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1 08:01:11瀏覽249|回應0|推薦1 | |
▲甘靈清涼 學佛須求正知正見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 學佛、修淨土,不能離開「孝」這個最根本的條件,除了以孝為宗、以孝為戒外,還要學習「奉事師長」。 ◆學佛之基在重孝尊師 論語中有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做人、求學,應從重視孝道,並且遵守「弟」與「子」的禮節做起。父母生我們一生一世的身命,師長卻成就我們千生萬世的慧命──〈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說:「佛口所生子」,意思是說父母生我們是血肉身軀,佛陀則以「口」宣法度化眾人,成就眾生慧命。師長亦是如此;師長是我們慧命的孕育者,所謂「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幾千里的道路,必定要從第一步開始;學習也是如此,不管多高深的學問,還是源於師長的啟蒙。所以,平常待人處事或求學,必定要時刻抱持謙讓、恭敬的心。 蓮池大師曾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師長之德重於乾坤,所以弟子奉事師長不敢輕慢。」禪宗公案中有佛陀為求法而「捨全身,求半偈」的故事;佛教〈本生經〉裏亦有很多類似這種捨身求法,為法忘軀的實例,如:「腰石負春以繼祖」的惠能大師,他在學佛求道的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他的生活幾乎都是在柴房、磨坊裏度過的:椿米、砍柴……做各種粗活。普通人修行到「任勞」容易,但要做到「任怨」就比較困難了;而惠能大師長年在柴房、磨坊裏辛苦工作,不僅任勞,還能夠任怨,他後來之所以能夠繼承禪宗六祖之位,實實在在是自由身的德行修習而來,可謂是「重道」的模範。 此外,也有為了求法而「投火聚以證菩提」的公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曾經參訪一位觀火入道而覺悟者,隔火向他問法,這位善知識說:「你既然要求法、問法,卻不敢經過這個火坑,那有辦法求得法呢?」於是善子便縱身投火。還有為佛法而「賣心肝學般若」……這些都是禪宗公案中親身力行證得菩提的實例。 現在學佛的人,有些只是自我學法修行而不能身體力行化導眾生;真正尊師重道的要法,除了自我守德外,更要鍛鍊勇猛、堅定、精進的心,以身體力行利益群生。〈法華經〉中舍利弗也說:「終身奉道,非報師恩。」這也就是說即使一生一世守在法裏,並不足以報答如來之恩,一定要「行菩薩道」,才能真正報如來之恩。 ◆以清淨面貌建立新人生 這次臺北之行,很多事情讓我感觸良深。有一位在歌廳演唱的年輕小姐,兩個月前曾由其姊和一位委員陪同來看我,她第一次見到我,便痛苦流涕,之後我回花蓮時,她也跟著我回到精舍住了幾天。 過去的她在舞臺上紙醉金迷,被許多人捧得很紅,海內外到處作秀,她在五光十色的娛樂場所裏樣樣精通;來到精舍後,她感悟過去的日子實在是顛倒迷茫的人生──在精舍裏,每個人抱著虔誠的心,無所求的為人群奉獻,這種毫無掩飾的人性「真」與「誠」的真情流露,讓她非常感動。 以前的她,完全不能體會佛陀所說的「人生之苦」,直到參與慈濟的志工服務後,看到醫院許多活生生的無常、苦難示現,這些苦、空、無常,讓她瞭解人生苦諦,也開始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她深感自己應該及時捨棄過去之非從未來之是,於是毅然發心喜捨一百萬元,希望做為慈濟基金;但她告訴我,目前手頭不方便,因為過去雖然很賺到錢,可是在抽菸、打牌當中,卻也很輕易地把錢花光了。我告訴她:「只要有這分善心,可以慢慢來。」但她回答我:「不能慢,人生無常,今天我還有能力時,就得趕快做。」結果她回台北後,便將她位在景美的一間店面賣掉,並立刻將這筆款額送到本會。 此次我上臺北,她每天都來體會慈濟精神。她努力改掉過去傲慢的態度與生活習氣,誠懇地待人處世;她的改變,讓周圍的人也一起感受到她的親切、真誠與美麗──過去她雖然打扮花枝招展,豔麗奪目,穿最新潮流行的服飾,卻不能得到人們真正的喜愛;而最近兩三個月來,她卸掉濃妝,換上樸素的衣飾,時時刻刻帶著親切的感覺和真誠的感受。