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游乾桂:別讓童心去流浪
2013/07/07 12:15:49瀏覽1886|回應0|推薦18

「三十七歲時,游乾桂決定轉換工作方式,辭掉工作,他算過,一個月五萬元,就可以維持家庭基本開銷和兒女學費。憑著過去的積蓄,加上演講和寫書,維持生活不是問題。他控制每星期不接超過八場演講,其餘時間寫作、整理花園、溯溪、泡溫泉、到海邊撿漂流木占去大部分時間。」之前,游乾桂白天接臨床心理諮商個案,晚上還到報社上班,年收入雖超過兩百萬元,但過度投入工作,他的健康很快出了問題,肝指數長期在兩百以上。

為了保有收入或地位比較好的工作,健康成了代價,可是,一旦自己想通,作了調整,只要身體機能尚未老化,是有可能找回失去的健康。

然而,如果這「代價」是為人父母應該給子女的關愛,以及受教育期間的引導呢?孩子一旦走偏,游乾桂形容這是「去流浪的童心」--就怕隱藏著的業報是「孩童出走」--

或許是孩童的心,「傷心時,不再找您停泊;挫折時,不再請您為他解憂;快樂時,不願再與您分享~~」。也或許是孩童的身,離家出走。

這不是危言聳聽。游乾桂在84年8月出版的書《別讓童心去流浪》中自序「用兩百萬台幣換一個寶貝」:

十四年長嗎?

對一個亙(ㄍㄣˋ)古的宇宙而言,它短得像滄海一粟。

十四年短嗎?

對一個臨床的心理工作者來說,它卻長得足以瞭解台灣的育兒脈絡。長得可以窺見台灣的家庭主婦搖身一變成為職業婦女。

這樣的轉變,轉出了長期隱藏在冰山底層的育兒難題,在忙與盲、父母都上班的夾層中,孩子成了一隻有如失怙的羔羊

不像游乾桂是「臨床心理工作者」的絕大多數的父母,到了孩子十八、九歲時,有可能會被已經出現的事實--與願有違的事實--孩子的發展出現警訊了,而不得不回首檢視自己過去在輔育子女時疏忽了哪些事情了。

十之八九,就是游乾桂說的「童心去流浪了」。仔細去看,去打聽,這類事兒還真不少。

追求一個好的工作,與到底應該花多少時間、精力陪伴兒女成長,還真不是個容易找到方向的抉擇啊!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789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