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7 14:07:30瀏覽2802|回應0|推薦0 | |
持續七年,myfone行動創作獎不僅是全國徵件量最大的藝文競賽,來自四面八方、量多質精的投稿作品,萃取時事脈動,反應當代價值,揭示出當年度台灣社會的凝視焦點。本年度myfone行動創作獎簡訊文學組共收到40,562件投稿,茲摘錄決審會議精華,以饗讀者。 ●簡訊文學:小三退位,手機登基 大量的簡訊文學投稿作品,在經過由編輯、文字工作者組成的評審群,初審宇文正、吳鈞堯、陳雪、張經宏,複審愛亞、劉克襄、蕭蔓、李維菁之三階段評審把關後,提交情書173則、家書122則、生活筆記115則,進入決審會議,交由余光中、廖玉蕙、詹宏志、平路、王文華等五位討論。 規模空前的民間自發性反核行動,過期原料、違法添加工業級防腐劑/色素、毒澱粉事件,到現在近乎每日一爆的食品安全風暴,陸軍下士洪仲丘事件等等2013年的重大社會議題,皆成為簡訊文學創作題材。近日引發社會關注的同性婚姻、多元成家,與其彰顯出傳統家庭鬆動,與新家庭組成的可能風貌,也早一步在本屆投稿裡揭露。此外,手機與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打敗犀利小三,篡位成為新小三的現象,更遍布簡訊、鈴聲、微電影三組,科技帶來的人際疏離,已然成為隱而不顯,又顯而易見的社交病症。 ●情書組:無情之情,無愛之愛 借電信、3C相關語彙,轉化寫景寫情,向來是簡訊文學組的特色,像是「續約、綁約」、「通話中」、「下載」、「送修、維修」、「吃到飽」等等。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市佔率提高,今年情書組作品不乏許多關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方式,像是「指指點點」、「滑來滑去」,被創作者巧妙地用以影射伴侶身體間的親密;「拍照」、「打卡」、「動態牆」等與臉書facebook相關的語彙,也是投稿裡的大宗。 一反簡訊談情傳愛的功能,許多決賽入圍作品,呈現出一種無情之情,無愛之愛的淡薄與絕決,像是「你別來,我無恙。」、「別傳了,妳我沒電了!」、「您撥的愛情通話中。」、「你說我們很像,我想一個自己已經夠麻煩了。」、「不要再打了,我不會接的。」在實質薪資倒退,萬物齊漲的時代,提及愛情裡的麵包,也分外無力:「愛的單位什麼時候變成克拉了…」、「不是愛不起,只是養不起。」除了手機篡位為新小三之外,這一屆有不少作品,呈現三人愛情關係裡的各方角色,像是「我不能沒有妳,也不能只有妳」、「你說你在外面沒有別的女人。那男人呢?」、「妳不過是個帝國主義者,靠著簡訊,殖民三大洲的愛情。」、「最痛的是,當你手機響起時,我卻不能出聲。」 ●家書組:親子和解,傳統崩解 相較於去年兒女咄咄逼人,父母節節敗退的窘境,今年家書組的入圍作品,反而傳達出較多回歸家庭溫暖,親子相互理解的訊息,像是「媽,我在妳的皺紋裡找到回家的路」、「老伴,該是學著視兒不見的時候了。」就算發生衝突,也能拿出幽默、輕鬆的態度化解緊張:「媽,保險套是我拿的,請原諒爸。」、「媽,遇上爸是很倒楣,但沒他怎會有我?很划算啦!」、「不要老是拿我跟誰誰家的小孩比,我也沒拿你們跟人家的爸媽比呀!」、「妹,妳去陪媽,我去安撫爸。」、「老公:我不在你身邊,我在你的身份證背面。出差愉快。」