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1 01:16:35瀏覽1807|回應4|推薦47 | |
寫在前頭: 拙作於1995年5月發表於《美佛慧訊》39期近日同修重新掃瞄整理貼上《美佛慧訊》的官方網站,於此貼上分享讀友。 學佛者自身體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法喜之後,總希望把人世間妙法,介紹給自己的親友,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好處。然而,每一個人的思想不一,生活環境也不盡相同,同住一個屋簷下,如何使親人接受佛法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 一個學佛者,如果和未學佛之前沒什麼兩樣,惡習一籮筐,出口惡言,待人刻薄,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又不知(肯)體諒(貼)他人,這樣的行徑如何去感化他人學佛呢?當您改掉以前的惡習之後,旁邊的朋友自然會很樂於與您為友,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不動聲色的,就可以傳達給親友。由此看來,建設佛化家庭,就必須先從本身開始,腳踏實地的實踐。 佛教講慈悲喜捨,強調慈悲。做為一個學佛人自然要學習佛陀的慈悲精神,展現慈悲的氣質,並從日常生活中開始歷練,從行住坐臥中來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對待家人與同事,和諧有禮,處事不疾不徐,凡事按步就班處理,人非草木,時日一久,四週的人自然能體會出這種無形說法,引發他人學佛的興趣與信心。 而展現「學佛的氣質」並非只坐在禪椅上打坐修練,也不是在佛像前誦經、拜佛、持咒等,這些只是幫助我們,使我們的身心得到安頓,達到定境,有了這種定境和信心之後,還需要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實踐。就像讀書能充實我們的內涵,而這種內涵仍須透過我們的言行舉止,才能展現出來一樣。 我國有句名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佛也是如此,家若沒持好,如何談學佛呢?師父們也常教導我們「學佛要先學做人」,而家正是學做人的最好地方。 有些佛友非常熱心,一有空就到道場裡奉獻作功德,在道場裡或掃地、擦桌椅,或聽經、拜懺,非常認真,可是一回家後就若判兩人,使人難以相信同樣的人會有兩種極端之舉! 還有些人一心想修行,想解脫,非常精進用功,念珠不離手,不管是工作或在家,口中念念有詞,對家人卻視若無睹,也不想幫忙家務,於是當妻女要求一道去旅行渡假時,他說:「最好的景色已在我心!」或「最好的天地在西方!」當妻子要求陪她去買菜時,他開車子將妻子送到超市門口,自己在車上用功(念佛或持咒),如此這般,長久下來,非但使家人對他學佛的行徑產生反感,甚至口出惡言,開始批判佛教,導致婚姻亮起了紅燈。 於當事者而言,他非常精進用功,但卻也種下了家人造口業的助緣!斷了家人學佛、成佛之路!間接的,使他周圍的朋友起了疑心,心想,學佛如果學到妻離子散,學到行徑怪異,這樣的學佛方式,不學也罷!除此,筆者也常接到一些家長的電話,表示他們的孩子去參加佛教活動後,回家要求吃素,並擔心將來他們的子女會不會走上出家之路?正因為一般人以為「燒香、拜拜」就是佛教,對佛(佛祖)是什麼?為何要學佛?認識不清,以為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出家,有了這種思想和觀念,自然會產生這種害怕孩子學佛的心理。 因此,做為一個學佛者,最重要的就是把家先管好,把眷屬打點妥,行有餘力再去奉獻作功德。學佛之後,若能實踐佛教的「慈、悲、喜、捨」,將這四字確確實實的用在家人身上,使家人感受到學佛的好處,得到法喜之後,原來想去道場奉獻只有一份力量的,現在因全家一起學佛,去奉獻、去布施的力量就增加了數倍! 在家庭中,原來菩提道上只有您獨行,逆境一來也許全軍覆沒,如今因學佛而感化了家人一起走上菩提路,大家互相鼓勵,於是當您想偷懶時,這些菩提眷屬就會提醒您、鼓勵您。「家」不是學佛的絆腳石,而是學佛的增上力。至於如何運用,則要看自己的取捨,和如何掌握了。 有了這一層的體認,當逆境來時,我們就有信心去突破,遇到難以相處的眷屬時,也能體認 「因緣果報」,高高興興地還債,歡歡喜喜地清。正因為有了這層認知,在還債、清債之中,就有一份感恩,一份清涼和法喜,如此債越還越輕,終有「無債一身輕」的時候,屆時還怕對方不來助我們一臂之力,共同走向菩提大道嗎? 感恩是建設佛化家庭的開始,感恩是學佛的原動力。人有了感恩就能源源不斷流露出法喜和動力。 