」,幫臉書或谷歌這類公司們代工巨量資訊。很快的,手機族滑動雙手點選新聞,不是從原生的新聞媒體著眼,卻都「習慣且被餵養」於臉書這類的社群平台。

臉書可以說是得了便宜還氣勢凌人,原生新聞的記者,必須動腦、動手(筆)加上耗費金錢所採訪記錄撰寫而來的新聞,卻都跳躍到臉書平台上被人閱讀,但廣告收益卻分不到羹。新聞媒體進入數位化環境的經營原本就困難重重,但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內容」,卻又被科技大公司的搜尋及陳列方式制約,可以說,媒體最大的敵人,不是同業,反而異業路過的科技業,就像傳統相機尼康Nikon的敵人,不會是佳能Canon,反而是完全不相關的手機產業,因為使用人早已經被手機照相再傳送與分享的習慣給涵化,看新聞的方式,也很類似。

所以當澳洲政府主持正義,做媒體的後盾且揭竿起義面對大怪獸臉書的態勢,大家都在觀看。跨界打劫之臉書的科技進行式,其一,臉書這樣大公司之威震,還能持續這樣的資訊顯示方式嗎?霸道且專制,不讓新聞產製單位獲得營收且喘息。其二,臉書也怕各國起而效尤,大家都仿效「不給錢就搗蛋」,最後造成臉書平台「長久控制使用人接觸資訊新聞的模式」被裂解。

可惜,許多人手機照滑、臉書照點,會不會有一天,新聞原生事業主都倒光,沒人關心啊!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22 21:20
玩梭哈牌面大的說話,還有什麼屁放啊?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21-02-22 22:20 回覆:
臉書連澳洲西班牙都不甩,看來臺灣媒體要繼續替FB打工到倒閉為止了好笑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22 19:14
天大地大銀子最大,不過管姓社姓資,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21-02-22 20:43 回覆:

媒體希望靠臉書分享擴大影響力,卻又嫌因此賺不到錢,哪有這樣魚與熊掌兼得的好事

要嘛這些媒體先切斷臉書分享,看誰損失比較大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