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反服貿的非經濟因素
2014/05/02 13:54:43瀏覽1719|回應0|推薦14

「反服貿」背後的非經濟因素是政治的「反中與恐中」、社會的「排富與反商」。政治上怕兩岸關係愈走愈近,中國人會以商逼政。所以要閉關鎖國,再回到戒急用忍時代的思維。

不過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實施的「戒急用忍」政策是失敗的,台灣對中國出口依賴度有增無減。台商西遷,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比重也巨幅提升。再者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仍持續擴大,原因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又成為第二大內需市場。其實歐美、日本、韓國、東協也都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磁吸效應影響,在2000~2010年對中國出口依存度也都同步提高。

反觀台灣內需市場小,因此以貿易立國;又缺乏自然資源,石油、煤、鐵砂、小麥、大豆、玉米、棉花全賴進口,故只能順應世界潮流。

經濟與政治是分不開的,經濟好,未必政治安定;但經濟不好,出口衰退,廠商外移或減產,都會影響失業增加、工資停滯,社會必然動盪不安。

「社會」因為近年全球經濟不振,台灣出口萎縮,失業增加,工資停滯;但房價卻持續上漲,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人有強烈的被剝奪感與挫折感。但是「反服貿」非僅無法解決問題,甚至適得其反。如果兩岸貿易協議簽不成,則台灣經貿地位將更形孤立,台商失去競爭力勢必關廠或外移,失業問題會更加嚴重。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0313&aid=1299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