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4 03:29:07瀏覽2117|回應2|推薦5 | |
書名:告白 作者:湊佳苗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本作家多如繁星,在大環境不景氣下,眾多出版社只想拼命出版新書來達到業績,而日本文學獎名目之多,什麼「超厲害」、「很棒」最推薦,到最後都已經麻痺。 我必須承認,很多時候我已經看到感覺有些「審美疲勞」(註1),最喜愛的新銳作家平安壽子日本知名度超高,在台灣卻不受青睞,東野圭吾太過沈重讓我忘之卻步,其他那些有著漂亮文案的日本作家,某些偶而也讓我覺得並非名副其實。 新銳作家湊佳苗初出茅廬之作《告白》,坐擁指標性出版社(時報出版)背書、漂亮的得獎記錄(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第29回小說推理新人獎……),精采的文案推薦,及所有寵愛於一身,可我必須承認,當時我仍舊無動於衷,若非看見網路人氣作家酪梨壽司在噗浪的大力推薦(這是我近期最喜愛的某種面對面行銷,不經意的提起,無目地的讚美,才是最真切的),我想我也不會對本書心動。 但今天,請容許我再度老氣地、以賣書人的身分,對各位讀者推薦這本書。 我極其希望周邊所有人都讀這本書,有孩子的、沒有孩子的,關心教育體制的,關心社會的,喜愛推理的,愛看書的,甚至對閱讀沒興趣的……(除了懷孕的婦女之外,我十分擔心妳們動了胎氣,請生完小孩再看)。 這不是什麼華美的推薦廣告詞,也不求各位要立刻買下這本書,但這真的不是本看完就可丟棄、僅僅帶給你某段美麗時光、打發時間的小書,這本原價兩百五十塊,如果有幸打完折後還不到兩百塊的書,會給你無比的精采,讓你頓入深切的思考。 這是本講述自私的書。 在功利主義的薰陶下,每個人,對自私都有了最精采的詮釋。 是本你看完之後,巴不得立刻重新翻閱,或者是跟身旁朋友討論的一本書。 它點出了你我受創時,可能都會瞬間擁有的黑暗面,它成功地描繪了生活的灰色地帶,你無奈,卻渴望找到答案。 故事從一個痛失四歲愛女的單親中學女老師自我表白開始,可愛的小女孩無故在游泳池溺斃,原本以為是意外,深度調查後,卻發現只是學生們過頭的玩笑。當玩笑成為人無法抹滅的傷害後,我們,要如何讓對方感受到切身之痛? 痛失愛女的老師決定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並且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渴望愛,錯了嗎? 故事的結局,令我瞠目結舌,卻狠不下心去罵書中的任何一個人。本書的確是十足十的推理小說、也成功地描繪出社會現象,在日本的書籍推薦中,有許多人把本書跟《模仿犯》相提並論,但若要我來看,在這本書裡,我看不見真正的惡,我只見到了功利主義下的無奈。 不是說要我們愛自己嗎?五六年級生都應該還記得當年李明依唱著「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吧! 可是到底誰錯了? 正義看起來不再珍貴,大愛看起來如此可笑,我們都變成「愛自己」的棋子,而自我捍衛下「復仇」也變得理所當然。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日文版的編輯平野優佳甚至挑名了說,這本書「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讀賣新聞》報導更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 我想《讀賣新聞》說得沒錯,因為我正是因為渴望跟大家討論,才如此拼命推薦這本書。 而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再度對英才教育感到懷疑,當第一名、最好的、獨立自我、愛自己的,真的這麼棒嗎? 當我們盲目地追求最好、最棒時,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註1:「審美疲勞」一詞來自於大陸作家劉震雲的小說《手機》,該書也被改編為同名暢銷電影,馮小剛導、葛優主演。 註2:文中黑體字取自於出版社書籍介紹。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