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學習】其實我懂你的心
2009/02/16 20:06:24瀏覽1391|回應1|推薦13

韓愈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今日 e世代的
新新人類而言,卻不禁令老師常嘆:「難為啊!」。原因何在?是老
師跟不上時代?還是學生真的很多變?

師大校長呂溪木在一次接受訪問中,談到我們的教育是讓學生永
遠在爬峭壁,峭壁在前,而老師在後苦苦追趕,沒有迴旋的山路讓學
生慢慢走,也沒有時間讓學生調整一下步伐,或停下來欣賞山間景色
。讀書若只是爬峭壁而非走山路,教師力氣有限,確實無法帶起每一
位學生。曾經有學者認為很多學生在學校表現不好,是因為他們的學
習方式與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合。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就如同對食物口味的偏好一
樣,這與個人本身能力無關,純指個人的一種學習取向。
對應於今日
升學掛帥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老師都採取課堂講說的教學方式,而
且由於教師在求學歷程中,大部分是循規蹈矩的佼佼者,長久以來習
慣於標準答案的教學,為人師後,自然而然以自身的經驗來教導學生
,而期望學生也會有和自己一樣的成績。在這種隱性不知的自我設限
中往往忽略了學生原有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概念。更遑論教學效果的提
昇?

教育上我們常談老師需要『教育愛』,而這種教育愛,實際上就
是關心、瞭解、與接納學生的胸懷。若是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愈頻繁,
則老師就愈能透徹的瞭解學生,因而也就愈容易深入學生的「心靈」
而從事「改革」。並且因為對學生的家庭背景、能力、個性、與性向
的瞭解,老師就愈能依據學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然後才容易看見教
育效果。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pew&aid=2655063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4
2009/03/23 18:17
的確, 因材施教是因人而異, 主要是看學生的性格(包括內向或外向)/資質(學習能力與接受程度)/家庭背景及社會人際關係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