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26 11:09:40瀏覽179|回應0|推薦2 | |
十二年國教又面目全非了! 一個政策可以說是一個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學的具體展現,從教改到十二年國教,這十幾年來的政策在哲學面向似乎是要導向一個使"未來國民"達到自由、多元、有創意的人格精神。雖然政策的精神目標在此,但具體的政策方法卻無法準確地朝目標前進而是一再地碰撞衝突中摸索。而更為根本的問題是,為何自由、多元、有創意應該是本國的教育哲學呢?
就秦教授的分析,十二年國教的基本精神在於: 全面提昇國民素質(二) 均衡各地的後期中等教育品質(三) 紓緩升學競爭(四) 達成學生就近入學之目標。因此以基本教育理念的角度而言,此國教並未提出甚麼新的東西,亦即並未提出某種真正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只是一些升學方式以及資源分配的微調而已。但光就這些升學方式(多元比序問題)和資源分配(排不排富問題)就有得吵了。每個人都以其片面的角度去檢討與批判,因為此政策或多或少不符合其他教育團體或教育幫辦的“意識形態”,因此這一派掌權了就改成此派意識形態,下次其他團體掌權了又改回來。每每如此把短視近利的公共政治論述模式搬到百年大計的教育政策,實在是愚蠢危險至極! 如果說這十幾年教改有無一貫性就短期可回溯李遠哲、吳京、黃榮村、曾志朗、楊朝祥等等這些教育政策的變化。這些林林種種大大小小許許多多的計畫、案子、研習、配套可總括成幾個教育命題並構成一教改方面。此教改方向可總括地說就是一種所謂 “教育現代化”;此理念其實就是“抄襲歐美化”,也就是說歐美現在流行什麼教育理論,我們就來照抄一次、改一下。但歐美教育理論也汗牛充棟各有不同,那就看抄襲的時候誰掌權誰得勢,只要某派掌權了就要乘機趕快改一下。 此種現象就長期來說自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就當時為了救亡圖存而全盤西化而言就始其肇因。因此這一百年多年來的教育改革就是朝向全盤西化之大方向的改革;當初清末民初時還有一些本土化與西化的論辯,現在則不需浪費時間一律全盤西化是從。而為何會全盤西化呢?當然此肇因於清末民初中華文化與西方武力與經濟伴隨著背後的價值觀與文化觀的接觸、衝突與失敗所致,使得從生活的文化到腦袋中的思想一併西化,從那時起中華文化就無力回應了。無力回應的關鍵在於邏輯(嚴謹化)、科學(實事求是化)、民主(政治人性化)與工業化不強(少掠奪性)所致。並且那時西方本身也面臨了現代化過程中,文化去根化的問題,這也一併被中華民國和台灣吸收了。
本文此說並不企圖主張一種基於民族情緒或義和團式的對抗西潮的閉關思想,因為在現代全球化的時代各個思想相乎交流、衝撞、影響是必然且有益的。本文想點出的是,在這種全球化時代,本國的教育政策居然已經沒有"本國的教育哲學"在起作用了。要知道全球化和又必須要凸顯在地化,所謂在地化就是你自己跟別人有甚麼不同。因此可以說本國沒有自己的哲學、一切像被一陣一陣地主義之風吹得東歪西倒,一下行為主義、一下社會多元、一下學生本位、一下華德夫理念,等等等等都代表著我們都是用外國的教育理念來做為教育標準來套用在本國教育情境上。 而本國有沒有那種 “自己的”、 “為我們”的教育哲學呢?答案是NO!!因此所設計出來的政策怎可能適用於本國環境呢?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