後來她的同事和她一起來看我,並為她作見證:「我很感動也很驚訝,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她轉變?由於好奇,所以特地來見師父。」 事隔不久,她又來看我,她伸出手說:「師父,你看我的手!我深深記得到精舍交善款時,師父的眼睛曾很仔細地注視我的指甲,雖然師父沒有作任何評語,但我心裏瞭解,這是我虛浮的一面,所以回家後我馬上將指甲剪短,把指甲油抹掉。」 這就是尊師,也是重道!我並沒有訓示她任何話,可是她認為師父的眼神就是教導的方針,所以她在言語動作中用心觀察,去尊重、去信受、去奉行師訓,且實踐菩薩道。 佛法並非只能從師父講臺上的說法中獲得,像這位小姐即是因為透過自己的省悟,更進一步親身力行與修持,心、行時時刻刻不離教法,才能逐漸讓人感動、敬服。所以,學佛不只要用耳朵聽,還要用心看,為人師者的一舉一動無不是在教導弟子。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時時奉守師教,就是時時行道。 ◆耳聞目視莫非教育 耳之所聞,目之所視,無不是教育,但仍需慎重的判別所聽所見的事。蓮池大師:「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見。」我們一定要謹慎選擇良師,求得正見。要如何選擇良師呢?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說我們不能只看一個人的外在言語動作,就斷定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應該仔細觀察一個人行動後面的動機、目的,長期觀察其言行,甚至看他獨處時能否守規如儀,因為大部分的人在公共場所多能自我約束警惕,但然而,「君子慎其獨」,只有君子在獨處時會更加謹慎小心。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好高騖遠,不知「道即在眼前」,所以千里之路重在審慎言最初、最近的一步路,求師之道亦即在此。 我們要身體力行,修己者善群,不可固步自封;若只是一味的求佛理,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人事的歷鍊,又如何真正回歸清淨的本性呢?現在很多人只求理不求事,懂理而不懂事──只知「道理」而不知「事理」。做人能成功是因為能順應事理,若違逆事理則容易導致失敗。能在人生道路通行無礙即是順理,若是人生道路不通,人與人間無法融洽、順和、遵守禮節,還談什麼道理呢? ◆確立學習的目標方針 不論學佛修行或做人修養,皆要尊師重道,若對師長欠缺尊重恭敬的心理,那也等於輕忽了自己向上學習的精神。 學習必須有方針,先確定自己要學習的,然後慎重地選擇欲達到目標的教導者。各行各業都有專業擅長的師傅,例如對裁縫有興趣,這就是目標、方向,那麼就要找一位手工精細、裁剪高明的裁縫師,才能學得一手好的裁縫技術。否則若想學得一手好的裁縫,卻找一位木匠師傅,那又有何用呢?所以,擇師在於己志,既然找到自己需要的師長,就要必恭必敬、貫注精神,認真學好這門功夫。 學佛也是一樣,佛陀的智慧超越人間,佛陀教化眾生是應眾生之需而施法。為了教導眾生瞭解佛陀悟得的教理,因而古德將佛法分科別門,區分成各宗派教別,修行者確立自己的目標方針,然後選擇自己依止的宗門,一門深入。 假如希望師傅將畢生所學的功夫傾囊相授,一定要在學習過程中認真、用心,並且尊重師傅,如此師傅才會不遺餘力地將所有的技藝傳授出來。如果弟子對師傅的態度輕慢,對所學的功夫不認真,即使多有涵養的師傅也會失望,最後弟子當然無法學得精湛的技藝。 修行要收立竿見影之效,就要依從佛陀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不能只在口頭論誦;雖然起而行總是比坐而言困難,但不付諸行動就好比只是進入藥店看藥材,而未將良藥放進口中服用,如此,身心的病根本無法治癒。儘管「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但眾生的病一定要施以對症之藥。修行也是如此,知道道理不難,然而要真正身體力行,就不容易了。 