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心.人生
2007/03/30 20:20:04瀏覽322|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

◎證嚴上人

人心.人生

人生──「安穩最大利,知足最大富,有所信最大福,泥洹道最大快。」

若能生活在平安淡泊的日子中,心靈就會靜定安穩。這是人生最大的利益。

若能知足,不錙銖計較,則不會苦苦追求物慾、疑慮惶恐、貪無饜足。這是真正最富有的人生。

若有正確的信仰,自然會涵養學德;待人寬大仁厚,即能得到眾人的愛念。這是最大的幸福。

若能力行佛陀的教法,體悟人生真諦,則能法喜盈滿,深刻感受到恒久的大業。

(摘錄)  ▲社論

春耕慈濟情 秋收蒼生愛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詩句是議論漢文帝夜半緊急召見賈誼的一段故事。

根據史書記載,賈誼是漢代大儒,他才高八斗,器識軒宇,備受時人敬重。

有一次,漢文帝突然在半夜裡緊急召見賈誼,也很禮遇的空出前面的位子讓賈誼坐下。賈誼以為漢文帝有很重要的國家大事要商量,所以也就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等候備詢,不料所問的盡是鬼神的事情,所談的都和天下蒼生無關的話題,讓賈誼很感失望,也讓天下人很感不平,所以才會有這樣充滿無奈的詩句。

其實「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情形,歷代可聞,到處可見,只是大家不自覺、不追究罷了。自覺了,追究了,無奈的嘆息聲恐怕更要層出不窮了。六波羅蜜中,布施排行第一,可見佛教對布施功能的重視,而凡是正知正見的佛教徒,也都知道布施對修行的重要。

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三輪體空」,內不住能施之我,外不住受施之人,中不住所施之物,即「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的真義。這才能了了洞澈寰宇,處處自在無礙。

六祖慧能禪師曾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人之所以會「迷」,完全是因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如果能夠不迷不著,不落根塵,不分諸法,不執空有,不墮凡情,不作聖解,就能夠智慧爽朗,了照身心,又那會「迷」,那會「著」?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種無涯無際,無始無終,無遠弗屆的長情大愛,「慈濟」就是在這種「了達三輪體空」的長情大愛中,關懷天下蒼生,不分國界、不論種族,只要需要,慈濟人都會義無反顧,全力以赴去關心、去幫助、去拔苦、去與樂。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在美國、在日本、在新加坡、在英國、在加拿大、在南非、在紐澳等地,都有慈濟人的足跡,他們在為慈濟的歷史留下輪廓分明的腳印,也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在跨世紀的此時此刻,留下關懷天下蒼生的記錄與明證。

佛教強調的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因緣果報觀,履試不爽,豈能不畏?五月初美國洛杉磯黑人暴動,許多中國人能倖免於難,與美國慈濟人這些年來默默關懷黑人,回饋美國社會不無關連。

慈濟美國分會提供洛城清寒學生獎學金,尤其對黑人清寒學生的照顧更甚於白人,此外每年對黑人的濟助,對無家可歸人的關懷等完全是基於憫眾濟生的慈悲大愛,從來就沒有「心希果報」的念頭,慈濟會員與許多旅美中國人卻因而受惠,在暴亂中倖免於難,誰敢說這不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呢?

「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胡適說:「要怎麼收穫,先那樣栽。」要扭轉世人對台灣的不良形象,就必須要把我們的關懷之心,友誼之手,伸向天下蒼生,這一點正是慈濟人所以用以自許的。 

慈濟月刊306

慈濟全球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5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