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31 07:03:04瀏覽470|回應1|推薦2 | |
蔣全面推動全羅書寫的主張我不同意,因為它的對象是小眾,它的文本是特定的,它之可以流暢閱讀,就是因為對特定社群來說,全羅本就是他們唯一認識的書面語。不用漢字,台灣閩南語會遇到比日本和韓語更多的問題,畢竟,日韓語和漢語的語言底層本來就不同。閩南語就是漢語語言,全面脫漢工程浩大,而且有語言學上的不可能之處。 為蔣說一句話,抛開他個人的政治主張,只看他的語言主張,雖然個人堅持全羅書寫,他並不反對全漢或漢羅併用書寫台灣閩南語。這也是大部份母語復育推動者的立場。他寫的全羅學術論文或文章,儘管裡頭或許有學術價值和理性陳述的部份,但是因為能閱讀者少,大部份的人於是都給了負面評價。其實真要看懂全羅書寫的台灣閩南語,當然也和學國語注音一樣,要花一點時間。試讀幾次,我覺得我可以掌握百分之百的語音對應和組合,困難的只是調號標本調,在沒有漢字提供字義的情況之下,要轉換成自然調然後繼續閱讀,在理解上很有障礙。但是,有沒有人可以流暢的閱讀理解全羅文章?大量的文本閱讀自然可以加速大腦在處理語音和語義間的關係。對它,我的看法是,誰願意去用,就去用。誰看了順眼,誰就去用。畢竟它也不是蔣為文從他的研究室創造出來的東西,而是活生生,二百年來使用中的一種台灣閩南語的書面語。 如果蔣不把政治和語言混在一起,全羅、漢羅、全漢的書面語,就是單純的台灣閩南語的書面語形式,各自有各自的使用者和使用場域,同時也可以標示作者的個人風格,吸引各自的讀者閱讀。 關於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的一支方言,我的主張是:台灣閩南語,從閩南到台灣發展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語音、詞彙、語法的閩南語分支,稱它台灣閩南語,教育部去年就如此替它定出稱呼。去年的母語認證就叫台灣閩南語認證,線上的字典就叫做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試用版。皆大喜歡,沒人抗議這個名詞。 今年的母語認證卻天外飛來一個橡皮擦,台灣兩字消失了。原因沒人知道,是承辦人想當然爾的省去呢(教育部長說他不知道有這件事),還是本土社團說的故意的?反正這是個不聰明的作法,更改回原來的台灣閩南語就好了。 問題是回不去了。爭議惹出來了,把兩方對立的意見都激發到最高點。教育部認錯也不成,不認錯也不成,當初為什麼不就把去年的文案拿來照抄,99年改成100年,不就得了嗎? 妙的是,這個認證網頁的網址卻是 http://web.pu.edu.tw/~taigi/ 這不就是台羅拼音來拿當字符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