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我教育感化眾人
2007/03/26 08:00:52瀏覽209|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

◎證嚴上人

自我教育感化眾人

佛陀以三法制三業:

一、以誠制口──謹慎言語,信實不欺瞞,以誠取信於人,方能建立高尚品格。須知「一言以興邦」,一言也能亡國。的確,言語聲色於人間、空間影響之大,它能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會擾亂家庭、社會、國家。

惟有由一份誠意出言,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慎守口業,以誠自制,慈言愛語,方能化戾氣為和祥。

二、以慈制身──人的身驅能行善也會造惡,佛陀「以慈修身」,不論舉手投足、動作行為,一切皆以利益人群、給人快樂為前提。所以我們需用慈念調教身體行為,一切動作、聲色都要讓人起歡喜心利益人群,使身心自在,得大安穩悅樂。

三、以智制意──身體的行為動作、開口動舌,皆由意念而表現。意念應以智慧辨別善惡、認清是非,慎擇人生的志向與道路;否則庸庸碌碌過一生,幾十年的時間仍茫茫然不知正確的方向。所以須用智慧調整自己的意識動念。

社論

正信天地寬

飽受誤解與漠視的宗教意識,終於在我們的社會裡逐漸抬頭了;在社會風氣日漸敗壞,道德水準日趨低落,民眾精神日感苦悶,而政府苦無對策,無力回天之際,終於開始想到宗教了,這對宗教界來說,與其說是喜訊,毋寧說是更大的責任與更多的期許。

「慈濟」是佛教的團體,所從事的是慈善性的工作,自始至終我們都背負著振興佛教的使命與濟助蒼生的責任,所以對於宗教意識的逐漸抬頭,我們當然倍感欣慰。

就在大家對宗教的社會教化功能,進行重新肯定與評估的此時此刻,籲請社會大眾建立一個正確的宗教觀,有其必要,而且相當必要。

我們認為正確的宗教觀應包括:智信化、人性化、社會化、生活化與實踐化五種理念,這也是慈濟一向所秉持的宗教信仰的理念。

智信化是指智慧的信仰,是相對於迷信而言的。六波羅蜜中「智慧」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而「佛」這一個字,其原始意義就是覺悟者的意思,能有所覺、有所悟的人,就不會迷信,凡迷信的人都因為尚未覺悟。在這光怪陸離、幻化不定的社會裏,「智慧」變得非常重要。有高度智慧的人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要知道表層的幻化現象,還要知道深層實質內涵,這才是智慧的信仰,才不會被怪力亂神所迷惑。

人性化是指以人為本的人本理念。佛教講究的是「眾生平等」,其意義就是在於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尊嚴。只要有生命的,其生命價值都是平等的,即使小如一隻螞蟻,其生命與我們的生命並無二致,這是佛教所以戒殺生的重要思維理念。而所有的人性尊嚴也應被尊重的,不因貧富地位,不論男女老幼,不問膚色種族,只要是人,其尊嚴都一律平等,這也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的精義,只有從人性化的基礎出發,宗教的莊嚴才能更加顯現。我們提出人性化,主要是相對於神性化而言的。

社會化是指對社會的關懷程度而言,大乘佛教的精義,不僅在於獨善其身,同時更在於兼善天下。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聞聲救苦」的悲心,都是佛教關懷社會蒼生的具體說明。宗教如果脫離了社會,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生活化是指宗教必須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唯有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宗教,才是生動活潑、生機勃勃的宗教,這樣的宗教才是人間的宗教;也唯有人間的宗教,才能發大機,起大用,才會成為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受人信仰不已的宗教。

實踐化是指發揚力行菩薩道的精神,佛法是用來做的,不是用來說的;佛經是用來行的,不是用來唸的,如果只停留在唸經的階段,而不能把佛法大意落實於社會人間,宗教就變得毫無價值可言了。知與行是鐵路的雙軌,雙軌具足,火車才能載重行遠,道理非常淺顯,相信大家都能一點即化。

如果要評估自己是否為一位正信的教徒,就以這五個標準評估吧! 

 

慈濟月刊304

慈濟全球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4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