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產業分析 《亞東集團》(上) 【附件】
2013/10/11 15:08:41瀏覽724|回應0|推薦4

台灣紡織工業的成長與發展《節錄》

-張忠本著於民國64

 

紡織工業一直是台灣的首要工業。自民國55年以來也是台灣的領導出口工業。

台灣的紡織工業發展過程大略可分為四個階段: ()民國42~47年的替代進口階段;()民國48~54年為拓展外銷階段;()民國54~63年為外銷擴張與發展人造纖維自給自足的階段;()目前正在發展的合成纖維中間原料工業。

政府自52年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將「民生基本必需品工業」與「可以替代進口品以減少外匯支出之工業」列為優先發展的對象。民國41年統計,紡織進出口貿易逆差佔當年全台灣貿易赤字的39.3%。因此發展紡織工業最具有節省外匯支出的功效。

台灣當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社會,農村勞力充足,但是資源貧乏,工業技術又沒有基礎,再加上資金短缺,也只可以發展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發展紡織工業在當時的投資最少。又因為紡織業使用勞力最多,具有增加就業機會,解決失業問題的功能。

民國48年前後,台灣經濟社會條件已達到美國經濟學者羅斯托所訂的經濟「過渡階段」的標準,正將進入「起飛階段」。急需建立二、三個龐大並具有發展前途的出口工業,如化學工業、紡織工業等,以其產品在國際市場從事長期競爭,並領導國內工業起飛。台灣當時以人工成本佔較大比例的紡織品最具有外銷競爭力。

紡織工業原料與製品進出口貿易,到民國55年以後即轉為出超形態。自民國55年起,紡織品外銷已躍居台灣第一大宗外銷產品。

由於近年台灣經濟高度的成長,工商業部門吸取了大部份農村閒置勞動力。農村勞動人口所佔比例已由55年的53%,降至62年的30.1%,到62年普遍勞力呈現不足的現象。這一年據估計,紡織業工資上漲率達39%,超過一般物價上漲率,更超過工業生產力平均成長率。因此目前台灣的經濟結構已不適於勞力密集輕工業的擴充。

目前台灣經濟結構又面臨轉變的階段,由於國內勞力漸呈不足,工資提高,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產品外銷正遭遇到其他開發中國家,如韓國等國家廉價產品的競爭。正如一些先進國家;如日本的經濟發展過程一樣,我們工業發展方向也將從勞力密集輕工業,逐漸轉向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

 

~刊載於1975/6/16經濟日報

~英文版刊載於1975/12 Japan Textiles News

~英文版刊載於1975/10/17 Business & Industry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0313&aid=8977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