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凡四訓(第十集)上
2009/04/08 09:57:19瀏覽312|回應0|推薦0

 

了凡四訓弘法講記

中國深圳

淨空法師講述

了凡四訓(第十集)上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
【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學者】
【於好色、好名、好貨】
【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
【此精一之真傳也】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
【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
【苟未能然】
【須明理以遣之】
【又未能然】
【須隨事以禁之】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下面的文字: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這一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我們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萬萬不可被境界所轉,這樣我們的損失就大了。一次發脾氣,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一分鐘這麼短,我們的心理、生理上的傷害,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夠恢復平靜。諸位想想:如果是每天都發一頓脾氣,對你的健康損失太大了,這是非常不值得的。『聞謗』,別人毀謗我們,這是在所不免的,我們與大眾相處,實實在在沒有方法令一切大眾對我們的言行都感到滿意,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就是連釋迦牟尼佛他也做不到。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常常找麻煩的、毀謗侮辱的,甚至於陷害的,有提婆達多,內部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找麻煩,外面有六師外道;這都是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對於這些毀謗、陷害,怎麼處理?用不動心,用真誠、平等、慈悲來處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還會發脾氣,甚至於極力為自己辯護,這是自尋煩惱。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實在沒有這個必要。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因此,我們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你就要記住「如何能在一生當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發脾氣,剛才說了,對自己身心有害,給對方也有害,彼此都有害,兩方面都沒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夠忍受,能夠以不動心來處理,我們自己得利益。得什麼利益?定慧增長。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福德,是從定慧當中來的,定慧增長就是福德增長,定慧是因,福德是果。於對方也有利益,我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不跟他結冤仇,所以自他兩利,這是菩薩道,是菩薩學,我們應當努力來學習。當然,初學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自己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逐漸逐漸就會趨向自然。最初是極力的忍耐,若干年後就趨於自然。這是舉兩個例子來說。

【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總得要想想道理,把這個理想通。

【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你只要把道理搞通達、搞明白,過失自然就消失了。這是改過第二個方法,這個方法比前面殊勝多了。再看了凡先生講的第三個方法: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這是大道理,這是究竟的道理。人的過失太多了,說之不盡!過失不必說是你造作,起心動念過失就已經形成。試問問:我們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起了多少個妄念,多少個自私自利的念頭,多少個損人利己的念頭?這些過患都是『惟心所造』,你心裡在起心動念。所以佛法的修行,修行的樞紐就是禪定。諸位千萬不要錯會意思,佛法裡面修禪定只有禪宗,你就搞錯了。只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許許多多的宗派,無量無邊的法門,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而言之,都是修禪定。所以禪定是佛家修行,不論哪個法門共同的原則,只是修禪定的方法不相同。譬如說,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禪定;淨土宗是以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禪定,這持名的方法,也有用觀想的方法,也有用觀像的方法;在教下有讀誦經典的方法,有用持戒的方法。方法多了,沒有一個方法不是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這一個事實我們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真的得定了,什麼叫「定」?心在一切境界裡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個善緣、惡緣是佛教的名詞,是對人事環境來說的。善緣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惡緣是與很多造惡的人在一起;人事環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禪定。

所以,『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哪裡來的過失?起心動念就是過失,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對人、對事、對物去練,練不動心,練著不起心動念。在所有方法裡面,實實在在講,念佛的方法最好、最方便、最容易。為什麼?這個念頭才動,立刻「阿彌陀佛」,用這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下去,念佛用意在此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你就全錯了。念佛無非是用這句佛號把妄念打掉;也就是說,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念頭不會不起的,如果你要是念頭不起,那你就是聖人,你不是凡人。凡人面對外面境界,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覺悟得快就是要把這個念頭制止。淨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念頭才起來,不要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立刻用這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讓心裡面只有這一念,不容許第二念,這叫念佛,這叫功夫。久而久之,念頭自然不起,你就功夫得力;如果念頭還會起,你的功夫不得力。像天天念書,很用功念書,考試都不及格,你拿不到成績。所以學佛人、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今天採取持名念佛這個辦法,用這個辦法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著我們的清淨心;換句話說,保持我們不做惡業。下面舉幾個例子:

【學者】

『學者』就是學佛的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在了,他的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學習,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於好色、好名、好貨】

『貨』,就是物質享受。

【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

這些事情,凡人在所不免。這種境界現前,我們這個貪心起來,貪色、貪名、貪享受,瞋恚心起來了發脾氣,貪瞋痴現前了,這就是過失,這就叫造業。這個時候怎麼辦?才有這個念頭,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好色的念頭打掉了,好名的念頭打掉了,貪圖享受的念頭打掉了,發脾氣的念頭也打掉了,念佛的功德在此地。用其他的方法當然也可以,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簡單,也最有效果。我們在佛門裡面許許多多的宗派法門,我也略略的涉獵,最後,我還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簡單容易,也非常有效果;就是把這個妄想、念頭,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把它換過來,逐漸逐漸的妄念就少了。

這些境界現前,練到你如如不動了。不是說眼睛不看,耳朵不聽,不接觸,不是的;我眼也看,耳也聽,一樣接觸,接觸不動心。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境界,就如同看電影、看電視一樣,這些境界,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從理上來觀,從理上來觀,從心上來改,非常有效。『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不必要一樁一樁去想,一樁一樁去改,那個多麻煩、多費事!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這話說得好!只要我們自己把握住、保持住,『一心為善』。怎樣叫「為善」?念念都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一心為善。絕不要想利益自己,諸位要知道,如果夾雜著一個念頭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純,善裡頭有夾雜,夾雜著不善,這個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純善,自己的行為當然純善,要做到純善,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才能夠成就。『正念現前』,正念是對邪念說的,邪念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這一種錯誤,對社會是有傷害,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你傷害社會、傷害別人,將來果報在三途,眼前縱然得一點小利益,往後所受的果報,如果拿來比較一下,你就曉得,得不償失!你得到的太少了,你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時時保持著正念,純正之念就是前面講的「吾心不動」,外面境界了了分明,這是正念。

修正念,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現在一般家庭裡面都有電視,從小孩到大人,大概在家庭裡面看電視的時間最多。看電視能不能修行?能。我過去就教不少人,把《金剛經》的四句偈寫下來,貼在電視螢光幕旁邊,這四句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用這句偈子來看電視,那就是修行。電視畫面,你看得清清楚楚,電視的音響,你也聽得清清楚楚,你在這裡面學什麼?學如如不動。不要被他轉了,他演個歡樂的鏡頭,他笑,你也跟他笑,他哭你也跟他哭,你就完了。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被他轉了。修行人怎麼樣?我不被他轉,我轉他,你就成功了。《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界現前,你不被他所轉,你就能轉他。轉他,你就能夠教導他,你就能夠改變他,幫助他改邪歸正。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定力,沒有這個智慧,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你怎麼能轉別人?你明瞭,看電視是修行,是修戒定慧。然後你就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處不是菩薩學處,無處不成就無上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

禪宗大德,我們過去在語錄裡面常常看到,他們測驗學生,常常問學生:你「會麼!」這兩個字的意思深廣無盡,如果你要是真會了,點點滴滴都是佛法,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才是真正成就;這也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宗門跟教下用的術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你們想想看:宗門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教下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是一個意思嗎?法門雖然不同,方法不一樣,殊途同歸。在這個地方,我們果然明白了,我們對於所有宗派,所有法門,都要以恭敬心來對待,沒有高下。絕不可以說,我念佛的很高,你那個不如我,這個錯了!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已經迷了,你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對的,這是決定正確的。所以「一心為善,正念現前」,要緊!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828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