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培養的博士生供於過求,很多博士找不到工作。政大校長吳思華昨天在一場高教論壇指出,廈門大學2014年將在吉隆坡設分校,要收1萬個學生,需要找800位老師,只要台灣培養的博士生有能力去任教,不必擔心失業。
財經立法促進院昨天舉辦「2013財經立法高峰會」,最後一場次主題為「教育改革與國家競爭力」,邀請吳思華、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及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等人與會。
吳思華指出,全球高教還在快速發展,雖然不少博士生在台灣找不到工作,但只要有國際競爭力,不怕失業。他說:「台灣培養博士生,應以能到世界百大任教為目標,才值得大學驕傲。」
吳思華說,台灣高教一大問題,在於把博士生當「助理」訓練,而不是當「學者」,教研合一是解決之道。他並以瑞典為例,瑞典自己培養博士,畢業後給3年博士後獎學金,其中2年在國外研究深造,1年在國內工作,訓練教學方法和增加經驗,「只要國家願意培養,一定會有競爭力。」
吳思華認為:「大學不怕多,怕的是沒有特色。」黃煌煇則說,大學要培養多元人才,供社會所用,不能太過單一;大學也應建立特色,提高競爭力。
黃煌煇也表示,大學不能忽略與社會需求接軌,除了基礎研究,也要加強應用研究。他舉例,全世界高教產生的專利,有3%技術轉移給業界,但台灣的專利轉移比率只有0.3%,應用研究太少,傳統教學方法應改變。
李嗣涔直指台灣高教困境除了少子化,還包括經費不足、學費凍漲8年,加上制度沒有鬆綁;希望教育部除了要修法讓國立大學使用校務基金更有彈性,面對未來大學倒閉潮也要有膽識,應修法讓私校有退場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