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性與法性(二)
2011/02/14 07:53:45瀏覽494|回應0|推薦1

佛性與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眾精進禪修開示

惟覺法師開示

(二)

  佛性、覺性是空。覺就是覺察、覺照,是心的作用。聽法這念心也是真空,這是無為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念心就是空。雖然不起心、不動念,這念心還要清楚明白、還要能作主,這就是佛性。

  什麼是法性?外面的種種境界,無論是建築、聚落、橋樑……宇宙的森羅萬象,就是諸法。假使不知道諸法是空,不知諸法虛妄,就會有取、有捨、有憎、有愛,這念心就會隨之流轉。佛經告訴我們諸法是空,它是假有,是一個假相,不要執著。例如,這個道場很莊嚴,目的是用來用功、弘法、打坐,是修道的助緣;假使沒有這個道場、沒有這個禪堂,就沒有辦法助道。雖然有這麼一個道場,我們也不生貪愛、不起我慢,它是諸法緣起,因緣和合所生,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依這個方法觸物起照,最後歸於自性。

  自性就是覺性,不貪、不愛、不取、不捨,始終堅住正念,就屬於無為法,這樣就是真正在用功、在修行。佛就是清楚的這念心。智慧心,就稱為智慧佛;保持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就稱為如如佛。如如佛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涅槃;智慧佛清淨了就稱之為菩提、菩提心。

  所謂「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所以,有清淨心才能成道、才能證果。覺性現前,才有清淨心。清淨心在哪裡?在煩惱心當中、在無明心當中。把煩惱化掉,清淨心就會現前,這就是一條道路。

  所有法門都是對治法門,打了妄想,唸一句「阿彌陀佛」把心收回來;心當中起了惡念,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照破。假使不念佛,發一個懺悔心,把這個惡念轉過來,就稱為「轉識成智」。打坐時,昏沉來了,馬上知道動一動,知道昏沉不對,這就是覺察、覺照。把昏沉照破,清淨心就會現前。行住坐臥都是這麼修,動也是這麼修,靜也是這麼修;順境這麼修,逆境也這麼修,就是這樣細水長流。大家要知道,這是我們的本分。如果這條路找不到,這一生修行功夫不夠,來世還要補修學分。如果這一生造了惡業,來世還不一定能修行。

  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隨著出家的這個清淨因緣來轉識成智,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什麼是「無善可修」?修善是假有,是假觀善。假觀善屬於福報,進一步能所俱空,就得解脫。再進一步,真空也不住,歸於中道實相、菩提涅槃。修行必須要在這裡用功,假使做不到、聽不懂,最低限度事相上要做到,例如,三十七助道品中「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要把四正勤當成座右銘,經常檢討反省,身口意三業完全做到了,起心動念都是善念,沒有貪瞋癡,沒有嫉妒仇恨,就是心善了;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而且還要講好話;身不但不造殺盜淫,還要修一切善。這是事上來修。修善法只是福報,是假觀善。假使事上都做到了,進一步,善也不執著,能所俱空,三輪體空,歸於無念、歸於空,即是真空善。打坐時要思惟這些道理,思惟就是觀。思惟空的道理,得到空定了,最後空也不執著,不住空、有二邊,即是中道第一義善,也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

  根基不好的人,有真空善、假觀善、中道第一義善的次第;根基好的人,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不住空、不住有,始終保持當下一念常寂常照、常照常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是理。修行如果不清楚這個理,就找不到路頭。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88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