此外,像流行語「朕知道了」、歲數相差甚多的父女戀、隔代教養、新移民家庭等等議題,也都為創作者觀察、運用。 儘管家庭氛圍稍微較過往多一些和樂,但社會大環境的停滯無力,仍然深深影響著家書組的作品:「兒子,老爸都失業了,怎麼會跟不上時代?」、「孩子,你養不起孩子,我也是。」今年也揭露出更多傳統家庭功能的失能、崩壞與瓦解:「爸爸:媽媽跟阿姨都在客廳等你回家。」、「哥,其實你不用離家出走,反正家裡也沒半個人。」、「我都沒把你送去孤兒院,你還想把我送去老人院!」、「兒子:我已經開始考慮要把遺產留給菲傭了。」 ●生活筆記組:食安風暴,全民關注 在myfone行動創作獎徵件期間,多起食品安全問題陸續引爆,嚴重打擊台灣美食王國的名號,社會大眾「食」在不安心的嚴重程度,可從多則生活筆記組作品調侃「我們吃的是食品還是工業?」、「長這麼大才發現,原來我是毒不死的!」略見一番,也有人痛心疾首的大聲疾呼:「吸毒,是少數;食毒,是全部。」、「以前問『吃什麼?』,現在問『能吃什麼』?」對食安的關注,遠遠超過核四、窮忙、高房價、媒體亂象、酒駕殺人等等議題。人魚線、事業線、謝金燕的舞曲〈姐姐〉、富二代等等紅極一時的娛樂話題,也散見在生活筆記組的來稿中。 來稿中的性別議題是今年的另一項「嬌」點,「婚前茱麗葉,婚後瑪麗亞。」、「我雖是都會女子,但並非什麼都會。」、「生我養我的是媽媽,我照顧的卻是婆婆。」等等由來已久的現象,對照近年不斷推陳出新的螢幕女神,「有多少的宅男就有多少的女神」、「女神,別卸妝。」,分外令人玩味。 ●小結:有機體社會的小療癒 myfone行動創作獎簡訊文學組來稿的取材,一直以來都兼具對時代脈動及普世價值二者之探討,對於今年科技強勢成為新小三的現象,評審也覺得十分值得探討。從社會現象面而言,平路拋出「這會不會是我們社會本來就沒有那麼浪漫?」的大哉問,加上目前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強大沮喪感,阻礙了談情所需要的餘裕或從容。余光中及詹宏志認為,媒體上的議題是有機體,議題自有生命週期,此起彼落。小三跟同性戀議題的作品不比以往的多,並不表示這些行為消失,而是它做為社會話題的邊際效益下跌了;社會在公開討論這些新議題的同時,也在療癒這些議題所帶來的衝擊。接續先前的討論,王文華以打疫苗為譬喻,社會在完成治療之時,也就對此議題免疫了;往好的方面去想,是這社會百毒不侵,可以接受各種光怪陸離,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社會的確有陷入失感、麻木不仁的危機。 廖玉蕙從去年至今年家書組的轉變,提出較為樂觀的觀察。去年的親子關係緊張,子女多半為指導者,指導著父母要怎麼樣,不要怎麼樣,動輒得咎;但今年作品裡對家庭倫理維繫的那份溫暖,的確出現不少。綜觀以上,儘管社會關係崩解分裂,但恆久的、非常溫馨、非常倫理的價值也一直都在,這樣的社會正是個有能力消化、調解、接納多元議題的有機體。延續對多元社會的討論,評審期待在將來看到更多族群,像是外勞、新移民、陸生的發聲。 從手機使用行為來看,王文華點出科技已經跟人類幾千年下來的婚姻平起平坐,讓人又愛又恨,「我們不斷地挖苦,我們不斷地粉飾,但是我們不可能沒有它。」平路對這種「更充實還是更孤單」、「跟遠方的人接近,跟親近的人疏離」的自我質疑,保持樂觀:「過了很多年以後,也許變成另一種新的科技,也許是新的想法,也許是新的未來……一定還是有意義的。」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