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5/11 15:37:11瀏覽1176|回應2|推薦5 | |
證券交易所得稅行政院版已定案,個人證券交易所得一年超過四百萬元才課徵,劉憶如說影響所及只有兩萬人。何止如此? 證所稅正式開徵後,股票投資戶無論賺賠都必須申報,影響就不只兩百萬人。證券交易之複雜度千百倍於綜合所得,一般股民有多少人能完整記錄?特別是台灣散戶投資人比例特別高,那些歐巴桑、歐吉桑更難有能力精確記帳。 政府如何去稽查申報資料的正確性?目前綜合所得稅申報,國稅局可以事前提供試算表,供民眾覆核。先請財政部確認目前電腦中心是否有足夠容量及技術來因應更複雜龐大的證券交易全部記錄。能否請財稅中心就目前市場大戶先選1000戶試查一下,確保能正確稽查,再課稅。 今年立法通過,明年實施,後年課徵的目標,目前的客觀條件很難實現。若無充分準備,倉促推出必然天下大亂,特別是到了後年報稅季節(4~5月)必然怨聲載道,2014年底五都選舉執政黨就不必選了。 何況這兩萬人也是最有辦法設立國外假外資帳戶;或人頭戶;甚而像曹興誠等換成外國籍,以規避台灣的稅負。 稅租公平是理想,但要考慮可行性,如房地產課豪宅稅,或實價課稅,執行可行性高,避逃稅的困難度多,可以積極推動。但證所稅即使照財政部估算,也僅有兩百億元上下稅收。但是證所稅課徵後,證交稅理應降低,再加上影響證券投資意願,每年一千億元的證交稅收入必然大幅減少,絕對得不償失。何況要付出之社會成本及稽徵費用更是無可估量,對政治衝擊不可輕忽。 若說有所得就要課稅,那麼近年增值最多的珠寶、黃金,及早年的藝術品(繪畫、古董、雕塑)等之增值利益,是否也應課稅?問題是資訊取得不易,同樣證所稅也是資訊難以掌握。 目前公開贊成「證所稅」者,都是上市櫃公司大老闆,他們從家族繼承或早年創業成功,擁有大量股票,經營得法,每年有固定股息分配,從不進市場買賣,不在乎證所稅課稅與否。 但台灣股市有龐大的散戶,很多升斗小民或退休人員,他們在股票漲跌中賺取差價,補貼家計。雖然目前台灣股市愈來愈難賺錢,但這應是庶民的一線希望。證所稅實施(一)會增加報稅的困擾、(二)會減少投資動能與賺錢機會,因此普遍反對。 其次對於想創業,必須從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取得資金的中小企業,若因證所稅造成股市資金動能降低,也阻斷他們的籌資管道。 世界同時課徵證所稅與證交稅的國家,只有英國與愛爾蘭;韓國證所稅只針對上市時之新股課徵;美國、日本課證所稅,但不課證交稅。其他國家都只課證交稅。 從2008年馬英九當選後,因為兩岸關係和解,三通及陸客來台,遺贈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降低等,造成資金回流,從民進黨執政八年淨流出八兆變淨流入(第一年即一兆元)。其次大陸台商鮭魚回流。日本大地震後,日商來台投資也日漸增加,這股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增加就業的良性發展趨勢正持續中。雖經歷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等,台灣經濟成長率仍再度領先亞洲四小龍。 但如今馬政府的勞工政策及租稅政策都在遏止經濟發展的動能。在此刻國際經濟情勢未明朗,貿然推出「證所稅」造成經濟發展中的逆流,是否會倒轉過去四年良性發展的趨勢?
~刊載於
【後記】 其實證所稅在當初提案時,執政黨內部就未達成共識,據參與最後一次會議成員稱,當晚在總統府討論時,除了劉部長外,其他人(含蕭副總統、王院長)均反對。惟在劉部長一人堅持下,由馬總統背書,交陳冲院長第二天提出修正版。因此證所稅不是國民黨的多數共識決,也未協調過立法院;再加上民間投資散戶激烈反對,對立委形成壓力。因此今天國民黨立法委員造反有理。 有一位證券界權威跟民進黨高層說,你們盡管去支持證所稅,只要一通過,國民黨就崩盤。因為證券市場依參與金額可能散戶只佔三分之一,但是依開戶戶數,可能散戶佔八成。證所稅徵收,影響的絕非兩萬人。 劉部長學問好,口才佳,惟欠缺實務經驗。虛心與證券界及財稅資料中心研究可行性後,再來堅持理想。 南方朔近年批評馬總統的文章雖有些苛刻,我並不盡然同意。但是最近一篇談「歷史定位」的文章卻非常值得馬總統仔細品味。施政是為全民謀福利,不是為了歷史地位。改革是讓多數人更幸福,而不應造成天怒人怨。宋朝王安石變法,立意雖好,卻不得民心,最後失敗,還拖垮大宋江山。歷史的殷鑑值得警惕。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