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道(六)
2010/08/23 10:26:28瀏覽283|回應0|推薦0

──九十九年春季僧眾精進禪七導師開示

惟覺法師開示

(六)

  諸佛菩薩「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兩句話要去了解。要與無為法相應、與不動相應、與涅槃心相應、與無住心相應,不是與外面的東西相應,因為一切是我們自己本具的。靜坐功夫深了,到達一個境界,自然而然就無念;心當中煩惱減少了,心清淨了,這念覺性就現前了,自然就相應。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猶須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不要去追求這一念淨心,一追求,就是妄想。就是繼續打坐,定力功深,一旦因緣成熟了,妄想減少了,心自然就不動了,煩惱自然化掉了;一剎那間,與這念清淨心相應,就得解脫,就成正覺,這就是無為法。

  相應,不是靠什麼人來加持,那都是方便,給眾生一個安慰。假使經過加持就能開悟、就能成道,就不需要修行、修道了。一切法門都是方便,這念心就是心法,心當中一法不立,所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也不住,無也不住。說有,心中就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呢?是自心當中生出來的,這就是妄想;說無,就著無,這念心真空妙有,本自具足,著無就墮入無的境界,成為斷見。所以,有也不執著,無也不執著,無住生心,就是這麼簡單。

  無住心、菩提心、涅槃心、清淨心、無為心、真空心、妙有心,就是無上道。說來說去,一切都要回歸自性。這念心一個是體,一個是用。在禪堂裡,萬法歸宗、歸於自心,要認識自己,認識了以後還要起用,「用而常空非有,空而常用非無」,這念心用了以後不作用想,歸還自心。第一步,先要把這個心安住下來;假使安住不下來,怎麼能夠知道哪個是方便、哪個是究竟?自己都搞不清楚,胡言亂語,講話似是而非,不是害人又害己嗎?假使在心地上用了一番功夫,就知道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究竟。

  宇宙萬法都是虛妄不實的,雖然是有漏法,我們也不能放棄,只是不執著而已。這個色身是有漏,我們不執著它,但可以藉這個色身,達到無為法的境界。陶淵明有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明白這個道理了,時時刻刻都可以修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很多人說台北市太吵、太鬧,這屬於眾生境界,心跑到外面去了,產生執著,心沒有歸宗、沒有歸一。住在台北市,聽不到車水馬龍聲,寂靜無為,無住生心。這時,台北市就是人間淨土。

  又如,老師在上課,學生專注一心,外面有什麼聲音、什麼人來參觀,都不會影響到他,如入無人之境。專注的心,就能產生這樣的作用。佛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把這念心歸一,什麼都能辦得到,這是心的作用。很多宗教都講念力,念頭集中,就能產生一種力量。

  報紙上刊載,幾個人靠念力去拉一部汽車,真的就拉動了,一般人不了解,認為非常奇妙,其實這只是心的作用。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志成城」,也都是指心的作用。心的作用還是屬於有為法,與生死大事有什麼關係?現在科學已經進入太空時代,這也是心的作用,這一切都是有漏的智慧。我們要達到無漏智慧,無住生心,這才是自己的事情。達到這個程度了,當下就是淨土,不要另外去找。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34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