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2 01:46:02瀏覽235|回應3|推薦0 | |
孔子所謂托古改制,遙想緬懷堯舜的美德,這其實就是一個理想性社會的提出或恢復,只是中國傳統的特色總是要謙虛地來一下 “古人說”或 “聖人說”。然牽涉到所謂的理想性往往就會與現實相干葛、相對立,也就是對現狀總是不滿足而設想一種更好的狀態或境界,希望現實的種種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這不僅是在個人或是團體甚至大到社會國家或國際社會皆是如此。然而這種理想性也往往具有某種 “超越性”,也就是它一開始就以“先在”之姿脫離沉甸甸的現實泥沼,直接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千里,飛往雲端。在有意義的方面它具有高遠而寬廣的氣度去提出超驗的整體性大框架去俯視或調整現有的現實;而在被批評的一方面則常常視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學術常常得到這個名聲;哲學或藝術亦然。 以往價值的虛無主義化,此尼采所提出的命題也同樣適用於中華文化的社會。傳統中華文化如同一個清瓷一般典雅而完美,然而在西方東漸的潮流下,彷彿被一沉重的榔頭敲擊般應聲破碎;也就是說傳統以來無論是諸子百家思潮、政治體制的建立、軍隊的構形、都市的計畫、等等如此完善的體系古董被一群所謂 “化外之民”、 “化外之文”所摧毀,使得現今的中華文化到如今還在找尋其自主性尊嚴。而為何幾千年來能屹立不搖的古老文化如今搖搖欲墜呢?其關鍵在於西方船堅炮利及其背後具”戰鬥性”的民主與科學,而最主要的還是科學與科技力量,因為科技及其所帶來的武力才能使得不同的價值鬥爭能夠取勝的初步關鍵;而進階關鍵就是價值的孰憂孰劣了;抑或哪一價值方法論較吸引人或說服人;抑或科學與藝術的生活v.s.道德生活。 而什麼是民主與科學呢?它是所謂普世價值,進步的象徵嗎?或者難道在中國文化中沒有民主科學的原始元素在其中嗎?或許他們在整個中國文化中並不作為主流的文化因子而被掩蓋了,而在被 “打碎之後”民主元素的種子在相關土壤中卻因應時代要求而顯露出來。當初它們是在所謂的整體的”圖像性”文化架構下的一部分,也就是在一個注重整體性的文化中個別元素是不允許過於被強調和突出的,而是每部分都要達到彼此和諧的要求;這種整體性的 “最尖端面具”(象徵面具)就是所謂的王道通三、儒者之王。這種結合家族倫理式的空間性之人我關係、與形上祖先崇拜的時間性宗祇意識正傳承與維繫著中國文化的宗教性精神力量,道家則是它超越面或對立面或結構面(其後宋明理學創造性地運用道家形上語言來骨架儒家形上學)。因此在儒與道相輔相成之文化基礎下,道、仁、義、禮、智、性等等諸命題才得以彰顯其價值。 而今現代華人無論中國或台灣則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現在中華文化正遭遇著存有遺忘之問題。譬如至少台灣人所謂儒家之張力不論是家族關係或者是祖先宗教關係已衰弱貶抑到極為弱小之地步;道家亦只淪為民間信仰並不時與迷信糾纏牽扯。一言以蔽之,它們在被西方的啟蒙思想與民主、科學以及現代科技數字社會打倒在地了,即使還未死亡;即使台灣還聲稱保存著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然而也是隱蔽在街頭巷尾間成為潛規則而已。民主與科學的背後正是單子式的個人主義與工具邏輯的強烈依賴。今天尊師重道、孝順長輩已不再重要,家族關係也不再扮演角色,個人之權力意志的彰顯與科學工具的掌握是當代不言自明的主流價值,這也正處於每天日常生活的教育中。 p.s.海德格的反思呈現出另一種意義,亦即它反思西方文明的源頭,並擊出沉重的一拳;這一拳不但可以給西方文明反省之警鐘,亦可以給中華文明再出發的機會。 2008.11.28於林口/ 2008.12.1於林口/ 2009.1.5於林口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