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孝惇獻身
2014/05/12 15:18:58瀏覽1740|回應1|推薦5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生活篇》

我們從小就帶兩個孩子-孝愷、孝惇每星期天上台北懷寧浸信會禮拜。但是影響孝惇生命轉變的卻是在台北靈糧堂。1980年前後,我的母會在林口植堂(林口浸信會前身),我們夫婦受派前往支援三年。剛開始林口教會規模尚小,沒有孝惇適合的兒童聚會。因此我們將他帶到和平東路住家附近的「靈糧堂」,由孝惇在北師附小同學陳可涵的母親,週日帶他們參加靈糧堂兒童主日學,受輔導老師施美妃的教導與帶領,建立了孝惇信仰生命的基礎。

孝惇自小聰穎,從北師附小畢業,甄選上金華國中美術班;國中畢業又推甄進入建國中學。因為幼時的信仰基礎,小學、國中,無論課業多繁重他都維持週日上教堂,積極參與教會活動,功課仍能應付自如。

建國中學期間,他加入建中基督徒團契(信望愛社)。又碰到一位好輔導林幼君師母,她教導學生奉獻的真諦。孝惇高一正逢921大地震,「信望愛社」組成服務隊到南投,為災區中、小學生辦活動營會,帶團康,激勵學生,成效甚獲好評。「信望愛社」還獲選為當年度建中最績優之社團,受到表揚。學校並指定此活動作為學生社會服務之學分,因此以後年年舉辦,不限基督徒參與。校園團契此類活動已擴大到全省其他高中。甚至也有國中搭配高中團契一齊為偏遠窮困地區孩童服務,得到學校及家長十分正面之迴響。

孝惇建中三年一直是信望愛社的核心幹部,高二甚至當過主席。也孕育他投身學生輔導工作之心志。高二那年,孝惇即表示大學畢業要去校園團契。我告訴他時間還早,多考慮,多禱告。

考大學,他又如願通過甄試,可以進交大電子系及台大工管系,我希望他將來當電子新貴。他卻選擇台大工管系,因為就近可以服事建中的學弟。大學期間孝惇依然熱心教會的學青工作,及中學團契;後來被派去輔導南港育成高中團契。大二升大三時,孝惇再度表示:「上帝給您們兩個兒子,又賜您們如此豐厚之物質條件,您們捨不捨得奉獻一個兒子給上帝?」我回覆孝惇:「我們捨得,只是你要想清楚,有一天你的同學飛黃騰達後,你會不會後悔?

大學畢業後,孝惇在台北動物園服替代役,同時在華神上延伸制。上過吳獻章老師及魏啟源老師的課。一日與我從未謀面的魏老師主動打電話給我,他說張孝惇很有潛力作學問,並認為台灣缺乏神學教育的師資,希望張孝惇能繼續進修。

我也正有此意,希望孝惇進校園團契事奉前,能多讀點書,更希望他去國外見見世面。魏老師則希望他至少要念到道學碩士。我與孝惇爭辯再三,他妥協我的要求,勉強同意出國唸書一年。於是孝惇申請到美國福音派神學院的典範,波士頓的Golden Conwell入學許可。一年學習甚有心得,即表示要唸完道學碩士再回來,這是上帝的帶領,也符合我的期待。

2012年他順利取得道學碩士,回國加入校園團契,在淡江大學、中崙高中輔導學生。次年又調往台中,在中部各大學事奉,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希望他事奉一、兩年後再出去攻讀博士,將來無論繼續學生事工,或牧會,或從事神學教育都有不同的境界。

許多朋友都好奇問我:「為何唸到台大畢業,還要去當傳道人?」我引述以前康寧祥競選演講時所說的話:「從歷史看第一代為『建國』多是軍事、政治人才。第二代要『治國』,多以經濟、法律、科技、經世致用為主。到了第三代,物質豐裕後,一個正常的國家需要有文學、藝術、哲學人才,以提升社會境界,充實精神的文明,中外皆然。」

近日又發現,社會上台大、清大、交大畢業生留學國外,再轉唸神學,回國獻身教會及社會公益事業的人已愈來愈多。表示我們的社會及一些開明的家長,已漸漸不以功利衡量下一代的價值。

何況我們家四代都有基督教淵源。正如內人所述:「比起耶穌的捨命與大愛,我們奉獻兒子當傳道,又有甚麼難捨。」再說早年戴德生等許多歐美傳教士將福音傳給中國人。在台灣各地的基督教醫院都有基督徒醫師及傳教士為台灣弱勢同胞奉獻,犧牲的榜樣,值得我們效法。

年輕時唱詩歌「將你最好的獻與主」,深受感動,但在現實的壓力下,大半生都為世界的功名利祿而活。如今孝惇能為我們全家奉獻給福音事工,也了了我的心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0313&aid=13274432

 回應文章

njmoza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13 11:39
恭喜弟兄,有此佳兒。將最好的奉獻給主,不愧忠心管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