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克納米斯 2008.01.16
以前就看過方孝孺的「指喻」一文,大約是國文課本上有的,因此,凡國高中程度者噁,想必都讀過。但過去的程度讀「指喻」大概僅止於翻譯考試而已,於人生與管理上,受惠不多,無暇思考之,如今之年,再讀指喻一文,感想更是多了。
過去國民黨黑金政治的失敗導致政權轉移,現今民進黨又因貪腐的失敗,導致立委選舉兵敗如山倒,究其原因,乃內部腐化-「疹」導致的,和方孝孺「指喻」一文,不也相當契合嗎?
中國古人之智慧,看來比起政壇上這些顯赫的人物,來的高明多了。而當今的執政黨欲去中國化,想必大概也讀不了,也不必讀這些經典文章了!
【古文觀止】明 方孝孺:指喻 |
|
|
作者﹕方孝孺 |
|
|
|
浦陽鄭君仲辨,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未嘗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終日而愈,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禦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之於指乎?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為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