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3/13 23:58:29瀏覽1606|回應0|推薦12 | |
【幼獅文藝專題】 〈指考之後——選填科系大哉問〉 (專題報導) 【《幼獅文藝》,2008.3】 採訪者:高淑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語系研究生) 認識科系之必要 本專欄重點是選填大學科系的解說及其生涯規劃等資訊。選填科系,除了分數佔有重要的因素之外,興趣和就業市場的考量,也是重要的考量關鍵;依據此來調整自己選填科系的順序,好讓自己的學歷成為就業的基石,重要的是務必將生涯規劃納入考慮。不論是文法商、理工生醫等科系,選填科系外,企業實習或是跨領域整合的趨勢,也是有關心的必要。 修習科目就像尋寶地圖的線索一樣,當了解每個關卡所設定的用意,自然在學習的時候能更加理解師長的用意,同時能在有系統的教學之下,收穫一籮筐。每個校系的官方說法,將會說明了該科系大學四年裡的基礎科目和重點科目,這些不一樣的科目,其目的所突顯的重點為何,是為了升學還是就業市場,也很值得我們進一步明白。而就讀該科系的學生觀感和社會大眾的認知,也是本專欄關心的重點之一。 此後會將大學科系分成三個部份來談,有「文法商」、「理工生醫」來介紹,同時也有「善用現有資源、企業實習」的訪談報導。其中第三個部份關注了生涯規劃,掌握了學生時代的黃金歲月學習,對未來的求職有很大的助益。本篇文章希望透過文獻的整理和訪談,建立初步的觀念,為師長和學生解答疑惑,更進一步幫助學生走上較為明確的未來道路。
「師」字輩的工作 從以前到現在醫生、律師、老師等「師」字輩的工作,不僅收入高且相當穩定,但是現今出現了一些變化。要擠進白色巨塔的醫生,如外科看準了醫療糾紛的問題,轉往整形、皮膚等領域,以小手術換取大財富的人也大有人在。法律系唸完,通過國家考試成為律師或是公務員是很不錯的職業,但是幸運兒畢竟是少數。 過去念師範體系,永遠是大學校系排行榜上的高分群。近年來,由於各校廣開教育學程,想當老師只要修讀教育學程,也有機會成為教師。教育市場競爭激烈,在粥多僧少的情況下,師範體系失去了他的優勢。從歷年分數排行榜看來,分數年年下降,念師範體系是否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師範體系,開設了諸多專業學程或是更改系所名稱,不再以師培為主打,這些趨勢不可不知。而精算師、企劃師的出現,顯示出對專業領域的重視。成為專家,有必要的學習和付出,哪些科系有機會走上這樣的道路,又或者該如何努力。這些疑問,都將在本專題中一一釐清。 就業市場變變變 生物科技系是可以高獲利卻風險大的產業,十多年前就有的科系,近年來在媒體的炒作下,更有他的市場。從了解此科系發展的前瞻性或是展望,便可知曉。電機、光電系所,和「電」有關係的科系,行情看漲,光電領域,更是近幾年科技界急需的人才。 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的藝術學群,也有部份市場。現代人不僅要有IQ、EQ,更是需要有BQ,對美感的認知,可善用於繪畫和工業設計,例如BENQ的手機設計,具有相當的美感,又或者BMW的製作,師父花上很多的功夫,就是要找出鋼板的最佳弧線。這些都是將藝術融入工藝,把科技產品發揮的淋漓盡致。藝術除了欣賞之外,也運用在醫療上,例如藝術治療法,這在國外早已行之多年。 又一般價值觀上,好像出路狹窄的科系,例如走純文學的中文系,純理論的應用數學。而近年來師範體系也因為考不上教師甄試者眾,也是危機重重。中文系畢業生只能當老師而已嗎?是否有注意到世界正瘋「華文熱」,中文系的學生該如何搭上華文熱這股熱潮?而應用數學,能否從理學院跨入商學院,創造財富?師範體系的市場飽和,該怎麼走出體制內的學校小框框,往體制外的補習班發展,找尋藍天呢?然而縱然這些領域不被看好,但是所謂物極必反,如何突破重圍翻身,值得我們探討。 新成立科系,知多少? 世界在趕流行,學界也少不了這樣的風潮。出現了許多「新成立科系」,頗令人一頭霧水,難以費解。到底什麼是「新成立科系」呢?用說文解字的精神,可以分成三種「新」的意義: 一、新興科系:以前沒有,但是現在有。「光電系」這幾年成為當紅炸子雞,人們使用更先進的光纖加入科技產業之中,不僅能使用在國家建設橋樑方面的檢測,也能使用在醫學美容上,採用光纖雷射能讓傷口的面積變得更小,或者是我們使用網路也採取光纖傳輸,增加效能以便利我們的生活。 