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16 01:29:17瀏覽1517|回應1|推薦27 | |
最近在翻閱高中畢業紀念冊的時候,有二張照片令我感觸蠻多的,看著畫面的同時,不由得,思緒一下子被拉回至遙遠的過去。 其一!是同學們圍繞著班上的情歌王子,聽他自彈自唱。怎麼說蠻有感覺的呢?依據照片的舉證(或"指控"),當時我人也在場,經過努力的回想,還原事發現場真象後,確定是有這麼回事,更聯想起當時唱的是Lobo的歌《How can I tell her》,後來在王子的要求下,眾口同聲的大合唱,居然把一首纏綿悱惻的曲子,唱的跟黃埔軍歌一樣,真是不簡單!印象中,當時大家都蠻開心的,因為同學向來都相處的不錯,可是在照片裡,我發覺實情跟我的記憶有所出入,有些人是如此專心的聽唱,雙眼闔上,兩手交握於胸前,儼然像是在教堂或寺廟裡聽經聞法似的,全身法喜充滿。事隔這麼多年了,我到這時方才發覺,原來啊!同學間相處的比我印象中還要來的融洽啊。 其二!是打籃球的畫面。自從班上的竹竿以NBA般帥氣的模樣扣藍後,所有的同學,不論高矮,就一定要這樣上網,扣不扣的到籃框,不管!進不進的了球網,沒關係!姿勢美就好。照片中,一位同學飛身上籃。籃架邊觀看的同學,看得是目瞪口呆(佩服?無奈?),幾乎沒有不張開嘴的,只是開的大小不同而已,大家全心關注場上的一舉一動。我並沒有出現在這張照片裡,想必我一定是在球場上!不過──是在鏡頭外的某個地方吧! 看完了紀念冊,心裡頭五味雜陳,又是欣慰,又不免嘆息。欣慰的是曾經擁有,嘆息的是未能天長地久。信步屋外,走到鄰近的校園,看著球場上來往的身影,一張張就彷彿當年曾經的稚嫩臉孔,此起彼落的是這些還未全然轉為厚實的聲音,真的是───只差一道熟悉的呼喚:「鴻燕!愣在那做啥?快來打球。」漫無目的走在校園中,一時心裡不禁有感:「昔我同門友,文江學海遊,紅樓三載夢,去散各飄悠。」 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是很大,民國六十年代,還真是多事之秋,不好的事紛至沓來,一下子退出聯合國,一下子又是石油危機,接下來老總統去世,越南、高棉淪陷、中美斷交,弄的是人心惶惶,打開電視沒啥好看的,不是淨化歌曲,就是歹戲拖棚的連續劇,真是令人興趣缺缺,只有些西洋影集、余光的《青春旋律》或是奧斯蒙兄妹的《青春樂》還值得看些,這些節目泰半都是一周播放一次,花在電視的時間真是不多,當時電話普及率不高,要申請裝機,費用貴的令人咋舌,所以也無法跟同學閒聊混日,晚上又沒有地方可去,學校的高標準低分數政策,讓大家對自己的程度無法肯定,等於沒有選擇的,每天的作息幾乎就是邊聽美軍電台邊看書了,書讀多少我是不知道,歌到是聽了不少。這個時期,心情相對的還算是穩定,還是處於很能互相欣賞的階段,我想這多少也說明了那二張照片所呈現的時代背景吧。 慢慢的!事情就不太一樣了,電視普及後造就了電視族,現在呢!網路發達產生了御宅族,我不是反科學,而是比例的問題,太多人已習慣把自己鎖在電腦前,離不開遊戲聲光的刺激,虛擬與現實無法清楚的分割,關心遊戲裡的角色多過關心自己,為了讓虛擬角色「升等」,金錢實體換虛擬,添購道具,購買武器,成天的「問候」別人的親戚,在遊戲的刻意設計下,人人都想出頭,在玩的時候面目實在可憎,實在不知是你在玩遊戲?還是遊戲在玩你?這樣的演變,好嗎?會演變成現今休閒活動的少樣化、集體化,實在令人覺得很無奈。孰令致之?我真的很想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我總覺得稍早一點的人,比較清楚表演者與觀賞者的區分。人各有所長,這件事你行,你上場!我們捧場,在周圍觀賞,另一件事情,可能就換我粉墨登場了,人不可能永遠在舞台上,也不會一直杵在戲棚下,因時制宜,角色互換,拿捏的好,相處起來,自然就少了很多的困擾。 中學時期,是個多麼容易犯錯的歲月啊!在那個物質生活相當缺乏的年代,同學間相處的卻是非常的融洽。有煩惱時,會互相傾聽、思索、一起尋找答案,摸索人際的分寸,談論未來的期許。在這階段,人們稱之為「慘綠少年」,就讀的學校好比「象牙塔」,是褒!是貶!都沒關係!由於慘綠、青綠(green),所以不會惡意的中傷,沒有無理的要求,因為待在象牙塔裡,隔絕了外緣,杜絕了污染,建立了純真的友誼。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蠻懷念的。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