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間大愛普照十方
2007/12/24 07:46:02瀏覽262|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

人間大愛普照十方

 

◎證嚴上人  

慈濟秉持佛教「慈悲濟世、救苦救難」的本懷,積極從事濟貧教富的志業,即是希望貧病者或是物質富有而精神匱乏者,均能脫離離煩惱,獲得身心的安康喜樂。

人生最苦者,莫過於病苦;而疾病常是貧苦的根源。因此欲濟貧解困,解除病苦是一項要務。

 ▲社論

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近來社會上屢屢傳出校園暴力事件,不只有青少年動輒拔刀相向、教師被學生恫嚇威脅,甚至傷害致死者亦不乏其人;象徵清高的杏壇,似乎已難逃不良風氣的污染。春風不興,聽到的是教師無奈的嘆息,充滿挫折感與倦怠感。

這的確是令人心動盪不安的事,一者教育為立國之根本,社會與國家的命脈有賴教育來延續,教育的無力預示未來沒有希望;二者師道尊嚴蕩然無存,此一事實,代表人們對人性、對生命的懷疑與否定。

校園內師生之間疏離、互不信任,常源於廣大社會的冷漠、無情,諸多社會問題反應在學校,成為教育的沉重負擔。

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教育問題分析到最後,總歸結到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有的責任,也因為這些因素的糾纏不清,教育當局和專家提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其實,我們已有精闢的教育理論,卻還在摸索較好的教育方式;此並非在知識與技術層面精益求精,而是在尋求掌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師生的互動上點滴培養互愛與互信。教育工作者如不是整個生命的投入,無私地付出教育愛,則很多理論將淪為空談。

也就是說,教育問題儘管千頭萬緒,但抽絲剝繭總要回歸到「人」的本位。為人師者若將每個生命個體當作自己子女一樣耐心教導,引導他們說好話做好事,孩子終會展現清純良善的本性。教育工作者不宜妄自菲薄,須知放棄一個問題學生,等於多一個問題老師──如失去神聖的工作熱忱,缺乏「藉事練心」的毅力,影響的學生何只一二而已。

中小學的公民與道德教育多流於理論,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太遠;慈濟的道德教化在生活實務中扎根,不論是「靜思語」中的自我教育,或者走出教室投入社會大環境的訪貧,都能彌補教育的不足,且直指「救人救心」的目標。

在這樣的教育行動中,三千年前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真正展現;法華經所言:「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也做了圓滿的印證,這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實踐的夢想。 

慈濟月刊336

慈濟全球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46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