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理】《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The effective executive)
2011/02/10 18:19:49瀏覽2452|回應0|推薦15

書目:《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The effective executive

 

作者:彼得.杜拉克 

原文作者:Peter F. Drucker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12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65627

Ylib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H1367#ItemContent

 

 

*******

我決定作一些思想上的改變,於是我要開始閱讀,從杜拉克開始。

 

【讀書筆記與思考】

在你的心目中,誰是管理者?你的主管、你的老闆,還是你的股東?杜拉克提醒,然而身為組織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是「管理者」。在企業組織中,每一份子都應對組織有所貢獻,用通俗的說法,「拿人錢財,與人消災」,透過貢獻,才不愧對你所領到的薪水。

 

作者提出五個習慣,並且以實例,進入探討

  1 了解你的時間 

  2 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 

  3 善用人之所長 

  4 先做最重要的事 

  5 做有效的決策

 

習慣一、了解你的時間

一天24小時,哪些時間是有效被利用,我們真的知道嗎?作者建議,「立即」的紀錄,以了解當下時間的運用,而且紀錄達3-4,以便之後的自我分析

 

哪些事情不做並不會怎樣,意味著,就算我們不做那些事情,對我們而言,一點也沒關係,因此可以運用在這些「不怎麼樣的事」上的時間空出來,要捨棄這些行為,而最作有效的運用。

 

又有哪些事情可以讓別人代勞的?簡言之,只要有人做,就算不用自己,也可以完成。

 

習慣二、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 

在組織中,越有承擔能力的人,越會對組織有所貢獻,越有承擔的能力,他們以熱情工作,希望把工作做好。

 

但在貢獻上,必須要做到的是,是否是做「對組織而言,是『對』的事情。」舉例來說,身為醫療團隊的一份子,在龐大組織的工作環境當中,作事情要在組織中要謹言慎行。一般公司的對外發言,不一定會牽涉人命,但在醫療環境中,這方面的牽涉卻是隨處可見。因此,務必了解,哪些行為是「對」的行為,以避免傷害。更何況隨口說的話,「說錯了,你要負責任嗎?」我們有能力去承擔這樣的後果嗎?

 

龐雜的組織當中,分層管理是必要的,因此對組織架構與權責區分要有所了解。舉例來說,在急救通報的過程當中,牽涉許多單位的職權範圍,自己僅需處理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即可,並不應該越界插手管其他單位的職權。故此,在貢獻的過程中,要了解什麼是對的,以免除自己的行為造成組織的傷害。不對的行為,相當容易為自己、主管,乃至整個組織帶來麻煩。

 

 

習慣三、善用人之所長 

依照臺灣人相處的模式而言,通常我們在看待組織的時候,往往以這個人好不好相處作為第一要件。但杜拉克的提醒,令人驚訝,也讓我們足以懷疑起自己的視野和胸襟。

 

杜拉克提出,管理者應該看這個人「好不好相處」,而應該看這個人「對組織有沒有貢獻」。管理者應該只看重這個人的「缺點」,而應該看這個人「哪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管理者應將人才放到對的位置。管理者能只看到部署的缺點,而更應該去檢視這個人的貢獻和優點,如此組織才有進步的空間。

 

又我們也應該拉高自己的格局,在以主管可以接受的語言下,表達意見。

 

書中有一段話很值得管理者警惕,意思大約是,我們都知道「三個臭皮匠,更過一個諸葛亮」,杜拉克提醒,兩個臭皮匠,相較一個臭皮匠,必然更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管理者要培育人才。杜拉克說明高達70-80的員工,對於自己在工作上的期許,並不符合主管(管理者)的期望

 

因此,身為主管(管理者)若對部署在工作上的需要,認為有提升或是作為人力資源的培養意願的話,必須有效訂出「明確」方針,為部署進行培訓

 

舉例來說當你希望你的部署擔任某職務,就要訂出時間表與學習進度,循序漸進地教導現實的角度觀之,並沒有時間到了就會這回事。畢竟凡是都有學習的進程,沒有人可以一蹴可及。就像成為大廚師一樣,一定先從小學徒做起,慢慢學習,沒有人不需要帶領,就可以成為大師。

 

 

習慣四、先做最重要的事 

哪些是最重要的呢?第一優先,又哪些可以殿後?這個部分,可以參考在習慣一「了解你的時間」的紀錄作為標準。

 

要如何區分先後順序?過去我們都看過,事情重要、不重要、急、不急,四個象限的組合,亦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指標。

  

習慣五、做有效的決策

哪些決策是有效的?哪些是通例、又哪些是特例?我們有沒有把通例當成特例?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nny33&aid=48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