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14 06:23:09瀏覽3315|回應20|推薦187 | |
(捷運北投站月台一看板) (捷運新北投站牌樓) (捷運站前四叉路口) (北投公園前門內一景) (北投公園櫻花) 參考上圖 (北方在上 ↑ ),北投公園呈東西向狹長形,在中山路與光明路之間,北投溪(淡藍色)由東向西蜿蜒貫穿公園。文中先自四叉路口(圖左)的捷運新北投站、中和街、溫泉路、大業路、A∕公園入口,接著以逆時鐘圍繞公園內外,依序提到: 光明路側的:蓮花池,M∕北投圖書館,北投溪,K∕瀧乃湯,「吉他橋」。 中山路側的: D∕地熱谷,兒童樂園,防空洞迷宮,梅庭,露天溫泉池, L∕北投溫泉博物館;B∕凱達格蘭文化館。 這日天氣在時序上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徵。就在清晨淅瀝嘩啦的雨勢停歇後,終於第一次搭乘捷運經北投站來到睽違已久的新北投站。此時正是午間過後,多雲無雨,陽光乍隱乍現。在開往新北投的「溫泉彩繪」車廂內看到不少招遊廣告,其中一個以〈北投‧女巫的故鄉〉為標題寫到: 傳說中,雲煙飄渺的山林深處,住著一位神秘女巫 泉水‧ 為她而溫暖 百花‧ 為她而展笑顏 人們‧ 因她的美與純潔而眷戀。 — 她的名字是,珊娜賽 咦!北投不是溫泉的故鄉嗎?什麼時後變成了女巫的故鄉?著實不解,令我納悶! 走出新北投捷運站,在四叉路口旁短暫地駐足觀望,這街景似曾熟悉又顯陌生。在民國八十幾年以前的好長一段歲月裡,這兒曾經是一個單月台的小火車站,用一或二節小火車接駁新北投與北投火車站的旅客。從前中和街路口上有幾戶民宅,如今四處都變成櫛比鱗次的高樓和旅館了。 穿過斑馬線,走進北投公園,有魯花樹、白千層、椰子樹、榕樹……,枝椏綠葉葱葱,青翠盎然,又有不少花朵如杜鵑、櫻花點綴其間,嬌媚地炫耀春露已然滋潤大地。此時遊客不多,風和氣清,倘佯在綠蔭下,非常悠閒自在。不一會越過一座小拱橋,來到一個寬長約六、 穿過水泥地來到蓮池塘畔,朵朵幼蓮含苞穿出水面,尚未盛開。抬頭看到前方坡堤上一棟十來公尺咖啡色三層木造建築,樓層間有屋簷與斜邊長廊,外牆上一片片玻璃在陽光反射下呈藏青色,看不透裡面在幹嘛,風格非常獨特、神秘。「那是棟什麼樓?」忽然一位在池塘旁拍照的遊客大聲說到:「哈!妳看,就只有妳知道那是有名的北投圖書館。」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以逆時鐘方向繞著公園遊逛。 於是走過北投溪上的小橋,來到光明路,這邊除了北投圖書館外,矗立了多間豪華溫泉旅館。雖然北投第一家「瀧乃湯」溫泉浴旅館早已拆除,但是澡堂卻保留下來,隱藏在路旁樹廕下,默默地散發蒼涼古意。
(北投溪呈U字形圍繞水泥地) (蓮花池&北投圖書館,民國九十年代啟用) (光明路一景,左為北投溪) (瀧乃湯,見證北投第一家溫泉池) 沿著坡道而上,左手邊的溪床上參差許多大小不一的石頭,不少人在一處寬約六、
(溫泉鄉的新、舊吉他橋) 依著指標通過「吉他橋」,循著石階與小徑穿過公園邊緣,來到另一側中山路與中心街交口,兩棟大型溫泉旅館屹立路口,甚是搶眼。從旁邊小徑進去約二、三百多公尺就抵達「地熱谷」,從前叫「地獄谷」,出泉溫度在八十至一百度之間,是北投溪的源頭。池裡泉水終年不斷,時而縷縷清煙扶搖直上,時而滾滾濃霧瀰漫,伸手不見五指;忽而又煙渺霧淡,可見水底,景象隨著風速風向變化多端,令人驚訝! 沿著來時小徑折返走出地熱谷,路口一間小店有賣硫磺粉。此行本就沒有泡湯打算,好歹就買了一包硫磺粉帶回去享受,也算不虛此行。接著沿中山路而下,路邊山坡林樹茂密,有兒童樂園,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留下的防空洞迷宮。不一會又來到溪邊,這才恍然大悟,那些人是在溪裡享受泡腳樂趣。此時友人一時興起,也要湊熱鬧,就踩著石頭下到溪裡泡腳。「喂!水是微溫的,過來試試看嘛……」好一幅城市野趣畫面。我無動於衷,靜靜坐在石頭上欣賞、拍照。
(地熱谷入口處) (地熱谷裊裊池霧,有時清澈見底) (北投溪泡腳) (中山路二街景) 繼續順中山路而下,來到「梅庭」參觀。這棟初建於1930年代,為上、下兩層雅致的日式木造建築,陳列「千古一草聖」 相鄰梅庭只有幾步路的是「千禧湯」露天溫泉池,可供附近居民或遊客享受方便廉價的泡湯。
(梅庭入口及側面) (于右任先生筆墨) (北投公園露天溫泉池) 然後下中山路約三、 納悶的是,我從小在此成長至離開,竟不知道或憶不起〈北投‧女巫的故鄉〉與「北投石」的典故,這或許是不識真面目,只因在其中的緣故。另據館方人員表示,主要是因為許多文物圖片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公開展示的。其次,我至今對泡湯並無特別喜好,從前家住舊北投時僅泡過一、二次湯,走在這一帶的街上雖不時看到摩托車「限時專送」,並不明瞭箇中奧妙,而這些有時招來他人異樣的眼光。這有什麼好奇怪!陶淵明在千年之前不就說過:「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其實,正常或忙碌的生活,往往會讓人對身旁的景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走出溫泉博物館,來到對面的「凱達格蘭文化館」,是於民國91年正式落成啟用。二樓展出許多文物、繪圖、生活與獵狩器具。介紹中說到「凱達格蘭」一詞代表平地原住民的圖騰象徵,也具有廣義「原住民」的涵義。印象中,以前在這館址附近有一條登山石階,可通往山腰上的小學,如今因比鄰而立的大樓消失的無影無踪了。 約在下午五點一刻又回到四叉路口,仰望天空漸呈灰暗的雲幕,真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感覺。不過,此刻愁的是究竟要在這裡還是回台北吃晚餐。一倏忽被前方巍峨牌樓給吸引,不自禁地穿過斑馬線朝捷運站走去。當車子緩緩離開月台,心頭有些感觸,昔日的純樸已被今日的繁華所取代,童年的足跡如今只剩斑駁的記憶。不變的是,車窗外大屯山山峰依舊聳入雲霄,鳥瞰大地。 就在山巒從眼簾消失之際,欣然覺得這趟行程非常值得。雖然只是溫泉鄉短暫一瞥,畢竟消解不少多年來縈繞心頭的思念。
(北投溫泉博物館正門及側面,北投石,館內一景)
(凱達格蘭文化館,館內一景) (車緩緩離開月台) (車窗外的大屯山山峰) ** 謝謝電小二推薦本文於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休閒|旅人手扎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