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1 15:45:37瀏覽1363|回應3|推薦16 | |
政客與名嘴在每天call in節目中,將台灣經濟批評的一文不值,實際未必如此不堪。今年經濟不振的短期因素是歐債危機,各國經濟成長都滯緩,台灣也不例外。而長期的癥結與展望又如何呢? 一、經濟不振的長期癥結 (1)外銷導向: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7.28%,幾乎是全球最高,某些產業外銷更佔九成以上。當全球不景氣來臨,世界出口市場萎縮,出口依存度愈高的地區,受創愈嚴重。 (2)產業外移:中國經濟崛起,台商工廠紛紛西遷。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例自2000年13.3%,升至2009年47.9%;資訊電子同期間更從25%,升至82%。業績雖在台灣,就業機會卻在大陸。 (3)閉關鎖國:戒急用忍十二年之久。兩岸不相往來,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台灣地位日漸孤立。各國間紛紛簽訂FTA,雙方貿易享有關稅優惠,台灣因此失去競爭優勢。 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貿易佔各國總貿易額之比重(2008年):南韓44%、中國25%、東協十國33%、印度23%、日本11%,台灣僅< 1%。 (4)投資障礙:台灣投資率逐年下降,從1990年代28%,降至民進黨執政時期(2000~2007年)23%,到目前只有17%。投資不振與社會民情也有關,如石化業近年最大的國光石化數千億元的投資案,因強烈環保意識而取消。新加坡近年賴以繁榮成長的「博奕」事業,在社會輿情壓力下,也遭澎湖地方否決。其實新加坡的博奕只佔5%,而其他95%是國際休閒、觀光帶來的收益。 二、展望台灣經濟的前景 展望全球經濟前景,有下列幾項好徵兆: (1)歐債危機出現曙光 2012年9月德國憲法法庭決定支持「歐洲穩定機制」(ESM)為歐元區設立永久性紓困基金,除掉最大障礙。歐洲央行也宣佈,在特定狀況下,會無限制地買進歐”豬”國家的債券。 「經濟學人」分析,這些決策的意義在於:(a)歐洲能建立起一個更持久的貨幣聯盟;(b)歐洲央行願意成為危急時最後的借款人。 歐洲危機可能因此進入正向循環:投資人對於歐元會崩潰的預期下降;主權國家公債殖利率回歸常軌;債務國的財政改善;最後實體經濟復甦。 同時歐豬四國經常性赤字已日漸縮小,2008~2011年希臘減少54%,同期間西班牙減少50%、葡萄牙減少40%,希臘出口已恢復2007年水準,義大利今年上半貿易逆差近乎零,出口勁揚,進口減少。 (2)中國未來廿年保八不難 中國有「後發優勢」,在先進國家已有的技術與產業基礎上,引進或模仿。 林毅夫分析2008年時,依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人均所得只有美國的21%而已;這相當於1951年的日本,以及1977年的韓國。日本自1951年起的20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平均9.2%;韓國從1977年起20年,則平均成長7.6%。預期中國未來廿年持續成長8%不困難。 (3)資訊電子的創新成長 雖然筆電(NB)今年景氣走下坡,惟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市場正方興未艾。預計2013年智慧型手機將出貨8.3億支,成長20%。佔智慧型手機售價30%的組裝及零組件大多控制在台商手中。此外,平板電腦、Utrabook及大陸平價手機盛行,都將帶出另一波的創新型需求。 (4)美國經濟緩慢復甦中:如失業率下降、消費成長、出口增加等。惟還要觀察大選之後續發展。 (5)拓展國際合作有成: 馬政府上台,改善兩岸關係,台灣與大陸登記ECFA後,台灣又陸續推動與新加坡、以色列、紐西蘭及印尼等,簽訂雙邊貿易協定(FTA),預期年底多可完成簽約。 同時美國也已派員來台,談「台美經貿與投資架構協定」(TIFA)。 (6)台商回流與引入日本技術: 大陸近年工資快速增加,沿海地區「騰籠換鳥」,台商很多已不再享有過去的優惠條件;回台投資的現象日漸增加。同時日本因為升值或看好中國市場,希望來台投資生產,與台商合作拓展中國市場。 此次歐債危機經濟衰退與2001年網路泡沫化 -1.65%、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 -1.81%相比,還不算最壞;而過去更糟的日子我們都挺過來了。如2009年最壞景氣過去後,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10.7%以上。因此對來年經濟無需過度擔心,不必太在意名嘴與政客的危言聳聽。 ~刊載於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