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13 13:29:28瀏覽296|回應2|推薦25 | |
(圖文轉貼自博客來書店) 導讀 愛「懶」才會贏? 沈雲驄 這麼說吧 :假如你非常滿意自己目前的工作與生活,抱歉(或者該說,恭喜),你並不需要這本書;如果你對於未來,充滿自信非常篤定,沒有徬徨更沒有不安,這本書除了博你一笑,大概不會有什麼實際的幫助。 這本《日安,懶惰》(Bonjour paresse),是為那些每天埋頭忙碌不已的上班族而寫的。假如,你覺得自己很忙,而且想不通為什麼無論自己再怎麼加班,都無法擺脫無窮無盡的工作,甚至還覺得可能是自己不夠努力,這,是一本為你而寫、你也一定要看的書。 勁爆的法國女經濟學家珂琳娜.梅耶(Corinne Maier)在書中將告訴你,問題不出在你,而是企業。別再盲目相信企業灌輸在你腦袋裡的那套狗屎成功論,想要重拾生命中的快樂與意義,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工作,而是更少。一如書名,梅耶建議你:偷懶。可能的話,每週只要工作二又二分之一天。上班,能混則混;面對長官,能裝則裝。盡量裝做自己很忙碌,實際上盡量找機會摸魚。總之,每天告訴自己:偷懶萬歲!這,才是真正快樂成功的人生。 橫掃歐洲暢銷排行榜,熱賣百萬冊 偷懶?有沒搞錯?隨便路上抓個人來問,都會告訴你,做人當然要努力,愛拚,當然才會贏。尤其,面對這麼快速變化的經濟情勢,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努力「拚」,都未必能成功,怎能要我偷懶? 《日安,懶惰》這本書最令人跌破眼鏡的,還不是提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主張,更驚人的是,這樣一本主張與人們傳統認知背道而馳的小書,居然大賣特賣。最早出版這本書的,是法國一家規模極小、知名度也不高的?ditions Michalon出版社。該出版社當時願意出這本書,純粹只是覺得梅耶的文筆幽默,而且所提出的主張頗有趣,並沒有指望這本書能賣出多少本。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後,在沒有廣告、也沒舉辦什麼促銷活動的情況下,銷售扶搖直上。短短三個月之內,就在法國登上許多書店的暢銷排行榜第一名,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暢銷書。在亞馬遜書店的法文書中,銷售量也遙遙領先其他作品。 讓人跌破眼鏡的還不只如此。這本書很快就被翻譯成德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等文字,而且幾乎都在出版後快速竄上各大書店的暢銷排行榜!就這樣,《日安,懶惰》成了近年來,整個歐洲出版界最具爭議性的暢銷著作之一,更引起企業界的高度重視。一時之間,這股討論的熱潮,從歐洲大陸跨越大西洋,一直蔓延到美國。截至繁體中文版出版為止,《日安,懶惰》已經被翻譯為至少二十五種文字,暢銷逼近百萬本。 這麼忙碌,值得嗎? 職場專家、企管專家與經濟學家都在好奇:為什麼?為什麼這樣一本書,會引起如此驚人的共鳴?銷售成績可以擊敗許多當代的重量級企管著作,引起上班族的重視? 以這本《日安,懶惰》掀起風暴的梅耶,不是企管大師,也不是什麼職場名嘴,只是一個出身法國標準中產階級家庭的上班族。父親是鋁品商人的梅耶,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相當於英國的倫敦政經學院),後來取得經濟學與心理分析的博士學位。雖然在出這本書之前寫過八本書,但是其中大都是關於心理分析,還有一些是討論戴高樂主義或科學家巴斯妥(Louis Pasteur),沒有一本跟職場有關。 不過,梅耶上班族的身分,讓她對上班這件事有深刻的體認以及第一手的觀察。寫這本書的期間,她在法國國營的法國電力公司(Electricit? de France,簡稱EDF)擔任經濟學家。本來是全職,後來改成半職,因為她想利用「沒上班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本書,據她在出版之後說,就是利用不上班的時間完成的。 這麼說顯然並沒有讓她所服務的EDF釋懷。由於書中的觀點實在勁爆,勁爆到讓她當時的主管們個個臉上無光,因此就在本書出版後沒多久,她被要求暫時停職「察看」。然而,遭到停職的梅耶,卻立即獲得工會的力挺,也掀起輿論對EDF的大加撻伐,連帶炒熱了《日安,懶惰》的買氣,也讓更多法國上班族選擇中斷手邊的工作,停下腳步思考梅耶在書中的啟示,紛紛反省:這麼忙碌,值得嗎? 忙碌的你,一點也不孤單 忙碌,也許正是《日安,懶惰》能在全球各地引爆話題的原因。這本書雖然是幽默小品,觸碰的卻是當代職場非常嚴肅的課題。 包括華人世界在內,從法國到美國到亞洲,所有職場調查都指著相同的方向:上班族愈來愈忙碌,卻愈來愈沒安全感。新科技,照理說應該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結果反而讓我們在追逐科技的路上焦慮不已;新經濟,照理說也要讓我們工作得更聰明、更有效率,結果換來的是更多永無休止的任務。怎回事啊? 其實,上班族過度忙碌的跡象,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經引起注意。哈佛大學教授茱麗葉.