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二月十五日發表了《阿根廷啟示錄》的文章。從阿根廷的百年衰落歷史中,我們應該學到一些教訓,其實也「看見台灣」。
一個世紀以前,阿根廷被視為未來之國,其發展前景令世界矚目。
在最初的四十年裡,阿根廷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高於美國。其人均GDP高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阿根廷擁有異常富饒的耕地、陽光充足的氣候、民主制度,良好的教育系統,因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然而,這樣的阿根廷,這應該輝煌的國家卻走向了衰落,三不五時的成為世界的經濟危機的中心。
跟台灣一樣,阿根廷有民主,因此,獨裁或極權主義顯然不是衰落的原因。相反,薄弱的制度、不負責任的政客、懶惰地過度依賴幾項資產、持續地逃避現實才是導致衰退的真正原因。
百年前對外貿易曾是阿根廷經濟的支柱力量,現在卻變成了詛咒。
一個世紀之前,阿根廷積極接納新技術,例如肉類冷藏出口技術是當時的「高科技產業」,但是,一直僅止於如此;為了民粹而保護國內效率低下的產業,開始了閉關自守。阿根廷的貿易保護主義還破壞了區域性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四小龍時期的台灣成功,主要依賴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製造業,核心是低成本高素質的充沛勞動力,然而,三十年過去了,台灣的代工廠商還在要求進口外勞以壓低勞動成本,壓低台幣匯率以增加競爭優勢;政府一次次地屈服民粹壓力,對開放市場東折西扣,對區域經濟整合ECFA裹足不前;財富分配朝向政客以及地產商傾斜,嚴重升高了經濟體系的運作的成本;貧富不均仍舊在孕育著民眾的不滿。
衰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為民粹,不願意真誠開放市場迎接競爭;因為選票,政客面臨問題而不願意解決問題。一個不願從事根本的制度改革的國家,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