對這樣的新興科系來說,我們可注意到他的未來性,「熱銷」的時效性有多少?一個好的科系應該是「長銷」。舉例來說,醫師的專業領域一般人難以養成,少了替代性,則多了相對優勢,醫學系自然屬於長銷型的科系。 二、換湯不換藥的科系:97年度大學考試共有63個校系更名,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推廣教育組、鄉村社會組,更名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東吳大學商用數學系,更名為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分成社會組、自然A組、自然B組。我們將討論這樣轉變目的,為何要改名稱或是改組,其中是否添加實質的內容,又或者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分數排行榜,也有討論的必要。 三、霧裡看花的科系:光看名字,實在很難猜想,這樣的系所在做什麼。數學系,到底都在算數學,還是發明公式?航空工程學系,是要製造飛機,還是練習當太空人?探究究竟葫蘆裡賣什麼膏藥,是很有趣的議題。 專業人士的建議 認識自己是選擇科系的方法之一,倘若真的很不了解自己,也可找專業人士諮詢。找專家諮詢不一定要花錢,可以善用學校資源,諮詢高中輔導室、大學生涯發展組,乃至於系上的助教,詢問他們是如何看待學生的出路發展,還是能提供什麼樣的支援和協助,都是很好的諮詢窗口。 一百七十多個大專院校,數十個科系,光是看就眼花撩亂,一時之間所能理解的應該有限。不論是官方說法,還是學生的親身經驗分享,都可增進我們對校系的認識;但是這樣子,是不夠的。除了現階段的選擇頗讓人傷透腦筋,也需要考量未來的求職。知曉業者的需求尤其重要,求職者及早準備,當然比別人多一份求職勝算。把握機會讓自己的履歷表增色,也為未來加分。 大學修課之外,有許多科系都有企業實習的學分,例如觀光、新聞、心理等科系。心理系到伊甸基金會,大傳科系到東森電視台、風潮唱片、聯合文學實習,學校都將企業實習當成重要的課題。除了學校的安排之外,有的實習則是透過考試,如:台灣微軟的未來生涯體驗計畫、聯合報系U種子、華碩校園CEO等。進入企業實習看到真正的職場現況,不再只是想像,透過身體力行,更能夠明白自己是否喜愛或者適合這個行業與否。 說到實習也是大有學問,像是實習的心態、學習的重點,還有什麼小地方要注意,為自己的未來加分等等問題,之後都將有專業人士提出很好的建議。掌握未來的勝算,從實習是個相當好的途徑。 跨領域的整合趨勢 不管是文法商或是理工生醫,都和我們的先天限制有部分的關係。人的左腦主宰了理性,右腦則控制了感性,這一種先天的表現,早在國中就慢慢顯現文理的偏好。高中分成社會組和自然組的學習,等到進入大學,人文和理工的分道揚鑣更為明顯。固然有先天的潛藏因子,後天的補強也不可忽視,因為學科的「跨領域」整合,是現今大學教育的趨勢。 由於社會和整體經濟結構轉型之故,在選擇單一科系之時,如果多花一點心思留心或是將不同學科的結合,這樣對於未來的出處,有不少的幫助。就現今的就業趨勢的發展,以唸理工的人來說,擔任工程師者,若將科技知識的整合與行銷傳媒的結合,有機會換取更高的工作效益和報酬。而念人文的人,如果多一點理性的邏輯思維,思路清晰將幫助整體工作有好的呈現。而藝術和管理相遇,會併發出璀璨的火花。藝術可以是高高在上,也可以是平價親民,透過管理設定出目標消費者,也能經由策略聯盟計劃策展,以推銷自家的商品,打出名號。 不同領域結合的效果,能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可以創造出的更多商機。贏別人就要贏在起跑點上,一點一滴的累積,都將成為未來的基石,用現在的努力交換未來,相當值得。
選科系是職場卡位的開始 大學學歷的普及,一只看似不起眼文憑,卻是紀錄了四年的學習,而期間的學習都將成為專業領域的根基。因此高中生指考之後,該怎麼從五花八門選擇科系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必然是重要的課題。對大學校系的認識和重視自己的生涯規劃,有助未來的發展;同時及早準備,更有機會在職場上卡位成功,自信滿滿地和他人爭取一份理想的工作。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