在社會上有許多進修研習的機會,出家修行與在社會中學習畢竟不同。出家修行沒有文憑,且不光是聽講、學習而已,而是為了收攝本性,將潛藏在內心的良知啟發出來,並且將良能展現;不管身心經歷多大的磨鍊和考驗,都能有始有終堅持到底。 ◆出世投師,須求正見 蓮池大師曾說:「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見,參訪請益,莫附邪宗。」起步需有人引導,因此不能沒有師長;但我們請教法師或有修持、有學德的人,一定要非常注意他是否具有正見?聽經時也要仔細選擇真正能引導我們走向正確方向的人,絕對不可人云亦云,否則將容易附和邪宗──影直則以直為實,影曲則以曲為實;如此根本無法分辨本體形態究竟是曲是直,甚至誤以為二者皆對。 身為佛教徒,要懂得運用智慧,因應時代力行佛法。有一則日本的小故事說:德川時代,日本天皇的大權完全被德川幕府的將軍所執掌,有位江吉將軍石以說是當時日本的執政者,天皇只不過是傀儡而已。這位將軍的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但是卻無正見。 古時候的人重男輕女,一個人可擁有很多妻室,因大房所生的孩子不見得會是男孩,故以第一位出生的男孩為父位繼承人。江吉的母親是第二房妻子,一心想生個男孩,所以她不斷拜佛,一位真言密宗的師父引導她祈求生男兒的方法,她果真如願生了一子,從此她便由偏房高升正位;而她的兒子江吉長大後,也成了將軍的繼承人。 江吉的母親不斷灌輸他一個觀念:「媽媽就是因供奉真言密宗,才有今日的福報,你也應該虔信這個宗門。」江吉是個孝順的兒子,他深受母親的影響,所以非常信奉真言密宗。他長大成人後,繼承將軍的權位,為了事業以致晚婚生子;他的兒子在大家觀喜慶賀下誕生後,卻不幸夭折了,為人父母者當然心痛欲碎,而老來得孫的祖母更是哀慟不已。 江吉將軍想盡辦法安慰母親都無法減輕母親的悲傷,最後,他只好請真言密宗兩位大師入宮勸慰母親。其中一位良光法師告訴她:「你兒子過去生中多造殺業,因此招致你孫子的短命,你們要多放生。還有你的兒子肖狗,若他想要官運亨通、掌握大權,唯有多護狗。總之,除了放生、護生之外,還要對狗特別禮遇。」 江吉將軍聽了母親和法師的話,便下令江戶(德川幕府所在地)所有的百姓──不准吃魚肉,不准殺生,對狗要禮遇,不僅不能殺狗,甚至要尊稱狗先生、狗閣下,而且要讓狗住華貴的狗屋,穿綢緞製的狗服。那個時代的人民很多家徒四壁,衣不蔽體,生活非常困苦,到處有餓殍,但是他對貧黎蒼生卻沒有一點體恤、關懷的心念,反之,有人殺生,便施以嚴刑酷罰。 據說當時有個臉頰被蚊蟲叮咬的人,因忍不住癢而用手揮趕,結果不小心將蚊子拍死,臉頰上的血跡仍在,旁人見了趕緊為其擦拭。有人看到此事後,居然上告公堂,官廳便將拍死蚊子的人重打三百六十大板,而連那拿紙擦血的人也因「知殺不告」的袒護罪,而被判同樣的刑罰。 愛護、尊重一切生命 護生當然是善意,放生也沒有錯,但是過於偏愛牲畜而無愛護生民之心,就是執著了。 幾天前我聽到一個類似的情形。有一位慈濟委員的先生往生,我知道她家境清苦,再三交代她:人既往生,除了節哀順變,最重要的是虔誠念佛以慰亡靈,儀式儘量隆重儉省,不要舖張浪費,要多為生者著想。她依照我的話去做,不斷的念佛,而喪葬費一共只花了三萬元。 但是,後來她卻聽信某位人士之言,花費一萬元為亡「放生」!她的經濟困苦,這些錢對她的家計和孩子的學費應該幫助很大,甚至社會有許多貧病眾生亟需援助,可是她卻花錢購買其魚鳥放生,這種作法實在是顛倒啊! 放生並非壞事,但必須選擇正確的方式,而非去購買商人刻意捕捉來供人「放生」的動物,因為這樣等於間接鼓勵商人去捕捉,反而是殘害了那些動物。佛陀教我們「護生」,並不是無謂的放生。放生是「見之而不忍殺之」,所以「放其一條生路」;能同情貧苦的眾生,付出愛心幫助他們,同時啟發、闡發人性良善的一面,這樣即是正確的護生與放生。 學佛要不偏不倚,循正道而行,如此才不會盲從、偏差,以致走入旁門左道。生而為人,必須做的事何其多:利濟眾生、愛護生靈、尊重一切生命……,並不需要刻意向商人買動物來放生。要能分辨清楚真正護生、放生的意義,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正確佛法。 慈濟月刊335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