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中有愛
2007/04/24 08:28:38瀏覽253|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

心中有愛

  證嚴上人

人,是離不開「宗教」的。「宗」──是人生的宗旨。「教」──即是社會教育。

基督教、天主教,是教育人類博愛的精神,提倡社會人群彼此服務、互信互助互愛……。

佛教也是一樣,以慈悲為教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雖然對方與我們無親無故,但是我們要給予人家歡喜快樂,盡力為他人拔除痛苦。

總之,為人類而「博愛」,為眾生而「慈悲」,都是教育啊!

一般人雖不一定信仰「有形式」的宗教,但是既然生而為人,就應有人生宗旨、社會教育,方能成為美好的人生,使家庭和睦、社會繁榮,而國家也會富強康樂。不論有形式或無形式的信仰,唯一共同融合的精神就是──心中有愛。

▲社論

真空與妙有

「金剛經」是禪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熟讀「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環繞在「破我執、滅我相」上,強調的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既然是「破執」,當然是破「執有」,也破「執空」。執有是虛妄;執空是斷滅空。為破執有,「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又怕大家因此而執空,所以又說:「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菩薩「應無所住」,可是也要「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至高無上正知正見正覺的意思。唯有「至高無上正知正見正覺」的心,我們才能不執有、不執空,才能了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道理。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就是「真空」,「無虛」就是「妙有」,知道了「真空妙有」的真諦,才能洞澈「此法無實無虛」的真義。

最近證嚴上人一再強調:「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以此說明「真空妙有」,詮釋「此法無實無虛」,再恰當不過了。

任何一個人,對自己確實沒有「所有權」,因為「人生無常」,生死之事,自己很難作主,即使尊貴如帝王,也不能永保平安無事,永保長生不老。有是因緣聚,滅是因緣散,緣起緣滅,自己又何曾有,何曾無呢?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人生沒有所有權」的道理,就是了悟「真空」;了悟「真空」,才不會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著相,人生必然輕安自在。

雖然「人沒有所有權」,但「人都有使用權」,體驗「人有使用權」的精義,才能知曉「妙有」的妙理。

「空」是「真」的;「有」是「妙」的。「有」如果不能發揮「妙」用,與無何異?人生如果不能發揮人生的「妙」用,那就如同行屍走肉,那裡是「有」的人生。「人生難得今已得」,這短暫而難得的人生,我們難以永遠「擁有」它,但我們可以作主「使用」它,而且必須適當而妥切的使用它,人生才能發揮「妙用」,這樣的「有」,才是「妙」的。像「植物人」無法發揮人的「使用權」,這就大大不妙了,這就不成為人了,所以才叫「植物」人。

其實,體悟「真空」,了解「人沒有所有權」的道理,才會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具有「無私無我」的出世精神。而體悟「妙有」,了解「人只有使用權」的道理,才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以「勇猛精進」的態度從事入世的工作。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工作,就是慈濟人的文化,這就是「真空妙有」的真諦;用心體會證嚴上人的妙喻,對力行菩薩道或許會更有幫助吧! 

 

慈濟月刊308

慈濟全球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91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