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懷念母親(一) -永遠的遺憾(上)
2014/06/09 14:07:46瀏覽911|回應0|推薦10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思親篇》

    母親是外公家的獨生女,深得外公鍾愛,嫁到張家,正是祖父的染料經銷事業的鼎盛時期。母親當了少奶奶,家中又有大伯母、二伯母當家,母親並未受過大戶人家小媳婦的委屈。隨即大哥忠棟、二哥忠樑、大姐忠華接踵出生。

惟好景不常,抗戰開始,祖父全家從漢口遷無錫,家道中落。父親任職中央通訊社,再隨政府播遷重慶李子壩,抗戰八年,二姐忠敏及我先後出生在重慶。在父親微薄薪水及抗戰時期極差的物質條件下,母親從嬌嬌女,開始承擔一大家子的生計,斤斤算計柴米油鹽。

民國35年抗戰勝利第二年,舉家隨中央社遷回南京,父親又晉升為一級主管。我們家配有官邸、黃包車及車夫,那是家中光景最好的黃金歲月。大弟忠業在此出生,大哥也考入中央大學附屬中學,當時是南京最頂尖的中學,也是一些權貴子弟的首選。

好日子不長,國共戰爭又起,父親決定全家遷至福州避戰亂。中央社福州分社社長周紹高先生是父親的至交,也是我的乾爹。但父親有公職在身,不克分身,就由母親帶著全家八口,其中未成年兄弟姊妹六人,加上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外婆。車經杭州,四叔時任杭州分社社長,接獲父親通知,我們全家要遷往福州,立刻將我全家攔截。四叔認為福州地處偏遠,外地人容易水土不服,萬一有狀況,鞭長莫及。一家老小,乏人照顧。四叔即刻通知父親,改變目的地,杭州小住幾日即回上海,38年轉來台灣。事後我們全家多感念四叔及時作的明智之舉,否則我們將淪陷大陸,恐避不了「黑五類」、「下放」、「勞改」等文化大革命的劫難。

民國38年,母親帶全家(外婆,及我兄弟姊妹七人,外加老僕人穆媽)在基隆下船,台北找不着可容我全家寄身的宿舍,父親找到中央社台南辦公處空間很大,有公用的廚廁外,我家分得三間臥室,一間餐廳,在當時已十分闊綽。父親仍留在台北工作,台南一家大小都由母親張羅,當時年齡稍長的大哥、二哥也只是高中生,其他則多未入學。

台灣早年(1950~1970)政治風雨飄搖,經濟凋敝,物質條件十分艱困。經濟環境已在「台南歲月」寅支卯糧的日子中敘述過。再就是營養不良,容易生病。先有外婆的胃病,再是每年冬天大姐的氣喘,其他兄弟姊妹也是小病不斷。

大姐氣喘發作,終夜無法成眠,母親也只好撐著身體,陪伴她。生病時大姐痛苦抱怨,母親也只有無奈承受,是身體與心理雙重折磨。半夜聽到母親禱告,呼求上帝,這是她痛苦不堪唯一的紓壓。我們年少也無能為力為母親分憂分勞。

父親常年工作在外地,大哥、二哥不久也都到外埠求學,一念台大,一進海軍官校。母親承擔了家中所有的重擔,籌措日常開支,修護房屋漏水,防範颱風,關心兄弟姊妹的學業,到學校與老師交涉。家的裡外都是母親在打理,生活的壓力也讓她常愁眉不展,難免會抱怨,不順心時也會斥責我們,我年少無知,還怨母親怎麼這麼不開心。及至年長才逐漸能體會,但已來不及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0313&aid=1401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