感恩使我更堅定、更勇敢走在菩提道上,從獨自學佛開始,到全家一起走在菩提道上,時時刻刻,都使我沐浴在佛光之中,使我一路順順暢暢地行去。夜深人靜,獨自省思,自己何德何能,有此福報得遇善法,又有因緣得善知識教導!有時想想,這種「順境」實在順得太不可思議!彷彿冥冥之中得佛菩薩護佑,連跌的疼倒的痛,都沒機會去體驗!從省思中,我告訴自己,要盡形壽護持佛教以報佛恩! 從我學佛開始,感覺上路特別寬廣,我家同修和我分別在台灣電力公司服務十年之後,他來美國深造,七個月後我攜兩子來美依親,伴公子讀書。從此,一路平順得出奇,從請獎學金、就業、購屋、及至學佛、考駕照,一路通行無阻,這種順境不能不說是奇蹟,是佛光之佑! 回想我一介女子,獨自帶著一個五歲,一個二十個月的孩子,外加四個大皮箱,兩個重得每走三步路就得停下來鬆鬆手的手提行李,頭一次離開台灣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家,我沒有害怕,背上背著小的孩子,兩手拎著手提行李,老大則抓著我的手提包,一路篤篤定定地,一步步走過來。從日本轉機開始,就有善心人士伸出援手,有的幫我提行李,有的幫我帶孩子,使我順利抵達美國,展開我一連串不可思議的順境生活。 在順境中雖然有法喜,但更多的是感恩。 初抵美國,我們住在中部的俄亥俄州,猶記當時從報上讀到「美國佛教會佛七」,讀到「佛書流通」的啟事時,內心十分嚮往,無奈當時孩子還小,加以伴公子讀書,時間與經濟都不容許我到紐約聞法共修。我雖然渴盼,但不動聲色,默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暇時早晚定課,頌經回向。同修畢業後舉家搬到馬利蘭州就業,我告訴自己紐約是近了。但仍沒有機緣到紐約親近莊嚴寺。 在馬利蘭州期間,因緣成熟,數位素未謀面的佛友,在佛菩薩的安排之下,竟然能把點串成線,成立慈恩念佛會(華府佛教會的前身),在傳榮法師帶領之下,大家在葉媽媽家(葉簡金老菩薩)定期聚會共修。師父帶領我們念佛、繞佛、誦阿彌陀經、靜坐,開示阿彌陀經,那是我學佛數年後第一次去參加共修。 接著我們這批佛教的新生兒,知道懺雲老和尚要到加州洛城弘法,竟自不量力地恭請老和尚來華府佛光普照。承老和尚慈悲,在華府帶領我們共修數日,吸引各地佛教朋友(如許巍文教授 、楊雲唐、郭惠瑛…等),大家素昧生平,但在佛光注照下,彼此相處如家人,不但奠定了往後華府佛教會的基石,更使這些分散各地社團中的堅份子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共同護持佛教。 一九八六年,我們在華府仍沒一處遮風避雨的道場,大家輪流在佛友家聚會共修。這一年,我家同修想換工作,他告訴我新工作附近有個莊嚴寺,我聽後心想,這豈不是佛菩薩的安排,就這樣我們搬來與莊嚴寺為鄰。 初到莊嚴寺,目睹雄偉的觀音殿與清幽的山水,又聽到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從捐地建寺的沈家楨居士,到師父們(仁俊法師、敏公老和尚 、聖嚴法師等)領著早期的護法居士,到荒僻的原始林中,砍木闢地、紮巾為記,一磚一瓦,一木一石,堆砌出莊嚴的道場,在感謝諸多前輩、先進無私奉獻之餘,更願盡力護持這片天地。 更深人靜,擱心自問,自己這種護持的力量實在有限,我雖渴望家人與我一起學佛,但又不能太明顯地表現出來。我告訴自己,只有從自己下手,從改造自我開始。凡事以退為進,而在「退」中,不要存有「為進」的期望,有了期望,若不能達到願望時,反生煩惱。凡事只要盡心盡力,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退時」就不會有委曲、有不平之憾,「在進時」也不會得意忘形。如此行去,不知不覺,將家人帶進佛法圈內,實踐佛化家庭的生活。耳濡目染之餘,近月來連來美團聚的公婆,用餐時也與我們一起供養,並學起靜坐、看起佛書來。公公一有空閒就捧著佛書,並說要搬來與我們同住,因為附近有個莊嚴寺。 面對這幅全家一起用功的祥和畫面,我的心除了感恩與法喜之外,還有一份使命感。學佛使我們的心胸更寬廣,使我們知道善緣來之不易,使我們更珍惜這些善緣,當善緣來時知道要好好珍惜,當善緣離去時也不會懊惱。學佛使家庭氣氛和諧,沒有所謂的婆媳問題,沒有妯娌之間的糾紛。此刻我耳畔響起了師父的開示–「當下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貪這份法喜,不執著這念意境,如此一路行去,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家庭就是道場,生活與佛法溶合為一,沒有內外之別,眾生平平等等,無有高下。願所有見聞者都有法喜。 明天就是2014年的第一天,謹此祝福格友們 來年比今年更美好,事事如意。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