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11 17:07:12瀏覽262|回應0|推薦1 | |
二○二三年七月廿一日首映的《奧本海默》造成轟動。而在近八十年前的同一個星期(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目睹第一枚核彈在新墨西哥沙漠試爆成功時,印度教聖書《婆羅多》中的一段話浮現在他腦海中:「現在,我成為死亡,世界的毀滅者。」但更直接的翻譯是「現在,我成為時間」,意味著生與死的循環。 有趣的是,今日我們談到人工智能,引發如同當年對核彈發明的驚恐爭論。許多科學家面臨著重要的問題:我們對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有何種道德責任?如奧本海默所說,我們現在明確且霸道地干預了人類歷史的進程。製造原子彈是否是不可避免的?為了結束戰爭,投放原子彈是否絕對必要?我們是死亡,還是時間?如果我們檢視核彈爭議的過程,或許能幫助我們面對人工智能的發展。 奧本海默被稱為原子彈之父,後半生毀譽參半,美國政府最後於一九六三年底授予他費米獎。這是他獲得的最後一個重要獎項。費米(Enrico Fermi; 1901─1954)是廿世紀唯一精通理論物理及實驗物理的大師,於一九五四年獲得了首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原子能研究獎。後來,這一榮譽被命為費米獎。 摘自【民國112年8月8日聯合報】 圖 / 網路 作者/林一平 本文所使用圖文,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安瑟管理文摘】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