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2 22:52:11瀏覽1743|回應1|推薦23 | ||||
文/怡克納米斯 作家張小嫻在《荷包裡的單人床》中有一句經典名言: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很容易了解,張小嫻這裡提到的距離不是物理的距離,而是心中的距離,什麼是心中的距離,我認為是「溝通」,說的更精準一點,是「資訊不對稱」。 九把刀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中,兩位主角柯景騰和沈佳宜也面臨這個問題(詳細的討論會再另外一篇文章再討論),明明沈佳宜就是喜歡柯景騰,但問題是為何柯景騰竟然無法意會出來? 從溝通的角度,大概可以推出兩個結果,一個是編碼的問題(沈佳宜),另一個就是解碼(柯景騰)的問題,但編碼與解碼的角色也可能改變,也就是溝通的兩方同時都扮演著編碼與解碼者。 問題在於編碼是否正確? 問題在於解碼是否無誤? 這就造成了張小嫻筆下的「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的結果。 張小嫻另外一句經典名言出現在《不如,你送我一場春雨》這本書中: 世上最淒絕的距離是兩個人本來距離很遠,互不相識,忽然有一天,他們相識,相愛,距離變得很近。然後有一天,不再相愛了,本來很近的兩個人,變得很遠,甚至比以前更遠。 在張小嫻筆下,愛情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最淒絕的距離是「不再相愛」,我想第一種是溝通的問題,但第二種也可能不脫溝通的問題,正因為造成不再相愛的理由有千百種,溝通不良就是其中一種。 那麼,到底是最遙遠的距離最痛(也就是成本最高),還是最淒絕的距離最痛苦呢? 我倒認為是第一種——最遙遠的距離。因為,這種痛與成本有可能是綿綿無盡期,不曉得應該痛到何時?可不可以止痛?更淒慘的是,要是從最遙遠的距離,一路痛到最淒絕的距離呢?我不敢說那是錐心刺骨的痛,但至少也是痛側心扉了。 張小嫻筆下這種距離的痛,其實也不是每次都這麼痛,愛情因距離所造成的痛苦,其實也是服膺邊際原則,第一次最痛,然後其次,再其次,然後麻木了。 同一個人,是沒法給你相同的痛苦的。當他重複地傷害你,那個傷口已經習慣了,感覺已經麻木了,無論在給他傷害多少次,也遠遠不如第一次受的傷那麼痛了。 然後,最終的愛情竟然是: 愛情,原來是含笑飲毒酒。
|
||||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