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光國教授的 “12年國教操盤手關鍵時刻” 沒有說出的是:
2013/07/02 14:43:13瀏覽430|回應0|推薦1

看了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的時論-12年國教操盤手關鍵時刻(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12%E5%B9%B4%E5%9C%8B%E6%95%99%E6%93%8D%E7%9B%A4%E6%89%8B%E9%97%9C%E9%8D%B5%E6%99%82%E5%88%BB-20130702000473-260109),此文論點把這二十年來的教育改革政策只歸責於一個節節高升的公務員的一項操盤業績,此分析基本上雖符合部分事實,但把二十年教改的 前提只怪罪在此公務員的二十年來的一人業績則只是見樹不見林之看法。此論沒說出的是:政策之制定必然依據一種教育思維或教育意識形態,進而在政策執行上運用政策工具把此中心思想實踐出來。而此二十年來歷經諸多教育部長、中研院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各個教育團體、教育雜誌的推波助瀾以及一位長期不變的操盤手所塑造的那個看不見的教改幽靈彷彿有一套教育論述與思想主軸。諸如快樂學習、打倒升學主義、培養帶著走的能力、消滅明星高中、廣設大學等等,這些種種論述或可總結為:快樂學習多元能力。但此主軸卻未經嚴謹的學術辯論與結論、未與第一線教育人員的實務辯論以及缺乏正式公開多次的公共政策辯論,以致於這個教改的思想前提一開始就有諸多懸而未決的盲點與疑點。譬如多元教育和以往五育均衡有何不同;學習是有苦有樂,為何只彰顯快樂,而快樂的定義為何?實行政策之手段和目地是否能確實相符;政策實行是否有足夠經費支持等等。

基本上,教與學本是最自然不過的人類活動。 三人必有我師焉 師者所以傳導受業解惑。在社會上隨時可以有教與學的活動,在學校裡以制度性讓學習更有效率、更有計畫性。自從人類進入廣設學校卻是近一百年來的事,目的是使得普及教育、減少文盲人口及提升人民素質,這反映了人類進入工商文明化的社會的偉大設計。

到底要如何教育,有許多的教育理論眾說紛紜,但至少比那些所謂打著"全國"名號的甚麼全國家長聯盟、全國教師聯盟的訴求好些。請問這個聯盟的教育理念是甚麼?要強大且緊迫的推動12國教的目的和後果是甚麼?這些種種教育團體或聯盟的說法不外乎因為國中生的讀書壓力很大所以不要有壓力的升學最好,因為12年國教最好就是不要有為考試就可升學、不要有壓力地讀書和學習之意,所以小孩可以快樂的學習成長等等。然而這個目的和手段卻彼此毫不相干!

錯誤一/目的: 不要有為考試而讀書、要快樂、多元的學習

錯誤二/手段: 取消考試、消除排名、廣設大學大家都可升學

這實在是一種鴕鳥心態與溺愛小孩的理論,這種理論竟堂而皇之的要求全國照辦,這些人有代表性嗎?竟妄稱可以代表全國的家長或全國的教師。連選總統都難以有絕對多數,且也必須尊重少數人,你竟不提出任何可以說服人的理論就要教育部照辦,實是可笑至極,如果教育部真的照辦了,那不但更可笑,又使無能的政府又多了一樁無能的事蹟。

教育的目的不外乎是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由一群專業的教育人員依循國家教育政策所定的課綱所進行的教學活動,簡單來說就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活動。而老師除了必須編排一些教材教法使得課程容易被學生吸收與學習外,也要進行各種不同程度上的教學輔導或心理輔導,以及,課後評量,也就是俗稱「考試」。不要忘了考試只是眾多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其中一種,而不是全部,它可以說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其中一環。因為升學的關係,因此從七年級到九年級考試會增多,但即使如此,考試也是教學的其中之一必要手段。如果取消考試必然無法知道學生到底吸收了沒,進而教與學的活動必然大打折扣。

然而爭論點就在這裡,為何中學生的升學壓力是如此之大呢?

其一,中學生需要學的是國家所訂定的課綱範圍之內容,此範圍涵蓋七大領域,每個領域都有課綱和目標,怎謂中學生除了考試而沒有其他呢?這幫人和團體有調查過實際上真正的課程內容嗎?許多的教育聯盟往往為了在媒體前凸顯訴求而罔顧事實、以偏概全之謬論實在令人遺憾。

其二,中學生會考很多試,沒錯,因為七大領域每一科都會考試,除了會考國、英、數之外,也會考要調出12色相環、要會吹一首曲子、要會帶球上籃等等,因為考試只教學的其中一種評量方法而已,目的是驗收教學的成果。

其三,爭議最大的是升學考試,這是因為有基測(現又改成會考了)!然而基測或會考卻是升學的必要手段,原本的目的是進行智力與性向分流,然而在唯有讀書高與知識經濟的時代,升學考試成了人生競爭和社會競爭的重要環節,它其實是整個集體競爭意志的縮影與展現;因此升學壓力不是某個教育部長、老師或總統可以改變的。另外國中生的基測或高中生的指考作為升學考試另一方面也是合乎整個台灣人(或亞洲人)所認可的公平競爭的正義原則,也就是說這樣的考是最公平,否則如果出現大大小小的名不符實的多元入學,則在我們的文化裡會被質疑有不公平之嫌,尤其現今台灣這樣關說氣息依然很濃厚的社會,若沒有良好又適合國情的升學方式來配討,這樣的考試如何能取信於人呢?

另一個也是最受爭議的是考試太多所造成的壓力。但從國中開始到高中甚至研究所或公職人員考試,莫不是競爭激烈,血流成河。若因此有人說要改變此一情況讓國中生不要有太多的壓力,或以多元入學或12年國教來減輕競爭力無異緣木求魚!要知道水的本性就是往下流,我們只能做的只能分導疏流卻不能讓水違反本性的往上流,因此國中生就有競爭壓力是因為他們的父母、老師甚至他們自己就希望不要 在起跑點上,這是人性的必然性。而父母和老師有競爭的意識則是因為整個台灣社會就是競爭意識濃厚的社會,我們政策或大公司或媒體不是天天要加強我們國家的競爭力嗎?整個社會皆如此那麼剛開始從天堂般的國小教育進入到開始有升學競爭的國中生怎能置身事外呢?這種強烈的競爭意識不是老師、教育局或教育部的幾個人所能改變的,教育部長根本對此無能為力,這不只現在如此,當初九年國民義務的時候就開始一直爭論著升學壓力的問題,但迄今卻不曾改變過,因為這是整個社會的集體競爭意識在背後起作用。這就說明了為何教育政策天天在喊快樂學習按步驟學習,但社會上補習班卻是設立愈來愈多,現在連幼稚園和安親班就不能輸在起跑點上了。

因此我們台灣教育的根本情況是,高度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又融合了知識競爭力的觀念,造成了現在的歷久不衰的升學主義。

筆者個人的觀點是,與其阻斷這種競爭本性不如疏導這種本性,也就是把台灣這種競爭性格首先要做到公平性原則避免惡性競爭,再者可從單一考試轉化為多元考試: 把只有學科考試開放為有許多各種不同的考試認證,以後的升學以這些認證為憑;也就是把只有智育的考試增加為樣樣都考試,這樣大家真正地重視多元而不只是單一。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omatem1212&aid=786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