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31 10:04:22瀏覽1425|回應0|推薦5 | |
如果你看過畢卡索的畫,想試著從畫中的世界尋求一種整體的印象,站在畫前的你,可能已經變換過許多不同扭曲變形的表情,企圖捕捉知性的理解。雖然是自然的形象,但畫家已經將自然形象中某些基本輪廓抽離出來,打散之後再重新組合,只運用一些幾何圖形或色彩的搭配,表現出某種特定或非特定的意念。與其說自己的感情與創作者契合,倒不如說自己為自己萌發的意念動容,如果讀了村上春樹的作品而感動的話,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日常片斷所喚起的氣氛,能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所使然。氛圍存留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空白裡,這早已經是累積在你的意念中的,透過村上春樹感情擴散了,昇華了! 一九六O年代的社會環境,幾乎是配合著全世界的脈動,所謂六O年代的因為得到感性解放,披頭四、鮑比狄倫充斥在社會每一游離的空氣中,而這種特有的不自由(政治)與自由(音樂)微妙共存所產生外表看似輕鬆的虛無主義,背後其實隱藏著絕望,這種政治與音樂雙重意識下所產生的矛盾,村上春樹的獨特風格隱然可見。他曾經提及:「其實我也有不喜歡的事,或有血有肉的經驗,曾經騙過人,也被別人騙過...不過我覺得都市有許多值得批評的地方,這種享受消費的生活,總不能永久繼續下去,有一天終會崩潰消失...感覺到他對真實生活的抗拒,甚至無所認同,在其意識中對於過去是佔有相當緬懷份量的。當在生命中最輝煌處已經成為過去式,但那只是在時間上的定義,在人的潛意識裡,是一種反覆不斷出現的經驗。」由此,人們就可能一直處於回憶緬懷的狀態中,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反覆出現的六O年代爵士唱片,電影、外國小說、甚至小說中人物所尋求的過程亦是一種不斷回憶的動作。最終尋得的,卻不得已在生命中抽離出某些東西,在《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中,當主角終得尋至「三把式太空船」文靜的「她」,突然一個念頭,「我們所共有的東西,只不過是在好久前已經死去的時間片斷而已。雖然如此,那溫暖的感覺至少還像古老的光一樣,到現在還在我心中繼續徘徊著。而且死捉住我,將我再度丟進虛無的坩鍋之前的短暫時間內,我還是會伴著那光一起前進吧!」千辛萬苦尋來的,卻又掉落到無底的強烈失落中。《尋羊冒險記》至中在「老鼠」 (書中角色名)的身體裡尋得的,對於老鼠而言「那就好比把一切都吞進去的坩鍋一樣。美的讓人發暈,而且邪惡的令人討厭。如果身體被埋進裡面,一切都消失了。意識也好,價值觀也好,感情也好,痛苦也好,一切都消失了!很接近所有生命的根源出現於宇宙中的一點時的動力一樣的東西。」所抽離出的是回憶無法滿足現世的部分,不得已逃離或放棄。有的評論家對於村上春樹在都市意識型態中冠上「疏離」的帽子,其實只是村上春樹與現世沒有交集,且呈現相當程度的落差使然,在他的作品中極少感受到八O年代以後所呈現的社會面,所見的是在其個人背景環境所營造出來的氣氛,當年的輝煌時代畢竟與八O與九O年代有一段距離。 正因為村上春樹不刻意明白的表達什麼主題,只將片斷的都市生活以「多感」的方式去接受。在語言和述說者本人之間,幸福的一致已經完全隔離的今天,對於「生存的真實性」的解釋已經不合時,對於整個意念的傳達,語言已經不是主體的裝飾物,而是主體的本身了!語言在他的小說中是以一種近乎格言式抽象會話存在。而所謂格言,通常是將可以用一百句話說明的某種印象,或理論的展開只以一句話來表達。也就是將多餘的語言削除,精練成純粹結晶的世界。例如:「疲倦是怎麼樣的感覺呢?」女孩問。「感情的部分都變得不明確。對自己憐憫,對別人憤怒,對別人憐憫,對自己憤怒!就是那麼回事啊!」「這些我全都不太明白呀!」「最後會變得什麼都不明白了,就像把塗了各種顏色的格子轉動起來一樣,轉的越快區別越不明確,結果變成一片渾沌。」這樣格式的對話不僅不虛假更表現出生命強烈的真實感受,而如此的生動自然是融入於非現實,更為抽象的文體中的。 除了語言,村上春樹運用「數字」將他所要傳達的意念映象化的顯示出來。《聽風的歌》中「我不斷思考有關人類存在的理由,因此養成一種奇妙的怪癖,那就是一切事物非要換算成數值不可的怪癖。一上電車就開始算乘客的人數,算階梯的級數,只要一閒下來就數脈搏。根據當時的紀錄,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五日到次年四月三日為止的期間內,我一共去上三百五十八節課,做愛五十四次,抽了六千九百二十一根香煙。」不斷將所呈現的情境換算成數字,並傳達給別人某種東西,好像非得經過這種歷程,他才真正的存在,但他所失望的是當些符號無法在我們心中轉換成理解的語言,他頓時又失去存在的理由,落入了孤單的悲情中。裝飾物,而是主體的本身了! 雖然再拿起村上春樹的作品仍得拼湊每個片斷的情緒,但是彷彿已無形被那股氣味浸染的滿身恣意,薰陶的一身華麗之後,舔的嘴邊,若有疏離的苦味悵然,表示已經感受到村上春樹,並且把感情交付給他了! 感受村上春樹的電影:Tony Takitani (2004)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