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性與法性(三)
2011/02/21 08:03:25瀏覽403|回應0|推薦2

佛性與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眾精進禪修開示

惟覺法師開示

(三)

  天台宗智者大師建立了「六即佛」,說明從凡夫到究竟佛果的六種階位。禪宗說「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不落階級」,一念到底,一念萬年,上根的人行住坐臥都可以做得到,這就是頓悟法門。假使做不到,心當中一大堆煩惱,那就要靠漸修來對治。面對煩惱,一個是不理它,一個是對治。看自己有沒有這個信心?信心是經由聽經聞法建立起來的。例如,釋迦牟尼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這就是頓悟自心,就是契悟覺性。悟到這個道理了,時時刻刻這念心安住實相。有沒有這個信心?相不相信這個道理?體會多少?對於「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個道理了解得如何?有沒有懷疑?

  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是悟這個覺性。所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能看的這念心是本具的,保持能看、能聽的這念心,在這裡用功,有了過失就檢討反省,覺察、覺照,然後又安住這念心。這念心有體、有用。六祖大師也講這個道理:「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修行要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用功,不知道這個道理,東跑西跑、東找西找,日中求影,是沒有用的。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山,是一個譬喻。靈山,就是指我們這念心。

  這些道理都是一樣的,必須要把它會通,這些道理都在點明我們這個覺性就是佛,覺性就是道,不要另外去求。儒家也是這麼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剎那都不能離開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假使一離開,六根對六塵,就變成六識,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就產生眼識,心就跑掉了,成為眾生境界,由絕對的心變成相對的心。耳根聽外面的聲音,聽到好的就心生喜悅,聽到壞的就心生厭惡,有取、有捨,這個清淨的心就變成六根、六塵、六識,就變成眾生了。

  《大乘起信論》提到,「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假使一念不覺,這念心沒有保住、沒有守住,心跑掉了,就生三個細的煩惱。對於這些道理,要有深度的信心,不要懷疑,所有經論都是這樣講。這念心是向外求不到、找不到的,當體即是,動念乖真,就是直下承擔。這是頓悟的道理,鈍根的人不容易接受,所以要有方便。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90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