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05 20:40:47瀏覽1077|回應2|推薦0 | |
提到「梁山伯與祝英台」, 大家是再熟悉不過了. 「梁祝」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 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 中國許多古代典籍中都記載了梁祝的故事,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是越劇的一齣經典劇目, 其他各種地方戲曲也都一再將其搬上舞台. 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被拍成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由桑弧導演,編劇, 越劇名伶袁雪芬(飾祝英台)及范瑞娟(飾梁山伯)演繹的戲曲版本, 這部影片在香港上映後, 票房特別好, 據說演了三個月. 印象中, 當年"長城畫報"曾報導過長城同仁一起去觀賞這部電影, 還提到樂蒂看的哭成一團. 也許我對越劇是外行, 桑弧版的「梁祝」不敢說不好, 尤其是50多年前拍的, 但是我仍然偏愛李翰祥導演, 樂蒂和凌波主演的邵氏版「梁山伯與祝英台」. 但是在1953年大陸解放之後的氣象下, 桑弧還可以拍出這種鴛鴦蝴蝶派的文藝氣息電影, 實在也是不容易, 所以桑弧版有其一定的影壇地位.
也許桑弧版的「梁祝」應該歸類為舞台劇版本, 因為片中的佈景都是舞台劇級的, 比較簡單粗糙, 不似電影豪華壯觀. 倒很類似60年代台灣曾很流行, 由程燕玲反串男主角的改良電視平劇, 但也許因為程燕玲的電視平劇晚了十幾年, 所以佈景豐富, 道具繁多. 暫且不提佈景道具, 也許拿電影的佈景和道具來和越劇電影版做比較並不妥, 但就演員而言, 我還是喜歡邵氏版「梁祝」. 也許是多年來根深蒂固的印象, 覺得祝英台就要出落的像樂蒂那樣動人, 梁山伯就要有當初凌波的憨氣, 所以桑弧版我看了兩遍就不是很想再看, 這回要寫這篇文章再看一次. 而邵氏版「梁祝」從小到大, 大銀幕陸陸續續可能看了10次吧, 而新版DVD就更不用說了, 似乎永看不厭.
如果說桑弧版的祝英台外型有點抱歉, 不知道會不會太苛薄? 雖說民間傳說中沒有一定說祝英台美若天仙, 但是如果祝英台不美, 可能梁山伯也不會為她癡情至鬱悶成疾而終. 其實袁雪芬戲中男扮女裝比較好看, 而范瑞娟飾演的梁山伯還頗像男生, 感覺上比凌波的山伯聰明機靈, 總讓我覺得戲裡他好像已經知道祝英台是女生... 梁山伯如果不是有點傻憨, 十八相送當中祝英台以景比物, 以物喻人, 明示暗示到如許程度, 梁山伯也不至於渾然無所覺. 再說身段, 我對地方戲曲實在接觸不多, 只看過少量的平劇, 歌仔戲和粵劇, 但是好像越劇身段和作工比平劇簡單, 也沒有平劇優美, 起碼我看桑弧版的「梁祝」的感受是如此. 所以有人評論說桑弧版的「梁祝」越劇演員受過訓練, 戲裡的身段作工很優美, 而李版的樂蒂和凌波沒有身段, 不是很同意. 跟凌波比較是不能否認, 因為凌波在戲中雖然演技不俗, 但真的沒有甚麼身段可言, 說到這裡實在為樂蒂嘆氣凌波當年運勢之好. 但是說到祝英台, 如果說樂蒂戲中身段做工比袁雪芬差, 就實在不很認同. 也許戲曲訓練基礎差一點, 但是以電影的演技身段而言, 樂蒂的祝英台絕不輸給袁雪芬的. 說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也許有點過火, 但是古裝戲或是黃梅調, 還沒有看到有誰勝過樂蒂的造型和演技的. 諸位看官, 請包涵在下的主觀觀點.
很多人都認為李翰祥導演的「梁祝」主要受到桑弧版的影響, 主要情節也很相似, 事實上桑弧版「梁祝」也是根據華東戲曲研究院舞台劇劇本改編的. 原本「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一齣流傳久遠的故事和戲曲, 就像「竇娥怨」和「蘇三起解」(樂蒂的「玉堂春」) 一樣, 這兩齣也是非常出名的戲碼, 也曾被不同的地方劇搬上舞台或是拍成電影, 都是在已經完整的故事和劇本架構上演出, 至多是加減幾場戲, 而演出的效果, 當然是導演功力和演員演技的結晶. 所以實在沒有誰學誰或抄襲誰的議題. 而「梁祝」故事傳頌千古, 到了在李翰祥手中, 就能創出新意, 打造成黃梅調經典之最, 李翰祥的功力自是不同凡響. 李版「梁祝」在桑弧版的基礎上, 編寫的架構更寬廣, 內容更豐富, 情節更細緻. 尤其在描寫梁祝二人感情滋長的橋段自然又流暢, 也很細膩, 讓觀眾跟著祝英台的腳步不知不覺的愛上梁山伯. 此外, 如國畫潑墨山水般的佈景, 加上旋律優美的音樂, 成就讓人如癡如狂的經典名作. 說的誇張一點, 李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成為華人世界的共同記憶. 雖然對樂蒂而言, 成也「梁祝」, 敗也「梁祝」, 但是如果當年樂蒂沒有演出這一部電影, 她在影壇的重要性會失色很多, 也許影迷對她的懷念和熱愛就沒有這麼深刻了.
