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行出狀元
2007/11/06 20:43:34瀏覽305|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

行行出狀元

 ◎證嚴上人

現代社會的教育水準一直提昇,加上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學子在社會的價值標準及父母的期許中,肩負著沈重的升學壓力。

雖然這些都是出於善意的,然而為人父母者,應該以開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不要將自我的期待強加在子女身上,這樣反倒苦了孩子。

若能以寬柔的心與子女溝通,讓子女依自己的興趣、意願,學習一技之長,發揮所能行走人生路,這才是智慧的教育。

有些學子因升學問題,以致精神壓力過重、緊張焦慮過度,結果課業反而跟不上進度,嚴重的甚至導致精神疾病,這都是因「患得患失」心而起。

其實,心情若能放輕鬆,時時抱著「無所求」的心,反而能夠循序漸進,自然地學習,更何況行行出狀元呀!學歷並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摘要)  

千古衣冠共一坵

佛教中稱凡夫是「分段生死」──一生只有短短數十年而已,而其中離不開生、老、病、死;凡夫不知道人除了身軀以外,還有永生不亡的「慧命」。

世俗人孝順父母,終究是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只是略盡物質生活上的孝養而已,然而這些物質,父母最終什麼也帶不走。

真正要孝養父母,應該增長父母的慧命,不讓父母因為這個家而造業,否則到了臨命終了,他們帶走的,只是這一生中爭鬥所造下的業,所有生命中曾經擁有的物質,一樣也帶不走。

◆白骨如山,歷劫親情

有一次,阿難跟隨佛陀走在路上,看到墳場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那堆白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看了覺得奇怪,佛陀乃人天的導師,為什麼在墳場上看到一堆骨頭,會如此虔誠恭敬呢?

古代印度與中國的葬禮有所不同,在中國,人若死了,就用棺木裝好以土掩埋,並立一個墓碑,做為永久紀念,這叫做「埋葬」。而在印度,人若過世則多用「天葬」──他們將死去的人搬到山坡上,任其風吹、日曬、雨淋,自然腐爛,讓鷹鳥吃他的肉、蟲蟻啃蝕他的骨頭,並且讓雨露洗鍊成潔淨的白骨。他們認為以大自然來洗鍊最終的人身,最具生命意義,所以印度古代皆用「天葬」處理死者的軀體。

阿難向佛陀提出他的疑問:「佛陀啊!這些白骨與佛有什麼關係呢?」佛陀開示:「阿難!這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我過去累生累世的父母的白骨所累積起來的,不只如此,將來還有更多的白骨,都是我未來的父母。」

在人生道上,一生有一對父母,這些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佛陀過去生的父母所遺留的,可見佛陀在人生道上來來回回,從無止盡之期,不只有過去、更有未來。佛陀的修行,是為了報父母恩而修行的,是為了開導一切眾生而成佛的。在天道,天人壽命長、物質豐,所以沒有機會學佛;唯有在人間顯現出眾生的形象、短暫的壽命、污染的情愛,才可以藉境鍊心,修行成佛。

為報大恩、覺長情,出家人的孝是辭親割愛──捨去凡俗短暫的親緣,才能擴大心量成超越過去與未來的覺有情。我常常說,凡夫的情與愛是迷情、迷愛,是小我的染愛、小我的迷情;菩薩的愛與情是覺悟、清淨的感情。而要求得覺悟、清淨、大愛、長情,一定要先割捨小愛、私愛及短暫的情。

信心‧毅力與勇氣

那麼,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到底有什麼分別呢?在家人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像一匹未戴上鞍轡的野馬,所行走的路也沒有規則可循,可說是隨「慾心擴散」,享受人生一切的物質生活,此即是在俗染欲之人。

出家是要收攝慾念,約束慾心;就好像為脫韁迷途的野馬佩上馬鞍,有所制約。出家人一定要具足三種條件:

一、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要走入康莊的菩薩道,必須從「信」開始,不只要有「信」,而且是堅定的信。

二、毅力。不僅要信「佛」的道路,還要相信自我有堅毅的力量。「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不論路有多遠,不管我們的能力有多少,總要隨分盡力去完成要走的這條路,此即是「毅力」。

三、勇氣。人生的道路,難免會有坎坷不平的時候,但我們一定要有勇氣突破人生的歷鍊,肯刻苦耐勞才可達到目標。(摘要)

慈濟月刊333

慈濟全球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222429