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11/10 23:46:44瀏覽861|回應1|推薦10 | |
十一年前的過年,我也是帶著相機騎機車到處找東西拍,家附近其實真的還蠻「冷清」的,看到了幾間廟,算是比較有年味,也是隨手拍了幾張。 到了附近的廟。 整理照片的時候,我才記起拍的一間廟是“七十三公”忠義廟。 也到附近走走。 文末介紹一下七十三公忠義廟,也是在地歷史。 blackjack 2020/11/10 七十三公忠義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座標:24°52′05″N 121°12′22″E / 24.868008°N 121.206024°E 七十三公廟 七十三公廟.jpg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 臺灣桃園市龍潭區凌雲里聖亭路133巷 創建年份 1983年 主神 七十三公 例祭 3月、10月底星期日 七十三公忠義廟,是位於臺灣桃園市龍潭區凌雲里的義民廟,祭祀乙未戰爭在當地死亡的七十三名客家義軍。 目錄 1 由來 2 沿革 3 祭祀 4 參考 由來 1895年7月,日軍山根信成少將率軍夾攻龍潭,遭到義民首領胡嘉猷抵抗,發生安平鎮之役、龍潭陂之役。後,義軍不敵,轉進關西、新埔一帶,其中魏阿盛等七十五人在龍潭竹窩子被日軍逮捕處死七十三人。當時死亡者有名字可考者共有六十六員,七員姓名不詳。僅有黃任義重傷裝死、以及日軍留下最年輕的胡玉山以埋葬遺骸。[1][2][3] 按2011年秋祭時報導,凌雲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彭李琳說明該些死亡人員平均不到三旬,後代逃亡各地,至今只追蹤到三十三員的後代。他們的遺孀結伴逃亡到今石門水庫附近樹林,為防止台灣原住民出草獵首,只好將嬰兒勒死,避免啼哭洩漏行蹤,以保眾人安全。六旬的盧金煌表示祖父逃到南投縣神木村落腳;五十七歲的黃清順自述曾祖父黃水鳳是七十三公之一,祖父跟著同村的成人逃到台東當童工。[3] 巷弄入口 沿革 1970年代年初,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義軍墳墓。1973年,鄉民代表吳祥蒸發起重建七十三公忠烈塔,廟身於1983年6月6日完成。[4] 廟身位在聖亭路133巷[2]。2002年秋祭時,鄉代會副主席徐玉樹、鄉代蔡達雄發現廟後的墓碑已被風化侵蝕殆盡[5]。2016年春祭時,桃園市長鄭文燦見到石碑上只能見到「考」字,遂計畫修復[6]。他允諾請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修復,以及協助忠義廟舉辦相關活動[7]。 祭祀 以每年國歷3月29日青年節春祭、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秋祭,後來配合假期改為3月和10月底最後一個周日[1][3]。在3月29日春祭時,廟方也會舉行閹雞比賽[4][6][8]。在2011年報導時,為龍潭鄉公所唯一編列預算供祭祖儀式的廟宇[3]。 一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也會相約在此廟前焚香誓師,以凝聚組織[2]。 *** 龍潭客家抗日 “七十三公”是光榮代號 http://www.CRNTT.tw 2017-10-07 00:24:35 日軍趁機攻入街衢,未及撤退者與日軍短兵相接,共有魏阿盛等七十三人不幸被捕。(中評社 黃文傑攝) 中評社桃園10月7日電(記者 黃文傑)1895年甲午戰敗,日本接管台灣,很多台灣人發起抗日,史稱乙未戰爭,桃園客家鄉親分兩路抗爭,一路從平鎮開始打到龍潭,一路從三峽打到大溪,龍潭戰役總共有73人罹難,後代子孫為犧牲義軍在當地蓋起忠義廟,也就是俗稱“七十三公”,“七十三公”是龍潭人保衛家鄉的光榮代號。 桃園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巫秀淇,本身也是桃園市客家知識學苑講師,經常規劃帶領客庄小旅行,講述地方史料,好比鴉片煙潭、仁壽伯公祠、古戰場(瓦窯湖、中山堂、湯屋祠堂)、瓦窯湖伯公祠、平鎮廟與八角塘等。 “七十三公”忠義廟抗日史蹟也很精彩,與平鎮褒忠祠的性質類似,都反映當年地方事件。 中評社實際走訪忠義廟,建築簡潔,大殿中為“七十三公”神位,兩旁則有社神與福神神位,後方有犧牲的義軍“七十三公”骨骸葬於此。 這裡標誌了龍潭鄉親、客家鄉親的抗日歷史。 巫秀淇告訴中評社,1895年日軍侵臺,臺北府城失守後,一路由北往南攻打,原本應該勢如破竹,不料日軍自從進入桃園境內,屢屢受挫,原因就是遭遇客家人的抵抗。 他說,日軍攻勢受阻,改以砲轟擊加上直接衝鋒,義軍人數居於劣勢,無奈棄守,向鹹菜甕轉進。 巫秀淇說,日軍攻入龍潭,來不及撤退的義軍與日軍短兵相接,當然寡不敵眾,總共有魏阿盛等七十三人不幸被捕,被日軍押往烏樹林竹窩內,排成兩列,以刺刀一一刺死。 據說當時一名義軍詐死逃過一劫,另外,日軍也留下最年輕的義士負責收埋忠骨,葬於現今桃園龍潭區聖亭路133巷內,這就是“七十三公”之由來。 烈士後代發起興建忠義廟,地方人士每年都替烈士舉行春秋二祭。 有關“七十三公”之真相,在客家歷史引發諸多討論,歸納有兩種。 一派人認為,“七十三公”是撤退不及的義軍,另外一種說法是,七十三公為當地撤退不及的居民,被日軍報復性的集體屠殺。 巫秀淇指出,“七十三公”是龍潭人保衛家鄉的光榮代號,從地方組織安民局開始,至龍潭淪陷止,其中必有龍潭人之抗日足跡,“七十三公”可視為一個象徵。 他說,這當中有多少人是居民?多少人是義軍?都無損於龍潭人在抗日的努力,更重要是展現義民的保家衛民的精神。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