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來照山,水來照水
2008/01/30 20:39:45瀏覽513|回應0|推薦2

靜思晨語

山來照山,水來照水

證嚴上人

內心清淨,則外境明朗。學佛即是要修得「心」時時澄淨、時時清明。

曾有弟子向佛陀請法:「人神清氣爽、心情愉悅時,學習任何事物皆清晰了然,而且能依法論道。但有時即使博學強記,仍無法表達述說,甚至剛聽聞的法,立即忘失,無法應用。」

佛陀說:「譬如一盆澄淨、靜止的水,必能清澈照物;若水盆搖動或沸騰中的水,自然不能照見外物。若水盆長滿青苔,或樹葉落入水中,甚至有污垢覆在水面,當然也不能呈顯外境。」

佛陀又說:「同樣是本質清澈的水,但因動盪或垢穢,就無法清澈鑑物;同理,人心若念靜氣定,不受外界環境染污,自然澄寂清明。所以,莫讓一切人、事、物等煩惱動搖己心,『事過境遷』之後,就應該平靜下來;如此,語言功能、思想記憶,自然能合一。」(摘要)

天天存好心、做好事,就是人生的大福大慧

上人感恩慈濟人:「真的是人間活菩薩!哪裏有苦難,應時現身解救眾生苦。」

上人勉勵慈育隊把重點放在務實的學佛方法上:「真正人、事、物的妙法,存在於每一個時刻,希望大家把握看和聽的機會,將它轉變為活的妙法。

一位功能組組長表示,深深體會當組長責任重大,感到很惶恐,究竟要如何才能落實慈濟精神?如何使大家擁有堅定的志願,緊跟上人的腳步?

上人詢問其他組長的意見後,開示道:「有缺失,自省就好,不要心生惶恐和煩惱;畢竟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凡事隨緣不強求。」

「共修的目的在調理心境,訓練自己如何配合別人。若僅在道場禮拜,出了道場不會應用、不願做事,那不修也罷。肯做事、修養自己、配合大家的行動,才是真正的『共修』。」

訪視組報告後,上人表示,濟貧是慈濟的起源,訪視組乃配合整體救助工作,做更深入的統合。人生的教育課程要先去瞭解什麼是苦,並由此珍惜自己的幸福,不要等苦臨身時再去瞭解;要把握機會深入眾生,體會苦諦的道理。上人對中區委員開示。「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佛陀是真語者,其所說教法,莫不希望人人身體力行。聽經是問路,既知路途,就應及早去行,才會到達目標。」

「人生難得聽聞佛法,更難得有大環境提供救人的機會,應愛惜慈濟這發揚菩薩精神的團體。慈濟無數感人的故事就是妙法,是啟發智慧的源頭。我們身在慈濟,菩薩道場在眼前,希望大家要自我鞭策,加緊腳步用心走。」

一些慈青拜見上人,其中一位女同學表示,畢業後想讀佛學院。

上人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佛陀教育也是不捨眾生;悲憫眾生的苦難,就是菩薩道,也是佛法的根木。不管出家或出嫁,都是人生大事,要好好深思;可以感動,不要衝動。」

另一位慈青則表示,為了辦好慈濟活動,經常反覆思量,而影響生活作息;最近又有同學說,其負責的活動愈來愈流於形式,令他很傷心。

上人表示:「學生當以學業為重。慈青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同學們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吃喝玩樂上,藉活動調整身心,訓練將來投入社會有承擔的能力,並對人群起關懷悲憫心。所以不要把成果看得太重而有得失心;要用平常心,視為磨鍊自己的機會。他人一句話就使你起心動念,以後如何面對社會的工作?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勇敢去突破。」

另有同學說:「生活上遇到不如意事就想逃避,希望能藉出家調整心態,重新面對世間。」

上人說:「出家是要擔天下事,而非逃避人生。法華經中佛陀鞭策逃避人生、獨善其身者,是佛教的『焦芽敗種』。居士心調不好,出家後,就有可能落人貢高我慢。」

上人在會中開示,慈濟所有作為,皆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希望人人自我淨化,並致力淨化他人,愛的力量不要間斷。天天存好心、做好事,是人生的大福,也是最有智慧的人!」上人祝福並致勉眾人。 

 

慈濟月刊342

慈濟全球網電子月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55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