史考爾(Juliet Schor)在她一九九一年出版的《工作過度的美國人》(The Overworked American)中就指出,美國人已經陷入瘋狂工作的惡性循環;稍後幾年,無論是霍奇斯柴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被時間綁死》(The Time Bind)一書,或是康乃爾大學一九九九年的調查,還是美國家庭與工作協會(Families and Work Institute)在二OO一年的電話訪問,都發現 :上班族花在工作的時間,愈來愈長。假如這個情況繼續惡化,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也預測,到了二O一四年,美國人平均一年將工作超過三千小時! 上班族過度忙碌的現象也引起官員、媒體與管理學者的注意。在柯林頓時代擔任勞工部長的羅伯.萊奇(Robert Reich),自己就是不堪工作負荷的代表。他在辭職之後寫了一本《賣命工作的誘惑》(The Future of Success)。在書中,萊奇分析了新經濟為美國上班族所造成的困擾,建議大家要「懂得善用科技,不要為科技所用」。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理查.丹肯(Richard Donkin),也一度為了擺脫無窮盡的忙碌,而決定犧牲一年的收入休假去,期間完成了《血、汗與淚水》(Blood, Sweat & Tears),書中回顧人類工作歷史的同時,再度讓我們看見現實職場中許多的虛妄。 因此,許多要大家放慢腳步、認真休閒的書,也應運而生。例如湯姆.霍奇金森(Tom Hodgkinson)的《如何靜止》(How to be Idle)、柴林斯基(Ernie J. Zelinski)的《樂在不工作》(The Joy of Not Working),以及《商業倫理期刊》副總編輯、哲學教授艾爾.基尼(Al Gini)的《懶惰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azy)等等,都試圖把讀者引進一個比較不那麼忙碌的世界。賓州州立大學的兩位教授John Robinson與Geoffrey Godbey更啟動了一連串關於休閒生活的研究。後來,連醫學界也加入研究的行列,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與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NIOSH)、英國的愛塞克斯大學等許多研究機構,都透過長期的調查結果指出:過於忙碌,有害健康,建議上班族應該多休息、多娛樂。 基本上,對於上班族是否該擺脫忙碌的工作,找機會玩樂,大多數企管與職場專家都傾向樂觀其成。例如艾力克.愛爾伯(Eric Albert)在他的《我幹嘛工作》(Why I would work)中,認為上班族確實壓力太大,也同意現有的狀況非常棘手,但是仍然積極地鼓勵企業與員工「理性」地面對,共同制定一個能顧全企業與員工「利益平衡」的新「架構」。「我們其實還有很多選擇,」愛爾伯說。 偷懶,真的比較快樂 問題就出在,這些企管與職場專家口中可以讓人比較不忙碌的「很多選擇」,仔細看,幾乎都是海市蜃樓。舉例來說吧。有人說,網路科技的出現,讓企業可以更有彈性,上班族可以免於上下班的苦惱,可以回家當個不用通車、愛睡多晚就睡多晚的快樂SOHO族。聽起來不錯,實際上沒那麼可行。告別公司回家的SOHO族大都收入不穩定,還必須忍受手續麻煩的勞健保、沒有退休保障的法規。在網路科技普及後這十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原先歡天喜地回家去的SOHO族,被迫拉下臉、忍著氣,回到職場繼續過著忙碌的日子。 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那種總是積極樂觀勸人先苦後甘的論調,梅耶根本嗤之以鼻。在這部被譽為「法國版的呆伯特法則」的《日安,懶惰》中,梅耶指出,上班族之所以這麼忙碌,而且忙了半天,還未必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獲得更安穩的未來,其中最大、最大的關鍵,就是在於:現代企業的運作方式,早就出了問題。而且,沒救了! 過去──至少我們都這樣相信──企業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是上班族賺錢之外,贏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溫床。然而,這種情況已經不復存了。如今,企業成了少數人成就自己、攫取財富的工具,廣大的上班族,照梅耶的說法,不過是顆「被做了手腳的骰子」,只有被玩的份。 太悲觀?太消極?你也許還在如此質疑,相信著,只要你繼續努力,就有苦盡甘來的一天。但是梅耶認為:別傻了!不可能!現代企業,她認為,已經走到了死胡同。假如不整個推翻重來,所有身處其中的上班族,勢必得一輩子繼續忙碌下去,不管你是白領藍領,不管你是高階低階,都是現代版的奴隸,不會有真正的自由,也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未來。而在推翻現在的企業之前──畢竟,我們都知道,很不容易──你也別期待繼續的忙碌下去,真的會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未來。「偷懶吧,」梅耶說,這是唯一能給你帶來最實際快樂的方法。 真的嗎?偷懶,真的比忙碌快樂?愛拚……不,愛「懶」,才會贏?看看梅耶接下來怎麼說吧。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