李版「梁祝」和桑弧版「梁祝」兩部電影有幾點想提出來討論一下. 角色安排上, 桑弧版的祝英台只有老父一位, 而梁山伯卻是父母雙全; 李版則相反, 祝英台父母俱在, 梁山伯卻只有寡母. 就情節鋪陳來說, 李版比較有說服力, 突顯梁祝兩家家道的差距和梁山伯的孤苦悽涼, 加深觀眾對戲的認同感. 在劇情安排分面, 起初兩者皆是英台詐病, 而桑弧版英台扮的是卜卦先生, 李版的則是看病郎中, 各有千秋, 但是李版安排的父母覺得面善和"千年瓦上霜"這一段, 情節飽滿又充滿令人會心一笑的高潮, 讓人回味無窮, 桑弧版這一段略顯簡略. 草橋初見, 桑弧版是英台先到, 山伯後至而直接趨前結交, 再來才是銀心失口稱小姐; 李版則是英台後至, 見山伯已在長亭則略頓不再趨前, 不著痕跡的表現出英台仍不脫女子的矜持, 繼而銀心失言叫小姐, 樂蒂表現出來的驚慌失措傳神又細膩, 令人拍案.
同窗求學, 桑弧版的三年過於快速單薄, 短短一個噓寒問暖, 加上一場"耳環痕", 匆忙帶過馬上三年過去; 而李版從課堂辯論, 英台抱恙, 邀約沐浴, 燈下補衣, 噓寒問暖到"耳環痕", 一幕又一幕戲緊扣著觀眾的心, 讓大家隨著祝英台的心境一步步愛上梁山伯. 李版的同窗三年, 歌唱部分很少, 多以肢體動作, 言語和眼神表現出兩人在不知不覺中愛苗深植, 實在讓人回味再三. 至於"十八相送", 桑弧版的內容比起同窗部分豐富, 但是有些橋段則不夠完整, 樵夫打柴一段, 山伯回答後, 英台居然沒有回應暗示, 李版的英台則反駁說山伯"為妻子下山崗", 如此這個橋段才有意義嘛. 至於大笨牛這一段, 桑弧版的居然安排山伯假裝生氣要拂袖而去, 不再送英台至長亭, 讓人覺得這個梁山伯一點也不老實, 詐詐的. 而獨木橋這一場戲, 桑弧版的山伯和英台兩人慌慌張張的過橋, 英台則少了一份嬌態; 李版的山伯神閒氣定和英台的膽怯嬌羞成對比, 實在精采.
桑弧版拍的最好的部分是"樓台會", 戲份足, 山伯英台的演出纏綿悱惻又悲切, 很出色, 很能感染觀眾. 李版這部分和桑弧版很接近. 而桑弧版安排山伯先拜見祝父, 之後再會英台, 後來也有其他版本的「梁祝」有類似情節, 但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社會, 女子婚配之後, 父母如果知情, 會同意女兒私會情人嗎? 這一點有待商榷. 至於結尾樂蒂的"哭靈", 那是任何其他版本的「梁祝」都比不上的, 英台下轎時一身大紅的鳳冠霞帔, 頃刻間除退變成白衣素服, 視覺上很震撼, 情感上很悲壯. 桑弧版尾聲還有梁祝化蝶後二人的花間蝶舞, 還好李版刪去, 變的有力且餘韻不絕. 李版的「梁祝」當年造成華人世界的轟動和震撼, 這一點不再贅述.
李翰祥的「梁祝」和桑弧的「梁祝」, 各自有其影史地位, 是勿庸置疑的. 多年來,「梁山伯與祝英台」也一再被重拍成電影,電視劇和舞台劇, 但是最令人難忘的還是李翰祥導演, 樂蒂的祝英台和凌波的梁山伯.「彩虹萬里百花開 蝴蝶雙雙對對來 地老天荒心不變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歌聲終將傳唱千年, 說這齣李翰祥版「梁山伯與祝英台」是空前絕後, 也許不算誇張.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