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景不再 (下)--和通創投(2001~2005年)
2013/11/21 13:15:37瀏覽2837|回應0|推薦4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


2005年檢討當時台灣創投市場的問題:

1) 民間投資意願低落:2001~2004年台灣民間投資成長率平均為0”;相較於1990年代兩位數的成長,遜色太多。

2) 1996~2000年創投資金成長太快,造成資金供過於求。

3) 1997~2000年創投業競相擴大投資,特別是網路泡沫化,創投業損失慘重,平均獲利大幅滑落,甚至虧損多於獲利的公司。

4) 台灣股市本益比創下空前新低記錄,平均僅11.7倍,電子股更只有6~7倍。

當年筆者對台灣創投事業的看法:

()台灣的創業投資已是一成熟產業,獲利空間緊縮。

()正如一些成熟的產品一樣,台灣創投業必然形成寡頭獨占的局面。大者恆大,資金規模及專業團隊將是致勝的關鍵。

()經營團隊勢必更加專業化,同時也要像外國創投一樣建立合夥制。

()投資業務多元化,不僅限於創投(Venture Capital)、其他如私募資金(private equity)及併購(MergeBuy-out)業務也將在投資領域中擴大比重。

()台灣科技集團已經形成,如廣達、鴻海、明碁、華碩,它們有專業的經營團隊與科技能力,又有豐裕的現金可以逕自進行創投、私募或併購。因此專業的創投公司業務將受到擠壓。

()專業創投公司則因為創投事業獲利減縮,又無投資抵減獎勵,募資日漸困難。

和通創投係一家族企業,黃家是台北仕紳,為機械業之大老,德高望重。惟風格不同於一般創投業。且因早期合夥人中有日本NIF,日本科技領先台灣,但創投業並不發達。NIF派駐台灣代表擔任管理公司董事長,惟對創投外行,對和通開創業務並無助益,但常在諸多枝節問題上掣肘。我作事粗枝大葉,雖無衝突,但十分不耐。

且和通管理之基金陸續到期,創投基金規模日漸縮減成中型創投公司。市場地位與後起之秀主導之華威、益鼎已不能相比。開發後起之秀,張景溢、謝仁評、黃文駿、羅文倩等創立之華威創投,走創導性投資,如台郡、景碩、燦圓等已見成效。想另起爐灶,急起直追,已時不我予,畢竟我已六十歲了,且對新興產業,網路、IC設計等專業生疏。

看到許多創投界的先進,也都有龍困淺灘的唏噓。忠本遂於2005年向和通提出辭職,於20056月自創投業退休。結束十四年的創投生涯。

走過和通這四年慘澹的歲月,所幸有游建財、王文淵、張銘志、周正男等從中華開發到和通一路與我共事的老同事及後來加入和通的安寶信等同仁的鼎力相助。他們都勇於任事又有專業,同時比我有耐心、細心,非常感謝他們及他們領導的同仁。只是我非常愧對他們,因為和通在2000年以前投資舊案虧損過大,抵銷了新經營團隊的投資利得,管理公司自無法分配酬勞金,同仁紅利也大幅縮水。我離職兩年內,游、王、張、周等也都紛紛離職。

後記:

創投事業最弔詭的部份就是不良資產損失的提列。會計處理投資收益以實現出售利益為準。但業績持續不振、長期虧損等拖死狗的不良投資資產要達到結束營業、清算,可能遙遙無期。一般穩健原則,多制定績效指標,定期檢討,定期提列估算之投資損失。

但是投資管理公司的酬勞金係按投資淨利(即投資收益-投資損失)計算。因此管理公司經營團隊為了酬勞金,常會故意隱藏不良資產狀況,減少投資損失,虛飾投資淨利。

和通創投在2000年以前,舊經營團隊將投資績效好的公司股票儘速出售實現利益,卻隱藏旗下各投資公司帳上之不良資產。2001年初,新團隊進入清查時,發現不良資產高達60~70億元,於2001~2004年分年提列。(前述HIHL提列損失24.36億元是其中一部份)

過去服務的中華開發是銀行,多用自有資金投資,無所謂酬勞金,因此投資部沒有隱藏不良資產之必要。所以我去和通前輕忽了這部份對日後績效以及對同仁報酬之影響。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0313&aid=956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