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默的喝采-魔笛小屋的故事
2011/04/19 14:00:47瀏覽937|回應0|推薦0

靜默的喝采-魔笛小屋的故事

        在莫札特晚期作品中,雖然《狄多王的仁慈》、《豎笛協奏曲》、《安魂曲》的編號都在《魔笛》之後,但《魔笛》才真正是莫札特最後的作品。一般人喜歡它的明麗斑斕、雋思妙語,整齣歌劇像一園怒放的群花般天然飛動。而專家學者讚嘆之餘,對於莫札特能在一部歌劇中,結合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奧地利諸多優良傳統,且能讓它們在群聚後各自消失了自我的邊際而渾然成體,在在感到不可思議。

        雖然劇本沒有講明故事發生的地點,但從劇中聖歌有「伊西思」( Isis ,埃及女神)及「歐系里斯」( Osiris ,尼羅河神)來看,應是神話時代的埃及。跋扈、剛愎之夜后(代表黑暗)與寬容、仁慈的薩拉斯妥(代表光明),在這兒展開了他們又一次的較量。夜后的音樂純粹是義大利式的,她先以宣敘調「不要怕!我可愛的兒子」勸服王子為她奪回女兒,然後詠嘆調的前段是小調、緩慢的悲訴,後段是大調、激昂的鼓舞,此曲在結構、意蘊雙面,都不比完美。夜后在第二幕的〈地獄的復仇〉,是《魔笛》的招牌曲,炫技的花腔,挾協奏曲之勢,將「人聲」推到「樂器化」的境界。薩拉斯妥的回應〈在聖殿裡沒有復仇〉,強烈凸顯二者性格之對立。這首男低音歌曲散發著英國都鐸王朝神聖、靜穆的遺韻,一顆顆音符都是一聲聲喤喤洪鐘。捕鳥人與王子的對立,則建構在另一種層次上,捕鳥人是直覺的(〈我是快樂的捕鳥人〉)、原始慾求的(〈我要一個少女或女人〉),相形之下,王子是思考的、理想的(〈這幅畫像是如此的美〉),音樂帶有法式的抒情及啟蒙精神,所以捕鳥人的歌曲往往具樸實的民謠風,王子的詠嘆調總是堅守共濟會原則。第一幕中帕蜜娜與捕鳥人有一首著名的二重唱〈對愛有感覺的男人〉,在此她憧憬著對王子的愛情,音樂因而顯得清新、透明、天真。此曲與前敘之(我要一個少女或女人〉,後來都被貝多芬拿去做為大提琴與鋼琴變奏曲的主題。到了第二幕帕蜜娜的詠嘆調〈啊!我感到愛的幸福永遠消失了〉,風格卻如此沈鬱、淒惻、憮然,我們發現就在兩幕之間,愛情讓帕蜜娜長大了,成熟了。

        劇作家為了讓莫札特能心無旁騖地創作《魔笛》,特別打造了一間小屋給他。這「魔笛小屋」目前座落在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院的碉堡公園裡,供人觀賞。《魔笛》於一七九一年九月三十日首演,同年十二月五日莫札特就去世了。可是以首演期間一個月就演了二十場的成績來看,莫札特的高興、滿意是可想而知的。他在十月七日寫信給妻子:「……最令我高興的是 der stille Befall (靜默的喝采),我確知聽眾感覺到這歌劇是如何不斷地在上升。」如果有一天,你到莫札特音樂院,別忘了到濃蔭深處去尋找「魔笛小屋」,找到時,不要喧嘩,放輕腳步,慢慢走過去,然後,為這漆黑的小屋,致上你靜默的喝采。

- 摘自「友情可貴」 劉岠渭 文 07/23

本文所使用圖文,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安瑟管理文摘】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hurnote&aid=511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